APP下载

家庭农场农村金融支持问题探讨

2020-01-14王源石业辉

中国林业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场主农场金融机构

王源,石业辉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加速农业商品化,有效减少贫富差距,并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1]。当然,企业社会责任投入水平取决于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资源的需求压力[2]。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其培育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如经营效益不高、管理缺乏规范、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特别是融资难问题突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更大[3],而企业融资能力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4]。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求要积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当然,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加强风险控制是银行财务绩效保持领先及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5]。因此,为了确保家庭农场的发展及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控制,需要对家庭农场农村金融支持问题进行研究。

1 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1.1 资金需求量大

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大量资金。首先家庭农场应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但是土地承包权的分散和土地的细碎化使得建立家庭农场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得到一定规模的土地,家庭农场需要支付大量的租金;其次为了规模化地从事农业,家庭农场需要将租用的土地进行整合并且在生产环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等政策方面的原因,家庭农场缺少可抵押品,不容易获得大量贷款资金,造成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十分迫切。

1.2 需要多样化的融资周期

农业的弱质性使得其投入期长,回报周期也长,家庭农场需要的融资周期也相应延长,但是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不能给农户较长的融资期限。普通农户借贷往往用于临时性周转,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且借贷周期较短。但是,家庭农场借贷期限则相对多元[6],既需要长期的,又需要短期的,特别需要期限相对较长的融资期限,才能满足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1.3 缺乏针对家庭农场特点的保险产品

首先,由于农产品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且也很难控制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一旦发生就会对农产品造成大规模的损失,影响农户正常的生产运作。其次,农产品市场价格容易受季节变化影响,且农产品都是可相互替代的同质产品,容易使生产者面临供给过剩或不足的局面。但是金融体系中针对家庭农场的保险业务却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农场主的实际需求。

2 家庭农场农村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2.1 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一些商业银行[7]。据统计,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九成,基本全面覆盖了农村,至201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益率和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随着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于家庭农场来说可选择的获取资金的渠道也随之增加。

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工作不断地完善,除了金融机构数目在增加,其服务的覆盖率也不断地上升,逐步完善信用体系。截至2017年末,全国累计有1.75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占全国农户总量的近30%[8]。

2.2 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除了增加信贷投放力度,大部分金融机构还结合互联网,利用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功能,使得农户能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朝着将金融服务与农户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相联系的方向努力。

3 家庭农场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3.1 贷款用途被限制

家庭农场相对于普通农户,其资金用途随着规模经营的扩大向其他产业扩张,家庭农场的资金用途范围逐渐广泛。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规定及严格监督对农业贷款资金的使用用途,这对于家庭农场贷款融资产生了一定的不方便,资金使用效益无法最大化。

3.2 机构忽视非财务指标分析

对于正规借贷机构,更看重家庭农场偿债能力、风险、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年龄等硬性指标,而不看重综合分析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人口规模及其结构状况。对于规模较小、流动性不太好或农场主年龄过小或过老的家庭农场来说,增加了这些农场主获得借贷资金的难度。

3.3 农场主缺乏财产性资产抵押

家庭农场主缺乏财产性资产,从而缺乏融资抵押能力,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产权功能弱化。对于家庭农场主来说,最容易抵押的就是住房,但是因为农村产权弱化,住房无法申请抵押贷款,使得家庭农场无法在短期获得大量融资,无法进行前期的资金投入。

3.4 融资周期不符合现实需求

原来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未针对家庭农场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其融资周期需求。由于家庭农场的生产周期内,每个环节都有融资需求,且每个环节所需要的融资期限各不相同,有中长期也有短期。因此,更加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创新的融资方式。

3.5 缺少多元化保险支持

一直以来商业保险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大,近几年来,国家发放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很好地发展了农业商业保险,但就家庭农场的发展来看,这些保险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保障的程度仍然很低。在农村,农民除了基本的人身险以外,很少会去购买其他的农业险以及商业险[9]。

3.6 农场主金融类知识薄弱

家庭农场主金融类知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一方面,家庭农场主一般对信用的意识薄弱,农场主不够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也不知道怎样维护好信用,而金融机构放贷资金时非常关注农场主的信用。家庭农场主薄弱的信用意识严重影响其从金融机构融资的难易程度及额度。另一方面,家庭农场主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了解度不够,过小或过老的家庭农场主可能对金融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敏感或者根本不了解,无法很好地利用资源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4 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融资难成为普遍现象,金融机构对其支持力度也不够,为了解决二者之间匹配度不够的问题,本文从家庭农场和金融机构二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推广由政府监督、行业协会参与的融资模式

行业协会是由同业组织自愿形成、自律管理的社会团体。家庭农场发展的资金除商业融资外,我国还对农业实行财政资金补贴政策,因此,可以推广由政府监督、行业协会参与的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下,行业协会将政府的部分财政补贴资金,加上会员的入会费,把这两部分资金整合起来作为家庭农场的融资担保金,为那些需要融资的家庭农场做担保。如此一来,政府可以检测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同时行业协会也可以在农场无法偿还贷款的时候用担保资金优先返还贷款。如果农场主申请贷款,行业协会作为媒介,应该先调查其家庭情况、经营状况、未来发展前景,来计算其可贷金额的多少,根据计算来申请其贷款。

4.2 家庭农场实行联保机制

孟加拉国的格莱明银行发明了联保方式来降低坏账率。联保方式要求所有成员不能同时贷款,只有前一个小组成员还款了,下一个小组成员才能获得贷款。在家庭农场中,这种小组的方式,使得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并且小组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可以使得家庭农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尽可能的减少。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前期可以根据农场主的如期还款次数来适当地扩大之后的贷款金额。

4.3 金融机构应接受多种抵押物

金融机构在借款时比较注重有形资产,然而由于产权的弱化使得家庭农场无法提供充足的抵押物。家庭农场的有形资产主要有房屋,当房屋作为抵押物时,建议房地产管理部门颁发一个只在办理抵押贷款时使用的房屋权属证书。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可以选择不同的抵押物品。种植型的农场可以选择抵押物为生产工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的金融产品,养殖型的家庭农场可以选择抵押物为订单合同、厂房等的金融产品[10]。

4.4 金融机构优化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类的金融机构,可以发展农业再保险来分散风险,农业再保险也会刺激农场主主动购买农产品保险,并且在国家政策上,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来激励这样的购买行为[11]。由于家庭农场相较于普通农户的特殊性,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比如简化手续、自由选择不同的周期、多样化的保险等,金融机构可以额外增加定制的保险,尽量将大部分风险考虑在其中,以提高家庭农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带来的损失。

4.5 农场主应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积极参与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与传统小农不同,家庭农场的经营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结合,农场主应该做到“缺什么、学什么”的学习原则,并且农场主要树立科学管理的意识,不断的对管理措施进行优化。农场主还可以参加金融机构开展的与信用知识相关的宣传活动,了解金融服务和产品,增强信用意识[12]。农场主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等服务来提高农户生产种植(养殖)能力与市场参与能力[13],使得家庭农场能够更科学地运营。

综上所述,虽然家庭农场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面临融资困难、金融保险服务不足,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种困境更需要家庭农场和农村金融体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共赢。同时也反映我国的农村金融关于家庭农场方面依旧存在信用体系和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增加国家政策扶持,增加融资方式与渠道,建立统一信用体系,增强家庭农场主的管理能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家庭农场获得资金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猜你喜欢

农场主农场金融机构
农场假期
农场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号农场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