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血动脉介入栓塞辅助SRT治疗高血流灌注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2020-01-14杨彬聂晨*
杨 彬 聂 晨*
(瓦房店第三医院脑外介入科,辽宁 大连 116300)
脑胶质瘤属于一种恶性的颅脑肿瘤,发病的机制是大脑的胶质细胞发生了癌变。脑胶质瘤要进行放疗,这是既确保癌细胞得到最大程度清除,又能够保护脑功能的综合治疗手段[1]。对于脑胶质瘤患者如何提高放疗效果值得研究,供血动脉的介入栓塞对治疗脑胶质瘤有突出效果,本文以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介入栓塞辅助SRT(立体定位放疗)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脑胶质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范围为42~70岁,平均年龄(57.89±8.4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43~69岁,平均年龄(58.35±7.41)岁。两组除了对照组未采用供血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 放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实行SRT治疗。放疗前禁食6 h,营养状况不佳可使用静脉营养支持。放疗时在皮肤处标记放疗点,采用HMJ-16-I型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江苏海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治疗。间隔1日照射1次,3次/周。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供血动脉的介入治疗,首先对肿瘤的供血动脉位置进行确定,使用全脑血管造影(DSA)。患者实行全身麻醉,利用5F导管置入颈动脉,在第2颈椎下缘予以固定;动脉造影确定供血动脉位置、支数[2],用3F/2F微导管置入颈动脉,利用引导丝进入供血动脉;经导管用聚乙烯醇颗粒予以栓塞。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工具统计分析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把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后发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评价:WHO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CR):治疗后4周内未见病变;部分缓解(PR):连续4周内,病灶最大径乘以最大垂直径的值减少至少100%;无缓解(SD):病灶无减轻。
2 结果
2.1 比较缓解率:观察组部分缓解21例,无缓解9例,缓解率为70%;对照组部分缓解12例,无缓解18例,缓解率为40%,观察组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21,P<0.05。
2.2 比较并发症率:观察组中2例恶心、2例呕吐;对照组中2例呕吐、1例恶心、1例白细胞计数减少、,两组的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脑胶质瘤是恶性肿瘤疾病,当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脑胶质瘤的发生率在提高,但是脑胶质瘤的早期发现率并不理想[3],通常发现脑胶质瘤时已经到达了中晚期。关于癌症的临床治疗多通过的是放疗、放疗、手术等。放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恶性肿瘤疾病,因为放射对患者的辐射影响较大。目前临床上都在探寻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同时能够起到良好放疗效果的照射方式。SRT是当前新型的治疗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放射治疗,具有很高的照射视野选择性,因此降低了对人体的创伤,在中枢系统的恶性肿瘤治疗中广受欢迎[4];与传统的放疗方式相比,药物的不良反应进一步降低,而且不会导致新发病灶出现。但是对于一些血液灌注水平极高的脑胶质瘤而言仅仅通过SRT的形式进行治疗效果并不好,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本次研究中,介入栓塞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已经获得了成熟的临床实践,可用于急性出血、肿瘤等治疗中。该技术是利用人工材料植入供血动脉,阻断动脉血流从而终止肿瘤体的血液供应,阻断了肿瘤细胞增殖的营养来源,起到病灶体积缩小的作用。另外,介入栓塞可行动脉造影,能清晰观察到供血动脉的位置、走向、支数等,可以提高栓塞的成功率。介入栓塞所使用的栓塞剂一般是聚乙烯醇,对人体无不良反应,而且能够永久性的关闭供血动脉的血液供应。当聚乙烯醇到达供血动脉后,就会导致动脉的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引诱血栓形成。聚乙烯醇是一种非黏附性的物质,所以可以预防血管壁和导管发生黏附的并发症。研究表明[5],聚乙烯醇还可以引起癌细胞蛋白出现变性坏死。供血动脉的介入栓塞作为SRT治疗的补充方法,尽管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但并不能完全替代SRT治疗,必须联合SRT治疗进行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缓解率大大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介入栓塞法可以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放疗效果,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率,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