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打造后续经营村庄实践模式探索
2020-01-14张信张明生黄河啸
张信,张明生,黄河啸*
(1.杭州梦田旅业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16;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打造美丽乡村后,需要建构长效机制。如何从美丽乡村走向美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多地惠及民生,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增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课题。浙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美丽城镇、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庭院,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乡村整体美丽。而且,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两山”理念,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村庄经营,从美丽乡村走向美丽经济。
靠山靠水是靠不住的,守着青山就是守着穷,经营山水才是道。
1 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浙江是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引领的美丽乡村建设。21世纪初,浙江农村经济高速发展,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形成较大反差。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步伐,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 000个左右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到2007年,全省10 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1 181个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2008年,浙江安吉县率先提出全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构想,制订出台和实施了“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以大力推进“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空间布局和城乡统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2]。
2010年,浙江实施《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四美三宜两园”(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两园:幸福生活家园、休闲旅游乐园)的目标,明确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新目标。2012年,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实践,浙江又出台《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20年,浙江累计建成1万个A级景区,1 000个3A景区,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突变成“千村精品、万村景区”格局。
2018年9月,联合国环境署向浙江“千万工程”颁发“地球卫士奖”,肯定浙江工作。颁奖词写道:中国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将昔日污染严重的河流改造成潺潺流水清可见底。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2019年11月,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天台县召开。会议提出6个要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谋深思路、谋新模式、谋实规划,努力在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上继续走在前列;要突出通盘谋划、多规合一,因村制宜、尊重规律,规划权威、刚性执行,着力提升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高质量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高标准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持之以恒抓好景观化建设,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努力打造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乡村风貌;要坚定不移强村、坚持不懈富民,高质量做好“消薄”工作、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不断增强乡村内生活力,持续做好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这篇大文章;要坚持传承,让乡村留住记忆、留住文化、留住乡愁;要强化创新,积极探索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加快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3]。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浙江一直跑在全国前列。乡村面貌已经发生历史性变迁,接下来遇到的课题,是如何建构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从生态环境上造福百姓,还要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致富百姓。
2 美丽乡村的长效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人居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同行的变革。当初,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之时,以政府之手为主,市场之手为辅,村民参与和观望各异。如今,市场、村民参与积极性提升。当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部分,仍然需要政府的持续资助。但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如垃圾分类、卫生保洁等日常性工作,维持经费大量增加。全部靠上级财政支持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利于发挥村集体和村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必须寻求多元方式解决。
2.1 美丽乡村变美丽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使得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乡村环境大幅度改善,为乡村拓展新产业新业态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价值被再认识,乡村不再仅限于生产、生活、生态,乡村的教育、文化、旅游等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另外,乡村不仅仅是村民生活的区域,城里人也想融入其中,享受美好的生态环境。于是,度假、养生、养老业风生水起,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初见端倪。
“美丽经济”于2014年走热网络,有太多浙江的烙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浙江最生动的实践样板,是浙江不懈推动农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潜能向生产力的转化。而且,美丽经济还在不断提升质量,已经从传统的“进农家、吃农饭、干农活、住农家”到如今乡村旅游升级版,即“特色、创意、文化、智慧、体验、教育、全产业链”,美丽经济呈现迭代更新态势。
2.2 美丽乡村致富村民
村民当年“靠山吃山”“卖木头或卖石头”等谋生,如今,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变成“养山”“卖风景”成了选择之一。通过“卖风景”的实施,乡村农家乐、民宿业、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兴起。只有村民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实惠,实现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才会反过来进一步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是生态环境惠民,也要致富村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村民自行开发或参与乡村旅游业,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
由于不可能家家户户均开农家乐、民宿等,生态优势不能让村民人人受益,农民受益群体不平衡。针对村民收益差距的拉大和新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以村集体为核心的村庄经营走进人们的视野,期望村集体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开展集体资产的经营,或联合经营,让村集体、村民都获利,实现共同致富。
2.3 乡村振兴催生村庄经营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浙江10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基本实现整体美丽,生态宜居。下一步要全面实现“二十字”总要求,村级功能凸显,对村级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级班子作为村民的代表,承担着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多项使命。村级班子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些使命,村庄经营提到议事日程。只要村庄存在,村庄经营是一个怎么都绕不开的课题。这一方面涉及村庄的发展,村民的致富,另一方面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中村集体经营部分的完善。
双层经营包含了2个经营层次: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层次;二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当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给了农户,村集体已经没有什么资产了。特别是当年商品经济不发达,村集体几乎没有什么可经营。可如今,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挖掘出来,再加上沉睡资源不少,村集体可经营资源增多,经营村庄成为必须选择。
3 经营村庄的主要实践模式
此文界定的村庄是指行政村。村庄经营的主体是村集体。村集体是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等组成的村级领导班子决策层。村集体仅就经营而言,主要承担3条任务:一是行使村集体资产管理经营职责;二是通过经营村庄,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协调各方利益,采用各种合作与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村庄经营虽然是一个新课题,但浙江各地村集体在经营村庄中,已经创造了不少实践模式,值得分析与总结。
3.1 科学布局村庄,通盘考虑各业发展
随着进入后美丽乡村建设时期,乡村成为城市人向往之地。乡村功能拓展,乡村价值提升。因此,原有的乡村布局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重新布局。浙江强调“多规合一”,强调能够“落地”,规避以前多个规划并行,实际往往规划之间相互交叉与牵制,操作性不强。
浙江在村庄内部布局中,一方面突出统筹安排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统筹考虑村庄发展趋势,留足发展空间。特别要求各地不搞一刀切,注重特色、特长,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护乡村活态与乡村空间肌理,让乡贤“找得到回家的路”。另一方面突出产业发展需求。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全部工作的基础。一些乡村的衰败与凋敝,主要原因是没有乡村产业支撑。没有产业的地方留不住人,更留不住年轻人[5]。
3.2 唤醒沉睡资源,扩大增收渠道
乡村能够拿得出手的最大资源是土地、宅基地、农房。而且,这些资源中,有少数确实还沉睡着。焦长权等[6]指出:“不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城市’,本质上都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要素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的行为模式。”那么,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行为模式,可否在经营村庄应用,浙江已经开始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
2018年,绍兴市提出了一项用3年时间,激活1万幢闲置农房计划,让村庄鲜活起来,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截至2019年5月,由激活闲置农房项目,全市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 514万元,农户收入8 083万元。激活闲置农房项目引入资金、项目的同时,还吸引企业家、大学生、乡贤等各类人才1 500多人回归农村发展[7]。
衢江区挖掘农村土地要素资源,做足土地文章,通过“水田”垦造、荒地盘活、土地整治、改村提升等,不断释放土地价值,走出了一条利用土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2019年全区共完成垦造耕地461 hm2,土地流转1 412 hm2,项目投资20.82亿元,直接为211个行政村增加村集体收益1 466.7万元。例如浮石街道片区一直是附近村民眼中的“荒山野地”:土丘成片、高低不平,杂树丛生、荆棘遍布;因为土层浅、蓄水性差,大部分区域无法正常耕种,山坡上也仅能散种一些柑橘,几无收成。土地荒废率达90%以上。2019年3月,衢江区启动新田铺区块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流转土地609 hm2,开发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将浮石街道5个村土地整治连片盘活提升。企业给予各村集体一次性补助,并根据各村流转面积每年给予租金,每年按1.5万元·hm-2支付土地租金,村集体每年可增收40余万元。这个大型项目涉及综合管理、养生、健康休闲、农业生产、居住生活五大板块。村民不仅每年能收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初步估算,这一改造项目将新增就业岗位2 60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万元[8]。
浙江省通过激活村庄要素,拓宽转化通道,促进村级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的案例不胜枚举。
3.3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特色产业主要包括特色农业产业和特色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9-10]。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是指在特定气候条件、特有物种资源、特有环境优势下形成的农业产业。如玉环文旦,有130多年栽培历史,经地方长年栽培驯化、品种改良、系统选育等,已经形成了玉环文旦的特有品种群落。这种品种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玉环地理标志产品,是特殊的物种资源。另外,玉环地处海岛,面向大海,全年空气优质,种植地大都在海涂、山坡上,土壤没有污染,具备发展有机农业、开发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
特色农业产业,突出“特”字,突出“精品”,不以数量取胜,而以特色、质量胜出。例如,衢州市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在“上安梯田”上种植红高粱,并酿制红高粱酒,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3万元。小村庄制作红高粱能胜出的关键至少有两点:一是“上安梯田”历史悠久,环境优越,自然风光,原材料品质有保障;山上酿制,体验式销售,口口相传,自带流量。由于口碑渐长,又控制生产数量,“上安红高粱酒”年年脱销。
乡村为了发展旅游业,增加人气,营造文化氛围,除了利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外,还千方百计发展乡村传统制作和传统品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乡村特色产业和特色小吃等。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腊肠、富阳番茄粉丝、缙云烧饼、嵊州小吃等,不少是农家作坊,规模不大,但生产历史悠久,传统品牌响当当,不少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游美食响全国,龙游发糕很有名气,庙下乡庙山村庙下米酒越来越火红。除了本地人经常光顾庙下村采购庙下米酒,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也很喜欢。这个村,不仅米酒有名,发糕也很有特色,因为这些发糕是用高质量的米酒糟作为原料制作,自然成为“抢手货”。
3.4 激活美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收
浙江继美丽乡村建设后,正将美丽乡村转变成全域旅游地,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转换。当前,乡村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不少村集体成为经营村庄的能手。当年,安吉余村依靠矿山、水泥厂挣钱,造成环境破坏、生态恶化,而且,农民收成又不高;如今,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底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实现双丰收。2018年,村里发展民宿、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接待游客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7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4 680元,是同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的163.7%。村里一二三产从业人员中,一产22人,二产222人,三产512人,即村里大部分劳动力从事于“美丽产业”。
根据余杭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材料:余杭区利用乡村山水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呈蓬勃发展之势,至2020年3月,累计民宿(农家乐)450余家,拥有床位0.6万个,餐位2.8万余个,就业人员0.5万人。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点43个(其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特色点8个,省休闲渔业基地8个)。建成市级民宿示范点(村)22个,鸬鸟菩提谷、径山千岱山居、瓶窑乐朴山静等民宿已成为当地农村的一张特色名片,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发展的作用。2019年,全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共接待游客1 050万人,经营收入11.7亿元,比2018年增长23%。
相传,1 600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曾随军驻留陶里。陶里在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3 A景区村光明居。光明居村深挖“渊明故里”文化,加快“荷塘人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近年来,光明居村倾力打造莲藕特色产业,开发莲子、莲藕、荷花、荷叶等系列特色农产品,有效拉长莲藕产业链,从线下散户销售到线上集中销售,逐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光明荷塘田园综合体主要分田藕种植区、荷花展示区、农事体验区等。前期已引进萧商社会资本投资2 000多万元,目前,已成为一个集种植、加工、观赏、体验等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5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元,光明居村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为目标,着力打响“光大渊明”品牌,积极探索乡村文创产业,借助已成立的浙江渊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举办“渊明诗歌节”等节庆活动,打响光明居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乐业、宜居、善治的现代版世外桃源[11]。
3.5 平衡、沟通,确保农民利益
经营村庄往往会涉及村集体与村民,村集体与村民、合作企业,甚至还会涉及村与村等多方利益主体。村集体不仅代表村级班子,更代表村民利益,村集体需要与各方沟通利益诉求,平衡、协调各方利益,为达成合作共识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村集体要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农民利益。强调要在集体资产经营、分配和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与延长和价值链提升中,让农民共享集体资产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尤其是在产业链延长、增值过程中,村集体要坚持下列4条原则。一要坚持“农民主体、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原则。项目合作,不能一招了之,损害农民利益。特别要注重以农业为基础,充分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卖生态、卖体验、卖乡土文化”等,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二要坚持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效益为核心,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手段,将三产的产业链留在农村,使农民分享更多的二三产业效益。三要坚持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要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例如,浙江米果果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诸暨市山下湖镇解放村土地流转协议,采用“保底收益+赠送10%股权+利润分红”模式。根据协议,米果果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0%的股份。2025年企业收益阶段,农户在享受土地租金收益的基础上,还可获得10%的股经收益,分红总数每年不低于50万元。米果果把村民们变成了股东,2018年,解决了4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他们在家门口共拿到1 000多万元工资收入,变成了工薪族。这是浙江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企业(浙江米果果生态农业集团)、村民三方共赢的土地流转模式之一。
浙江乡村振兴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村集体正积极优化村庄空间,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用足政策资源,开拓增收渠道,促进沉睡资源激活,焕发生机与活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致富。上述所述这些措施,是浙江经营村庄的部分实践,各地还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值得探索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