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给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增加更多灵动
——以苏教版三年级“两、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教学为例
2020-01-14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吴元梅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吴元梅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就小学数学而言,在所有比较确定的认知里,计算是它们的敲门砖。同时,“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还是“综合与实践”,都离不开计算的内容。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也影响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能力。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而算理的理解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多种计算的方法,进行正确、灵活、巧妙的计算。巧用实物操作助力,让学生经历摆、思、分、析、算、悟的过程,进而突破算理理解这一难点。
一、巧用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动”。教师善于利用这一点,在计算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教师先讲计算法则,学生依照计算法则生搬硬套,对算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影响了灵活计算,让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渐渐地也就开始厌烦计算,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了热情。若教师能在计算教学时借助实物,让学生动起来,亲自去“做”数学,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得到提升。如在教学口算20×3 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20×3,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学生顿时充满好奇,手与脑都用起来,兴致瞬间上涨。
二、巧用实物,自主理解算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他们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巧用小棒,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口算20×3 时,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20×3=20+20+20=60;2 个十乘3 得6 个十,6 个十是60;2×3=6,20×3=60。其中,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主要方法,更是第三种算法的基础,如只凭老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借着实物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效果事半功倍。教学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如图所示:
学生先摆2 捆小棒,每捆10 根,表示20,再摆3 个2 捆表示20×3,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知道3 个2 捆就是6 捆,也就是6 个十,即60。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中,如200×3,也可以让学生先摆2 大捆小棒,每大捆里有10 个10 小捆,每小捆10 根,学生看着自己所摆的小棒,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有3 个2 百,就是6 个百,6 个百就是600 等等。学生通过简单的小棒操作,自主理解了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三、巧用实物,迁移推导算理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能力不能光靠机械、重复地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而是要能够举一反三,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熟练地、灵活地、巧妙地进行计算。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得理解算理,学会迁移。如教学口算60÷3 时,有了20×3 的铺垫,对60÷3 的算法,学生借助小棒很容易将算理推导出来,即6 个十除以3,得2 个十,就是20。又如,教学46÷2时,让学生通过小棒操作,探索算法。如下图所示:
学生先摆4 个十(4 捆,每捆10 根),再摆6 个1(6 根),除以2,就是把4 捆小棒平均分成2 份,再把6 根小棒平均分成2 份,显然地,他们最后会将两次分得的结果进行合并。这个过程就为学生接受除法竖式计算奠定了一个感性的基础。所以当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就会在头脑中闪现分小棒的情形,就能理解2 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可想而知,只有学生动手、动脑,并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他们才会深刻地、牢固地发展学习能力。
四、巧用实物,深化理解算理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一般的思维流程是,根据算理,把握计算法则,然后再以计算法则去指导计算。如教学52÷2 时 ,在竖式计算中,“余下1 个十,怎样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摆小棒,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先把4 捆平均分成2 份,每份2 捆,再把余下的1 捆和2 根合成12 根,平均分成2 份”的经验,这为理解抽象的算理“余下的1 个十与个位上的2 合起来继续除”提供了体验上的支撑。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动手操作让这个过程变得短暂又轻松,因为它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的现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可见,教师要善于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技能。
总之,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用实物,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进而真正地在“做”中“学”数学。唯有如此,才会让枯燥乏味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才会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