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中陕西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0-01-14孙军红
孙军红
(西安外事学院 民办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77)
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来看,至少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即经济供给侧、教育供给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反过来说,高校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贯彻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促进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人才的支持,最终达到推动改革顺利发展的目的[1];另一方面,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可以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1]。可以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进领域”之一[2]。
一、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3]。身处并受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支配的高等院校该如何应对,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个课题。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主动调配教育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加有效供给,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育产品群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倍增效应’和良性发展”[3],又“担负着为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输送更多优质创新型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撑的重任”[3]。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的高校,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地方公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职能,是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生产端”的主要供给侧[5]。但是,陕西省民办高校设置的部分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现有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无法达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技术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高要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供给高质量的要求[5]。这种现象既表现为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严重,又使得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即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6]。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重点,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同频“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7]。
二、陕西省民办高校的结构性问题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明确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8]从2003年至2014年,陕西省先后诞生了9所民办本科高校。2003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2005年,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2008年,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2014年,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并同时更名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10年间,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品牌竞争向多元化发展,民办高校的“陕西现象”备受全国关注[9]。
如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1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教育领域之际,民办高校怎么办,是摆在民办高校,尤其是陕西民办高校面前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政府对高校治理的角度,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陕西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陕政发[2016]41号),在“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补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短板”中,提出“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11]。
围绕“行动计划”,需要深入了解陕西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见表1。
表1 陕西省部分民办高校的主要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
注:1.排名不分先后;2.资料来源于以上各高校的官网
在“行动计划”中的“加强科技创新”一项里,明确指出“推广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创新模式……争取航空发动机等重大科技专项落户”[11]。这里提到光学、有色金属、航空发动机等行业,陕西民办高校能否培养出这类的人才呢?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一项里有“发展智能制造。积极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卫星、机器人、稀有金属材料等领域积极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支柱产业”[11]。在“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里,陕西民办高校又如何应对?
三、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从陕西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和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实际来看,陕西省民办高校,需要建立符合陕西省地方经济需要的特色学科专业群,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所需的大批应用技能型人才[12]。陕西民办高等院校人才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人才政策供给,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适应民办高等院校的人才政策体系。“供给侧改革说到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供给什么’‘如何供给’这些基本问题,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趋势加以判断。”[2]“在中国,企业到2020年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缺口将达约2 200万人。”[13]而在陕西的企业中,缺口也很大。高等教育结构和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时具有不吻合性、脱节性,“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导致学校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缺口”[14],直接引发一种后果,即大学毕业生难找到适合的岗位,用人单位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这就是结构性矛盾。陕西民办高校,应围绕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战略、云计算、通讯智能终端、微电子无晶圆、液晶面板、无人机、卫星、机器人、稀有金属材料等领域的人才需求,着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形成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15]。“供需错位”是目前高校人才供需体系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现。一是低技术含量、低知识含量的人才“产能过剩”[16];二是“高精尖”人才需求大、缺口大[16];三是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供不应求。这些问题“使人力资源不能有效支撑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16]。“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对人才的数量和类型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陕西省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行业经济发展、需求发展性定位,行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产业和市场‘需求端’的变化,学校‘供给侧’要及时做出调整,实现改革背景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匹配”[14],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17]
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把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中高级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侧重实用性、技能性、职业型[12]人才培养。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加快培养一批支撑陕西制造创造、能够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推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的技术技能人才,造就一支技艺精湛、技能高超,特别是掌握绝技绝活的“匠人”[18]。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要予以体现[19]。历经几千年铸就的“工匠精神”与“匠人之道”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而这种情怀、执着、坚守、责任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20]。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推进陕西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对于当前正在推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