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道阴阳规律的构成要素
——以《周易·系辞传》为中心
2020-01-14顾明佳
顾明佳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周易》一书饱含哲学意味,研讨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其中描述的《易》道普遍规律,上至日月星辰、下到山川草木,无不体现着其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加以认知与运用。《系辞传》对《易》道规律的描述颇丰,认为其由乾阳与坤阴构成,二者有各自的现实来源与性质特征,呈对立统一的组合模式不断前进,贯通于天地万物的生长、发展始终,并且能够服务于社会人生。
一、乾阳与坤阴的现实来源
《系辞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门”,《释文》又作“门户”,“物之所从出者也”[1]381,《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指代事物发动的关键。“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将天地万物的性质分属两大类——阳刚与阴柔,“乾”为阳刚之物的象征,“坤”为阴柔之物的象征,“乾坤”代表“阴阳”,二者构成《易》道规律变动运行的对立双方。
那么,古人是如何从天地万物中归纳出乾阳、坤阴的呢?《系辞传》开首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又作“埤”,《汉书·五行志》“塞埤拥下”,师古注“埤,卑也”。《司马相如传》“其埤湿”,注云“埤,谓下地也”,是与“卑下”义通。从直观经验出发,天体尊高在上,地体低卑在下,一目了然。“《易》书之作本乎自然,圣人首发之,故仰观俯察,而乾坤之体以定。”[2]乾阳效法天体在上,坤阴效法地体在下,故乾坤的居位也就安定了。天地是乾坤的象征物,乾坤是天地之用,即以乾坤变化象征天地自然变化,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有些学者认为天地万物由“气”构成:“天是纯阳之气积于上而为尊;地以积阴之气居于下而为卑……二气始交,分为刚柔,是以交错以至生成万物。”[3]450以纯阳纯阴之气说明天地刚柔的性质,意义可通。乾坤阴阳是八经卦、六十四别卦的理论基础。元人吴澄从卦画出发,说:“乾坤以三画之卦言。乾,纯阳之卦;坤,纯阴之卦。定,谓定其方位。定乾于上,以拟天之尊。定坤于下,以拟地之卑也。”[4]542乾下坤,合为《否》卦,以《否》卦卦画比拟天地定位,可备观览。《礼记·乐记》“天地尊卑,君臣定矣”,古人从天地还找到了伦理纲常的根据,“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谓之三纲;三纲不正,天地反复”[5]224,君臣、父子、夫妇有尊卑不易之分,如果颠倒反复,则似天地倒转,不可不正。《后汉书·荀爽传》爽对策曰:“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夫妇之道,所谓顺也……今汉承秦法,设尚主之仪,以妻制夫,以卑临尊,违乾坤之道,失阳唱之义。”不但有上下之分,还有前后之义。阳唱阴和,乾先坤后。
《系辞传》“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韩《注》:“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6]75“尊”与“贵”,“卑”与“贱”,相对成文。天在上为贵,地在下为贱,分处妥当。但不只是说天地,可以引申为天地间万物的贵贱之分。从自然界来看,“薮泽、坟衍、原隰、丘陵、山岳所生之草木,卑高等第不一;下土微草之着地者,最卑;高山乔木之参天者,最高”[4]542,草木生长的地域不同,有高下贵贱之分。古人“因之而序贵贱之位”[7],人事之情皆在其中,即上文所谓君臣、父子、夫妇之分,宗法制社会划分贵贱等级,各得其位,天下安定。为何是“卑高”而不是“高卑”,与后文“贵贱位矣”正好相对?张载说:“不言高卑而曰卑高者亦有义,高以下为基,亦是人先见卑处,然后见高也。”[8]728既然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先见卑处再见高处,那“天尊地卑”也应当表述为“地卑天尊”才符合行文,显然这种说法有失文意。圣人“仰观俯察”,而总结出八卦、六十四卦象征天地运行。从卦爻来看,“凡卦之画,先下而后上也”[9],卦中六爻有上下贵贱之位,反映天地万物贵贱之分,爻画自下生上,即作者联系卦爻说明“卑高以陈”。
《系辞传》又说“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郭雍说:“自易之生乾,为成象之始,坤则效法于乾,此乾坤之义也。”[10]224杨万里说:“自无象而之有象,则谓之乾。法乎乾而效学之,则谓之坤。”[11]郭、杨观点相似,都将其解释为“乾阳先成物象,坤阴效法成形”,说的是乾坤精气聚合成物的过程。笔者不同意此说法。根据《系辞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成象”即“成天之象”,“效法”即“效地之法”,二者对文,“象”与“法”皆为名词,即“天之呈象”与“地之法式”。“地法”与“地形”同义。古人相信“天圆地方”说,乾阳象征天象的圆动,坤阴象征地法的方静。“乾坤”在此指代“阴阳”,并不是八卦、六十四卦。“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的《易》道阴阳交易理念相连属,阐述交易主体的意涵来源。
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孔《疏》说:“道谓自然而生,故乾得自然而为男,坤得自然而成女。必云成者有故,以乾因阴而得成男,坤因阳而得成女。”[6]76乾坤相合而成男成女,指阴阳交合产生男女,《易》道规律在人道方面的体现,即人道规律。从气学派的观点出发,阴阳二气交合摩切,得阳刚之气多者为男,得阴柔之气多者为女。许多学者还从卦爻象数着眼,“男谓乾,初适坤为震,二适坤为坎,三适坤为艮,以成三男也;女谓坤,初适乾为巽,二适乾为离,三适乾为兑,以成三女也”[12]391,以乾坤生六子来说明“男女之生”。以上观点都可以成立,也符合人道规律。但从《系辞传》本身出发,却有不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一文提到了“男女”,按字面意义理解,人道的男女交合如何能产生天地万物呢?从句式出发,“男女”应当与“天地”同义。根据上文,“天地”是乾阳与坤阴的象征物,那么“男女”在这里并不仅限于人道两性,“以人之生言也,至于鸟兽草木,皆有阴阳、雌雄、牝牡”[13],是整体阴阳两性的象征。《易》道阴阳交易变化,产生天地万物,再回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文,可以解释为“乾道”成就阳性、“坤道”成就阴性。
此外,《系辞传》中关于“智”“礼”的思考也是从“天”“地”而来:“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知”与“智”通,即智慧、智能。“卑”,指卑顺。《谦·象》“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卑而自律。此处“效”与“法”同,仿效之义。关于“礼”字,有两种训释:第一,《说文》“礼,履也”,段注“履,足所依也”,即履行。“履卑”,履行卑顺,指代行事谦卑逊顺。第二,“礼”,蜀才作“体”,《礼记·礼器》“礼也者,犹体也”。《诗经·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毛《传》:“下体,根茎也。”“体”为物体、身体之义。“体卑”,将自身置放于卑顺之境。可见,“履卑”与“体卑”意涵相似,都是指谦卑逊顺的品质。“礼卑”可以解为“礼节讲究卑顺”。
“知崇礼卑”,智慧讲究高明,“知以崇高而后明”;礼节讲究谦恭,“礼以卑逊而后恭”[10]225。“崇效天,卑法地”,智慧的高明仿效天体的崇高而无不覆盖,礼节的谦恭仿效地体的卑下而无不顺载。据《易》道乾阳坤阴的现实象征,抽象归纳“知崇礼卑”的意识观念,反映《周易》的思维方式与论证方法。
《周易》时代盛行“天人合一”的观念,人是天的组成部分,部分服从整体,与万物合一。人通过感悟向天学习,其感悟的哲学基础是真实的,崇高与卑下是天与地的真实属性。感悟的目的是引人向善,“崇效天,卑法地”,通过相似相关联想,以天地属性类推人事义理,以具象表述抽象,即具象之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周易》最基本的乾阳、坤阴二者,便是从天地属性感悟而来。
二、乾阳与坤阴的性质特征
阴阳属性对立,古人最初也是通过对世间事物的切实感悟,从而归纳其各自的特征。《系辞传》:“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常”,常度、常态。“断”,虞翻曰“分也”,《释名》“断,段也,分为异段也”,即自然分判。古人从直观形象思维出发,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则须动转,地方则须安静”[8]729,天体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常动不已,地体安而不动,有常静之象。乾阳象天,其性为动;坤阴象地,其性为静。类推到自然万物,“男外而动,女内而静,雄鸣而动,雌伏而静”[1]335,万物中禀赋乾阳之性为动,禀赋坤阴之性为静。当然,乾动阴静以“常态”而言,乾不妄静,坤不妄动。从卦爻出发,“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刚柔者,立本者也”,“刚柔”是指八卦、六十四卦的阳刚、阴柔二爻。“刚柔者,动静之德。”[14]“刚”为阳爻之德性,“柔”为阴爻之德性。总之,刚柔判然分明,阴阳各有其性。推广到人类社会,有大人小人,属性不同,分工不同,行为标准也不同。
具体而言,乾阳与坤阴又有各自相异的动静特征。《系辞传》曰: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专”,韩《注》“专一也”,即专一而不动。“直”,《集解》引宋衷曰“直道而行”,即直行发动。“翕”,《尔雅·释诂》“合也”,帛书《系辞》作“敛”,即闭合、收敛。“辟”,开辟也。“专”与“直”对文,“翕”与“辟”对文。从乾阳来看,“静”即未与坤阴交合之时,则专一不动,未能宏大生养万物;“动”即与坤阴交合之时,则直行发动,能够宏大生养万物。从坤阴来看,“静”即未与乾阳交合之时,则闭合收敛,未能广阔生养万物;“动”即与乾阳交合之时,则开辟用事,能够广阔生养万物。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有些学者从这里受到启发,将乾阳的“静专”“动直”与坤阴的“静翕”“动辟”解释为仿效男女生殖器的动静状态。“静”则男女不交合,无法孕育生命,类推到无法大生、广生万物;“动”则男女交合,能够孕育生命,类推到能够大生、广生万物。当然,这种离经叛道式的解释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廖名春先生在其《〈周易·系辞传〉乾专直新释》一文中,通过对《系辞传》“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的考察,说明“如果乾是指‘阳物’的话,‘阳物’只有曲直,又怎能‘辟户’呢”[15],驳斥“男女交合”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阖户”“辟户”多一“户”字,以门户的开关比拟《易》道乾阳坤阴的交易、变通,合二者而言之,主要是描述《易》道规律“对立统一”的特征。“阖”“辟”二字并不专指坤阴。而此文的“静专”“动直”与“静翕”“动辟”,主要是描述乾阳、坤阴各自的动静状态,分二者而言之,属于专指。解释层面不同,自然不能平行比较。
《周易》的终极目的用一个字概括是“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用两个字概括是“生生”,“生生之谓易”。从生命的孕育类推到万物万事的生生不息。从《周易》对阴阳交感规则的推崇,从人类幼年时期经历的生殖崇拜来看,此文很有可能是仿效、描摹男女生殖器的动静状态,甚至阴阳符号都可能来源于对男女生殖器官的抽象。
总之,“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韩《注》:“确,刚貌也。隤,柔貌也。乾坤皆恒一其德,物由以成,故简易也。”[6]86韩氏对“确”“隤”二字的解释虽然可通,但笔者有其他看法。“确”,《说文》作“隺”,曰“高至也”。乾象天,天尊至高,故“确然”。“隤”,《说文》“下坠也”,《汉书·苏武传》“士众灭兮名已隤”,师古曰:“隤,坠也。”坤象地,地卑在下,故“隤然”。乾阳尊高、坤阴卑下,共同以平易简约之道生成天地万物。“易简”即对《易》道阴阳规律的形容,说明其运行过程是无为而为、自然简易的客观存在,可以说是《易》道规律的另一种称谓。《系辞传》作者以“健”“顺”总结乾阳与坤阴的特性:“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顺也。”乾阳象天,天体日月星辰运转不息,最能代表健动的属性;坤阴象地,地体安静承载万物,最能代表逊顺的属性。
三、乾阳与坤阴构成《易》道
《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关于“道”,韩《注》说“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6]78,“道”与“无”齐等,韩康伯与王弼一样,以玄学解《易》,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道”为“无”,“一”为“有”,宇宙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从天地象征而来,为“有”,即《老子》中的“二”,其“刚柔相摩”之交易变化而形成“道”,即《易》道规律,也是“有”。可见,这里的“道”与《老子》的“道”是不同概念,韩氏的解释不妥。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易》道由阴阳构成,缺一不可,“独阳不能自生,独阴不能自成,是必阴阳相须,然后可以生成万物”[3]466。这里说明了《易》道的本质,即今天辩证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阴阳即矛盾双方,其贯通于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之中,“在天,日月之行也,昼夜之经也,寒暑之运也;在人,屈伸也,动静也,语默也”[5]229。《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包孕天、地、人三才,“刚柔”“仁义”都指代“阴阳”。《易》道规律无有一刻止息,时时更新,“生生之谓易”。其总括称名曰“道”,其运行过程曰“易”,其玄妙莫测曰“神”。
《系辞传》又说: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缊”,《说文》“绋也”,指乱麻。《礼记·玉藻》“纩为茧,缊为袍”,郑注:“纩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纩及旧絮也。”《论语·子罕》:“衣敝缊袍。”“缊”即制作衣袍用的新绵、旧絮,因其著于衣袍之内里,故有藏蓄之义。唐石经作“蕴”,二者相通,指蕴藏、蕴蓄。“乾坤,其易之缊邪”,据后文“易立乎其中”,可知是“易”蕴蓄于“乾坤”之中。《易》道规律由乾阳、坤阴构成,蕴蓄于二者的交感变动之中。《子夏易传》:“乾坤,物之祖也。易,物之理也,而体其刚柔之适也。故易缊积于乾坤也。”[16]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阳象天,坤阴象地,分列上下,古人观天地之象而归纳出阴阳交易规律,即《易》道规律,且贯通于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之中。“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道规律来源于乾阳与坤阴的交感变动,二者毁灭则《易》道不存。荀爽曰:“毁乾坤之体,则无以见阴阳之交易也。”[12]442
“几”,《尔雅》“近也”,与“知几”之“几”异义,指接近、近于。“息”,本义为喘气,引申为停息、止息,如《乾·象》“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殷其雷》“莫敢遑息”。“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道规律不存,说明乾阳、坤阴不产生交感变动,则二者独立止息,不见其功用,体如死象。吴澄《易纂言》:“乾坤相易之用不可见,则其一定之体殆若无所用。”[4]555与上文构成循环论证,说明《易》道规律与乾阳、坤阴交感变化的依存关系,也即现代哲学所言矛盾双方构成规律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