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与提质对策

2020-01-14李晓张明生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李晓,张明生

(1.金华市挺美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3210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要求各地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打造产业融合载体。浙江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以种养业为基础,积极鼓励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和挖掘乡村价值,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进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许多融合模式,值得各地借鉴[1]。

但是,从整体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还不高,规模偏小,行业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产品营销水平和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物流发展滞后,制约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值空间。

1 浙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特点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农业功能拓展、不同产业之间功能渗透、乡村价值凸显的特点。

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为生产,以收获农产品为主要目标。如今,“农业+”成为时尚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手段,即在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产业融合,如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从中产生远超过传统生产效益的价值,让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获得额外附加的效益。特别是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又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功能渗透和互补,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业态。这种新业态具有原来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技术基础,同时也实现了产业融合之后新的技术形态和产品特征,是原来产业体系的拓展与升级。如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结合旅游产业所出现的新型产业[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乡村价值的凸显和提升。乡村不但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功能,还有文化、教育等功能,特别是当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中,乡村生态价值跃升,乡村对公众和产业的吸引力增大,带动了生活、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近年来,民宿、康养、度假、农事体验、乡村文化见证和传承等业态不断涌现。

随着乡村业态的丰富和乡村产业的融合,赋予农民新的职业角色,使其从原来单一的生产者转变为综合经营者。在新业态和产业融合过程中,农民实现了角度转化,并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态势,是中国乡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变迁,将会极大地促进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 浙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路径分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突出加快全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其主要路径包括主体深度融合,发展产业联合体;业态深度融合,跨界配置产业元素;产业载体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发展。在这三大融合路径中,产生了众多融合模式。

2.1 主体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化联合体

当前,农村主体主要有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农户。主体深度融合主要有3种模式。

2.1.1 生产性合作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即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或者农业企业+基地+小农户。这种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常态,占主导地位。

2.1.2 服务性合作

系中介组织发展模式。中介组织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之间是通过组织章程及合同模式联结起来,原则上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利益的实现机制是按合同组成成员入社的股金进行分红。另外还有通过合同等联结方式和通过股份制经济组织的形式,中介组织将带领农户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3]。

2.1.3 市场或交易合作

通过形成区域性主导产品,实施统一品牌,建立专业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产销沟通联结。这种产供销联结,可控制调价,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实现乡村生产资源在农户和企业之间配置最优化,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2 业态深度融合,跨界配置产业元素

2.2.1 “农业+”模式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势。

实施种养结合模式。种养有机结合不仅能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既提高生产效益,又能互利互惠,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的路径,可实现种养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模式。“林业+”模式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是以中草药为突破口,围绕“生态好、药才佳”的理念,按照原生态种植的要求,不断引进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新品种,如浙八味、新浙八味等,丰富林下栽种类别;二是发展林下养殖,如养殖蛋鸡、肉鸡、兔子等,不仅为村民带来较好收入,也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三是努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森林环境体验等的旅游文化、养生文化森林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

推广稻渔共生等模式。目前,浙江开创了“稻虾”“稻鳖”“稻蟹”“稻鳅”“稻螺”共生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万hm2。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问题,既保障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可让农户取得不错的收成。

2.2.2 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产业融合模式

传统农业的效益普遍较低。现代农业需要高科技、高投入,才能高产出。浙江大量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的乡村,发展现代农业难度较大。对于这些区域乡村,如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各地积极探索的课题。从大量的案例来分析,浙江山区半山区,除了发展特色农业、林下经济等外,当今,不少成功的案例是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功能的拓展和乡村价值的提升。农业作为主轴,不是增收的主渠道。但农业不可缺,农业作为乡村的支柱产业,承载着乡村的特有农耕文化。利用乡村的自然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公众来体验农耕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拥抱自然环境。乡村居民不用出远门,在自家或村里实现就业,而且比单纯传统种养获得更好的收成。

2.2.3 农业与数字农业融合模式

“城市大脑”向农村延伸,开发“农村大脑”。实施“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加快农产品贮藏、运输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村物流现代化。

发展智慧农业。利用行政资源加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监测、设施园艺、精准控制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3 产业载体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发展

马歇尔(1920年)作为产业集群理论的奠基者,最早发现了产业集群这一重要经济现象,提出集群区企业之间的协作互促可能产生外部经济,进而形成产业在特定地区空间上的集中[4]。延伸到农村产业领域,各地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突出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的乡村产业集聚格局,值得肯定。

2.3.1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浙江较早启动农业“两区”建设,在全国树立了样板。粮食功能区、农业综合园区(包括精品园区),集聚了一大批涉及不同领域的业主和产业,大力助推了产业融合发展。浙江还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创业园区的功能集成,实现“三园共建”,集科技示范、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于一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形成了处于同一个特定产业领域互相联系的业主和相关组织在区域上集中,使得业主在产业上互相关联和紧密地衔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影响力扩大。

2.3.2 建设农业强镇

2016年,浙江在农业“两区”建设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优美、农耕文化深、农旅融合紧的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业强镇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农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开发农业多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创意农业,促进生产、消费、体验互动,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和“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统筹发展。2018年(21个)和2019年(29个)分别“出炉”了两批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截至2020年2月底,共建成建德市杨村桥草莓特色农业强镇、淳安县临岐中药材特色农业强镇等,共计50个。这块工作意义重大,应当进一步加大力度。

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加快整合风情要素、旅游要素、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建设一批民俗风淳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业态丰富的旅游风情小镇,成为欣赏山水、品读文化、感受乡愁的重要之地。

2.3.3 发展一批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确定了153个县(市、区)为新一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其中,浙江象山大塘港、余姚市滨海、乐清市、平湖市、仙居县、定海区6地上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是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部分县、乡等行政区或某一产业集聚区,坚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型、成熟的融合发展模式和全产业链条,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区域品牌溢价效果已初步显现,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竞争的新高度,并且其做法经验可复制、可推广,能够在全国发挥标杆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的区域。除了国家级外,省、市也应当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用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3 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提质对策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质是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连接,提高各产业的综合产出效益。科技是促进相互渗透和连接的推动力之一,产品的市场需求是核心动力。

近年来,浙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两个高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农业重点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强化创新引领,主攻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但是,浙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拉长,要让更多的产业增值留在农村,为此提出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提质对策:

3.1 做强第一产业

乡村产业是产业兴旺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产业主要包括种养业、乡村工业、乡村服务业和乡村新业态、新产业。种养业是本源,离开了源,谈融合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以种养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推动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种养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是乡村生产功能价值的核心体现。更重要的是,种养业的地位十分重要,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体现民以食为天的特殊功能,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种养业中,粮食产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日常蔬菜、猪、牛、羊、鱼类等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也关乎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两者均是“三农”工作的硬任务。

但是,由于种养业大都还是传统产业,再加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成本上升,社会效益大,比较效益低,种养业主投入大,但实际效益并不高。因此,如何提高传统农业产业效益,成为当今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重点课题。一方面政府要对从事粮食生产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业主适当加大补助力度,或者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尽力降低业主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如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等,努力通过产业叠加、渗透,提高农业传统产业的实际效益。总之,要让从事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的业主,仍然有利可图。

3.2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一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新突破。重点围绕新品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治、绿色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质量提升、食品安全、设施农业技术、农机装备、智慧农业、智慧冷物链等关键领域,谋划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一批前瞻性、颠覆性、拐点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大力实施“两进两回”,推动科技进乡村,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或先导区,将生态环境安全、种养业结合、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利用资源、清洁化生产、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应用等领域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要形成产权、评估、金融等农业科技服务业,形成完善的市场、转化、示范推广体系。

三是要加强农技推广和农民高素质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队伍体系,加强科技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在“三农”工作中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民创业队伍,他们是扎根在农村、创业在田野、奉献于社会的“三农”主力军,是中国“三农”的未来和希望。有关部门一定要特别支持和关心这一群体,要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和资助高素质农民创业和发展,要加强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战水平和能力。

3.3 培育农产品加工业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的格局,许多企业是小打小闹。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特别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关键是要提升其经济效益,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工业引领融合的能力。

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特别要鼓励传统食品加工走向与人们高质量需求相配套的营养、健康产品。要提升果蔬、畜产和水产等食品的营养、健康加工制造技术,完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的质量控制与安全加工工艺技术,集成食品保鲜、加工制造和包装的配套装备技术。

3.4 加强数字农业建设,发展“互联网+三农”

加强“农村大脑”建设。首先要建设全省智慧农业云平台。努力实现生产经营、产销信息、农业资源要素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化分析与智慧化利用。整合收集“两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农村承包土地经营确权登记等数据,建好耕地基本数据库。

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大数据建设,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关键环节信息实时采集和互联互通,让政府管理部门和广大生产业主实时掌握市场动态。推进农业投入品管理大数据建设,把控绿色投入关口。对于暂时数据不完善的领域,要集中力量加快采集录入数据库。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单位数据互联互通。

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智慧农业。以农田智能监测、养殖环境监测、设施园艺精细管理、精准控制为重点。加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农业“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美丽牧场等重点区域实时观测和信息精准采集分析。开展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探索农业遥感应用。

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推进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当前,要加强对数字农业前沿、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让一些成熟实用技术加快在生产上应用。

深入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加快农业适应设施装备研发与应用,重点研发推广适合浙江的农业机械。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标准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大幅度解放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加快农产品贮藏、运输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增效行动和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

3.5 把更多产业增值留在农村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指出:“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5]。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地、生活之本[6]。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引进哪类产业,要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是发展农村电商或者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都必须把农民纳入产业链,健全农民分享机制,稳定农民与各类投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千万不能热了投资,冷了农民。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