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0-01-14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7期
关键词:骨板锁骨上肢

李 剑

(通用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骨外科,辽宁 鞍山 114002)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数据显示,肩部骨折患者中有30%~40%属于锁骨骨折类型,全身骨折患者中5%~8%患者属于锁骨骨折,其中70%以上患者出现锁骨中段[1]。主要是因为锁骨比较细小、位置较前,受外力作用后极易出现骨折。锁骨骨折会影响患者的上肢活动,降低生活质量。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多种,传统治疗以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术为主,但会破坏血运,对身体创伤大,术后难以早期下床活动,影响骨折愈合。研究显示,锁骨骨折后应该尽早复位和固定,才能有助于功能恢复[2]。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是骨折内固定术发展形成的一种治疗方式,为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时间段到我院就诊的68例锁骨骨折患者,患者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参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在18~74岁,平均年龄为(49.85±8.52)岁;骨折类型:斜形骨折10例、横行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3例。治疗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在20~71岁,平均年龄为(49.75±8.26)岁;骨折类型:斜形骨折11例、横行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14例。各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显示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参照组采取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取仰卧位,用软垫垫高肩部,以骨折断端作为中心点,沿锁骨作10 cm切口,直至骨折处充分暴露,逐渐剥离骨膜,用复位钳复位并固定,为确保与锁骨紧贴并保持一直弧度,需重建接骨板预弯,电钻钻孔、测深后用螺钉固定。观察锁骨稳定情况,术后用三角巾悬吊至少2周。治疗组采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麻醉方式与参照组相同,行较小切口将骨折处暴露,并最好清理和复位工作。将锁骨接骨板置于锁骨近段,远近端均用4枚螺钉固定,尝试活动患者肩关节,确定是否牢固。术后用三角巾悬吊至少2周。

1.3 观察指标:①关节功能恢复情况[3]。借助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内容包括活动度(40分)、肌力(25分)、疼痛(15分)以及日常生活(20分)四个方面,总分值100分,评分越高功能恢复越好。借助上肢功能评分表(DASH)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进行评分,评估内容包括34个项目,每项评分在1~5分,评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复越好。②治疗效果评估。骨折处正常愈合无畸形,肩关节和上肢活动正常表示显效;骨折处轻度移位并微微隆起,且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表示有效;骨折愈合畸形,关节活动受限表示无效。治疗有效率=1-无效率。

1.4 统计学:利用SPSS20.0软件处理搜集的68例锁骨骨折患者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有效率等计数资料分别用率(%)及χ2方法校验;t检验DASH评分等计量资料(±s),P<0.05时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DASH评分分别为(54.28±4.48)分、(43.85±3.21)分,参照组分别为(54.65±4.65)分、(43.63±3.15)分,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和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t=0.334、0.285,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80.15±2.87)分、(76.69±3.33)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71.31±3.61)分、(64.47±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41、14.336,P<0.05)。

2.2 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1、11、2例,参照组分别为15、8、11例,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参照组6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03,P<0.05)。

3 讨 论

锁骨位置比较特殊,是连接躯干和上肢的重要骨架,结构细小且位置靠前,外力撞击时极易出现骨折。锁骨骨折后会出现皮下淤血、压痛、骨折愈合畸形等情况,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和肩部活动,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4]。目前常用于锁骨骨折治疗的手段有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外固定主要借助手法复位和支具固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畸形愈合,影响美观。而内固定更好的弥补其缺点,改善愈合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固定技术越来越完善,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开始替代传统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5]。

本研究对68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参照组采取传统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采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和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参照组67.65%(P<0.05)。传统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术手术创口较大,需广泛剥离骨膜,因此感染概率较高,且骨折愈合时间更长。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仅需小范围骨膜剥离,能对锁骨周围软组织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损伤较小,为骨折处愈合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骨痂生长,更快恢复肢体活动能力,这与生物学内固定原则保持一致[6]。综上所述,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用于锁骨骨折治疗中的优势更加明显,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上肢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骨板锁骨上肢
右侧锁骨下动脉迷走并起始部闭塞致锁骨下动脉盗血1例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L型解剖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体会
接骨板四点弯曲测定中屈服载荷的获取方法
小型犬桡尺骨骨折的PRCL-S5型锁定骨板固定术诊疗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