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2020-01-14孙晓伟潘婷婷刘婷婷王新宇李百韬李洪涛
孙晓伟,潘婷婷,刘婷婷,高 营,王新宇,李百韬,李洪涛,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肩关节周围炎是当前针灸科的常见病之一,是指由于肩关节囊、肩部周围肌肉或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等退行性改变、劳损、创伤等因素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肩臂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受限等,简称“肩周炎”[1]。肩周炎的早期临床表现以肩部阵发性疼痛为主,而后逐渐加重,气候变化、劳累或受到外力撞击均可使疼痛加重,疼痛类型可为静止性或活动性疼痛,常昼轻夜重,以至患者经常夜不能眠。后期则表现为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肩关节主动及被动上举、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等各个方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见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2-3]。肩周炎常好发于中老年人,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病率更高,多数患者仅发生于单侧肩部,且病程较长[4-5]。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肩周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所致的持续性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常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甚至可能出现抑郁、肌肉筋挛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6-7]。
1 理论研究
1.1 中医理论
1.1.1 肩周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中“痹证”的范畴[8],又称“冰冻肩”“漏风肩”等。中医认为其病因可分为内外因两种,内因一般与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等有关,外因则为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或复感风寒湿邪等,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导致该病的发生[9]。邪气搏结于肌肉、经络或筋脉,致肩部筋脉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于肩周,致使肩关节活动不利、局部疼痛。本病阳虚为本,痹阻为标,若阳气旺盛,则内能濡养脏腑,外能抵抗邪气入侵而保护机体[10]。若机体阳虚,而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痹阻、脉络闭塞不通,致痹证形成[11]。而若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筋骨,可使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而久之则筋脉失于濡养、拘急不用、肩关节运动功能受限。其治疗原则一般以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与散瘀止痛为主[12]。
1.1.2 浮针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浮针疗法是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理论相融合,是对祖国传统针刺方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13]。其中医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浮针在皮下进针,针体沿皮下浅筋膜平刺,不深入基层,而皮下浅筋膜与传统经络的皮部一致,符合传统中医学中十二皮部理论。《素问》曰: “夫病之始生……必先入结于皮肤。”由此可见皮肤是人体的门户,同时也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浮针疗法通过扫散刺激相应的皮部,从而调整相关脏腑功能,疏通局部经络凝滞之气血,促使气血正常运行,以达“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14-15]。②浮针疗法在操作时作用于皮部,就近选取进针点,属于《内经》中所提到的“毛刺”“浮刺”范畴[16]。③浮针疗法的进针点均以痛点为中心,在其周围针尖对准疼痛点进针,符合中医学以痛为腧理论。④浮针治疗结束后将软管留置于皮下数小时,是为了使软管在患者留针后的关节活动中继续不断地做微型扫散,以达持续刺激、维持和增强疗效的目的[17-19],符合传统针刺方法中的留针理论。⑤浮针疗法使用特制的针具,在皮下进行大面积的扫散又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使机体阳气旺盛、抵御外邪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通过反复扫散及再灌注,达到化瘀止痛、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的效果。
1.1.3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中医依据 中医学认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时可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于脉络,不通则痛,而十二皮部是帮助人体抵御外邪的保护屏障,同时也是“有诸内必形于外”的反应部位,故浮针疗法通过扫散对皮部产生强烈刺激以接触瘀堵的经络,增强十二皮部与相应经络的感应传导,实现通经活络、祛瘀生新、使气血运行通畅的目的[20]。同时浮针在进针后以进针点为支撑点,针体进行扫散时可使大量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增强机体阳气,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行气活血、通痹止痛的目的[15]。
1.2 现代医学机制
1.2.1 肩周炎的现代病因病机 目前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些学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肩关节退行性变、长期劳累过度活动或不良姿势等所导致的劳损、外伤、受凉受潮、无菌性炎症等因素有关[21]。其早期病理改变为肩周软组织的肿胀和渗出而导致肩部肌肉、肌腱等出现广泛无菌性炎症反应。由于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导致肩部疼痛和肌肉的挛缩,痛点多位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肩胛下肌、三角肌、肩胛提肌或小圆肌等。而后期肩周软组织逐渐出现粘连从而进一步病变或损伤,并且因为长期的疼痛和活动障碍,使肌肉张力的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影响肩关节活动,甚至可导致肩周肌肉的失用性萎缩[22]。
1.2.2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现代科学依据 浮针疗法[23]是运用特制的一次性浮针针具对患者肌肉上的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周围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进行大面积扫散,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并留针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
1.2.2.1 浮针疗法的作用机制 引徕效应:引徕效应[24]是指先后针刺刺激在人体表面的两个点,第2个刺激点的针感传导到第1个刺激点。浮针疗法以痛点为中心,在其周围非疼痛处进针,痛点为第1个刺激点,浮针进针处为第2个刺激点,浮针通过扫散将浮针进针点的针感传向病灶点,其符合引徕效应。
液晶态理论:浮针沿皮下刺入后达到皮肤下筋膜组织,有研究表明,人体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呈液晶状态存在,浮针扫散时所产生的机械力可导致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产生变化,此过程中可产生释放生物电压的电效应,而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并且能够高效地传导该生物电,当其将生物电传达到相应的病变组织时,又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相关细胞的离子通路,从而激发人体的抗病机制,改善和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病变炎症吸收,镇痛消炎,进而促进肌肉等软组织的修复,从而迅速缓解病痛[25-26]。
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活动是指医生在扫散过程中使用另一只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有节律地大幅度或者大负荷地活动进针点处相关肌肉,或者患者自己有意识地反复活动与病症有关的肌肉。其是在脑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概念启发下提出来的[27],是浮针疗法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复活动进针点附近的相关肌肉,可使血液重新流入到缺血的部位,而且还可使血液呈波浪式前进,增强了血液流动的动力,扩大了其流动的范围,起到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状态及解痉消肿的作用,从而减轻疼痛。
肌筋膜学说:肌筋膜触发点是指在治疗前、在患者的患侧相关肌肉上可触及局部紧张的肌肉和紧绷带,对其按压可出现整块肌肉酸痛,有时还可扩散到周围或远处,这些阳性反应点实际上就是所谓的MTrP。发现、消除MTrP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技术,浮针疗法治疗疾病时能够使部分血管扩张,局部肌肉松弛,促进组织液、血液的运行与代谢进而消除疼痛、麻木等症状,从而改变MTrP缺血缺氧状态,有效地消除肌筋膜痉挛,短时间内使活跃的 MTrP 变成隐匿性 MTrP,从而即刻减轻神经、肌肉痉挛及疼痛等症状。
1.2.2.2 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制 MTrP理论认为,肩关节周围存在MTrP,其主要由于肱二头肌、三角肌及肩胛提肌等肌肉劳损或外伤引起肌纤维撕裂形成,阻碍了营养物质供应,使局部组织或者细胞处于饥饿状态,导致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通,最终表现为高度敏感性的压痛点[27]。一般情况下认为疼痛最明显的区域就是炎性反应最严重的区域,浮针疗法作为治疗肩周炎的一种新型疗法,主要采用皮下针刺,直接对准疼痛部位进行扫散及再灌注活动,即反复对抗活动肩关节周围肌肉、减轻肌肉或软组织粘连、减少炎症因子及促进炎症修复以达到抗炎的目的。而再灌注活动不仅是牵拉相关的肌肉,同时也通过肌肉的舒张与收缩,让外周丰厚的血液重新灌注到病变组织中,以消除MTrP,使疼痛迅速得到缓解[13,28]。虽然有些患者经治疗后,原痛点即刻消失,但周围仍存在其他痛点,此时可以将针抽回并调整针尖进针方向至其他的痛点,继续进行扫散及再灌注活动,从而增大浮针的治疗范围,使患者的症状迅速得到明显的改善。
2 临床研究
目前临床中将浮针广泛应用于良性慢性内科疾病和软组织伤痛疾病的治疗中,均对患者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而肩周炎患者从极大程度上伴随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炎症和粘连情况,所以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可以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2.1 单纯浮针治疗肩周炎
吴罡等[29]用浮针治疗肩周炎55例,并与进行局部注射利多卡因(2%)和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5 mL)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浮针疗法在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缓解疼痛以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无副作用。陆春梅等[30]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治疗肩周炎5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火罐治疗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肩部VAS评分明显较低;两组肩关节Fugl-Meyer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浮针联合再灌注疗法治疗肩周炎患者显效快速、缓解症状明显、可减少传统针灸次数和疗程、痛苦小、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2 浮针结合其他疗法治疗肩周炎
秦中枢等[31]将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加温针灸)和对照组(温针灸)以观察浮针治疗肩周炎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两组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浮针疗法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浮针疗法的远期疗效显著。刘玉[32]予对照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而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浮针治疗,结果显示浮针疗法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浮针疗法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损伤性疾病,以肩周持续性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如局部封闭注射、针灸、按摩推拿、针刀、药膏外敷、热敷、理疗与口服药物等[33],所获得的临床疗效各有不同。但药物治疗一般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较多,且治标不治本,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患者认可度较低。推拿、针刀及传统针灸等治疗方法因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承受痛苦较久且费用较高,所以患者依从性低[34]。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运用特定的针具在引起病痛的患肌周围进行的皮下针刺法。随着浮针疗法的不断完善,治疗疾病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在临床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其中浮针疗法在治疗肩周炎方面疗效显著且迅速,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治疗肩周炎又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还可防止肩部周围软组织再次粘连,具有较好的即刻效应与远期疗效。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浮针见效较快,疗效持续时间长,因此治疗周期相对较短,费用较低;治疗时浮针针体只进入到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刺激到肌肉、神经和血管的概率较低,因此痛苦较小,不易出血,更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对针刺疼痛的畏惧感降低,而且普遍认为将塑料软管留置于皮下比较安全, 因此患者依从性高,具有极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35-36]。
但目前浮针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浮针的理论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有待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价标椎多为临床疗效观察,而不是客观的理化指标,结论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客观准确。且选取进行观察的样本数量也比较少,缺乏动物实验和临床双盲对照研究,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值得考量。因此,在今后对浮针治疗肩周炎的研究中,应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大量样本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加强动物实验研究和生理病理作用机制的理论探索,在评价标准中加入如X线检查、超声以及血清和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等客观量化的指标,加强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且具有科学性,加强随访次数以观察其远期疗效,进一步探索浮针疗法的有效性和作用靶点,为探索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