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结核瘤与脑转移瘤MRI鉴别诊断的价值分析
2020-01-14张延海王佳冰李文成
张延海 王佳冰 李文成
(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脑结核瘤与脑转移瘤作为脑内最常见的结节性病变,二者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相似,因此二者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7年10月经我院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24例脑结核瘤与4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间差异,旨在探讨MRI检查对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脑结核瘤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8~53岁,平均年龄32岁。脑转移瘤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6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偏瘫等症状。24例脑结核瘤中4例单发脑结核瘤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脑脊液Mtb培养阳性,10例合并活动性肺结核。48例脑转移瘤中6例单发脑转移瘤经手术病理证实,余42例均有明确的原发肿瘤史。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磁共振机行头部常规MRI及增强扫描。使用正交头线圈,层厚6.5 mm,间隔1.5 mm,矩阵196X256。序列包括横断位T1WI、T2WI、FLAIR、DWI序列及矢状位T2WI。增强扫描采用钆喷酸葡胺以0.1 mmol/kg行静脉注射后,行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
2.1 年龄、大小及数目:本组病例脑结核瘤8~53岁,中位年龄37岁;脑转移瘤37~76岁,中位年龄63岁。脑结核瘤单发4例,多发14例,粟粒型6例,直径为0.2~2.6 cm,多发结节共54个病灶,直径≤1.0 cm的病灶共44个(81.5%),粟粒型结节数目未统计;脑转移瘤单发16例,多发32例,直径为0.7~4.8 cm,共126个病灶,直径≤1.0 cm病灶共54个(42.9%)。
2.2 MRI信号特征及增强表现:本组24例脑结核瘤中未成熟型结核瘤8例,MR表现为长/等T1长T2信号;成熟型结核瘤具有干酪样坏死实性核心10例,干酪样坏死液化核心6例,MR表现为特征性“靶征”,MR增强扫描结节状强化8例,不规则环状强化2例,薄壁、光滑14例。本组48例脑转移瘤平扫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MR增强扫描呈结节状强化8例,呈花环状强化壁毛糙或伴壁结节38例,内壁光整2例。
3.3 瘤周水肿及脑膜受累:本组病例中表现为中重度水肿的,脑结核瘤4例,脑转移瘤32例。脑结核瘤脑膜受累6例,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线状强化;脑转移瘤脑膜受累4例,表现为大脑半球线状强化。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多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肺或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而脑结核瘤是CNS结核损害脑实质的最常见形式,是CNS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5%-8%,脑转移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脑肿瘤的15%~30%[1],可来自全身各部位肿瘤,其中以肺癌最常见。二者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有诸多相似,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脑结核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最多见,成年人少见,而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脑结核瘤与脑转移瘤病灶大小相差较明显,结核瘤要比转移瘤小的多。据过丽芳[2]等报道的82.56%的脑结核瘤直径<1.0 cm,而脑转移瘤直径<1.0 cm只有41.01%,与本文(81.5%/42.9%)基本相符。造成病灶大小差异可能与CNS感染结核菌时,症状多较明显,更容易被早起发现。脑结核瘤与脑转移瘤都可以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病灶,脑转移瘤单发病灶要比脑结核瘤更常见些,本组病例中脑转移瘤单发病灶达33.3%,而脑结核瘤仅有16.7%;脑转移瘤极少表现为弥漫分布粟粒性结节,因此当见此改变时,要想到脑结核瘤的可能。
大多数学者习惯将脑结核瘤分为未成熟结核瘤和成熟结核瘤[3]。未成熟型为结核瘤的初期类型,MR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病理上主要以炎性渗出为主,灶周水肿较明显。成熟型结核瘤MR可表现为特征性“靶征”,即干酪样坏死中心(核心)实性部分为等/稍长T1稍短/等T2信号,核心坏死液化后呈长T1长T2信号,结核结节的干酪样坏死物的信号取决于坏死物内水的含量及蛋白、脂质的浓度[4];周边炎性肉芽组织(中环)由于含水量较多,形成长T1长T2信号环;最外壁富含胶原纤维(外环),呈长T1短T2信号,构成了最外层的黑环。成熟结核结节由于周边脑实质炎性反应减轻或消失,故水肿较轻[5]。未成熟结核瘤增强表现为结节状强化,成熟型表现为环状强化,壁薄且光滑,壁厚与平扫时中环及外环的总厚度相当。
大部分脑转移瘤MR平扫信号无特异性,其信号改变可多种多样,由于多数脑转移瘤血供比较丰富,瘤体生长迅速,导致瘤体内部由于缺血而发出坏死、囊变,同时伴随生成大量不成熟的肿瘤新生血管,管壁薄弱,易扭曲变形及破裂出血,因此脑转移瘤多数表现为信号不均匀。转移瘤周边常伴有中重度水肿,其范围远远大于瘤体,即“小肿瘤、大水肿”,一般认为水肿范围与转移灶大小无直接关系。MR增强扫描脑转移瘤无囊变坏死时表现为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发生囊变坏死时表现为花环状强化。转移瘤的环状强化与结核瘤明显不同,大部分表现为壁毛糙或伴壁结节,只有少数表现为内壁光整。
由于脑结核瘤可以是由结核性脑膜炎演变而成,因此脑结核瘤脑膜受累的比例要比脑转移瘤脑膜受累高的多。脑结核瘤脑膜受累主要累及基底池,表现为脑池、脑裂模糊、变窄,增强可见线条状、串珠状强化。而脑转移瘤脑膜受累范围较广,可分布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
总之,脑结核瘤与脑转移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差异,MR检查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密切结合临床及原发病史,同样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