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0-01-13何文兵
摘 要:目前中国教学改革正在大力的推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史料实证意识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人们密切关注。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以能否进行自主探究进行直观体现。所以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文章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探究意识;培养策略
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意识培养时,教师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就需要了解问题的本质,即根据现有的教学现状,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在对这些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进行教学策略的实施。在进行日常的高中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意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应该注意实施多样化的史料探究手段,鼓励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分析历史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文章就以上内容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 史料实证教学现状
就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看,虽然国家要求以及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培养目标。但是一些学生只是在一门心思学习知识,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不了解,一些学生甚至不关心,认为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掌握知识,个人能力还在其次。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直接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其次部分学生对史料的价值不了解,缺乏对史料的正确分辨以及选取,通常是“来者不拒”,久而久之丧失学习信心。教师在进行史料实证意识培养过程中,难免会用到史料,但是史料的选择过于老旧且枯燥,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时也忽略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学时,教师多数情况下未能和学生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此外高中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但是学生受以往教学方法影响,导致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教师单一的史料实证培养方式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主要缘由。基于这些现状,笔者对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 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的教学现状,笔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探析。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无法重视史料的应用,对史料学习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其根本在于教师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在很多时候,教师以自身为中心,依据自身需要选择历史材料,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在教学时,选择的材料,只是用以辅助,让学生认为史料的作用不过是用来求证,而且多数情况下史料和教材没有多大出入,基于此学生逐渐认为史料的用途不大;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利用史料的时候,选取的都是一些陈旧的史料,得出的观点也都是老旧的观点,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教师只是单纯对史料加以应用,却没有告知学生具体如何使用,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渐下降,逐渐产生畏惧心理,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一些历史事件教师认为不需要讲,只利用史料一笔带过,但是学生却无法理解,因为对教师存在畏惧感,导致产生问题积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教师单一的史料应用方式,也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基于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文章提出了一些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三、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史料学习观念
在进行史料实证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该注意转变教学理念,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史料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白史料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加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例如,教师在讲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向学生进行讲述中国先秦时期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讲述井田制,军功爵制,郡县制以及郡国并行制。通过相关的史料讲述相应的知识,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史料,比如《竹书纪年》讲述东周的产生,使学生发现《竹书纪年》和《史记》记载关于烽火戏诸侯记载是不同的,由此教师向学生表明史料的作用,史料首先是给我们一个佐证,但是就如大家看到的这样,史料或许不正确,就需要大家具有强大的分辨能力,根据史料进行分析,而不是完全地信任史料,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史料学习观念。
(二)运用最新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意识
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若想培养学生史料實证意识,就应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摒弃错误观点和陈旧观点,适当选择合适的最新的史料,提出新颖观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建立选择史料,进行自主探究的方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例如,教师在讲述《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史料向学生讲述儒学的发展,首先向学生讲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并不受重视,人们要么选择道家学说或者法家学说。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籍比如《论语》等讲述儒家的中心思想,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史料的应用方法,史料要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逐渐从百家争鸣到专用儒学?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相关考证,得出自己的观点,学生进行回答:乱世之所以被称为乱世主要是因为思想不统一,思想不统一就会有诸子百家,而专用儒学是以史为鉴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探究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的意识。
(三)结合有效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合作
在进行历史史料实证意识培养时,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掌握了一些历史史料的使用方法,但是对于在史料选择和史料分析上还是有所欠缺,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施以援手,适当就史料提出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接下来教学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述《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教师询问学生:大家认为戊戌变法如果没有守旧派阻拦,那么是否会成功?学生一些持反对意见一些持赞成意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借助史料进行分析,通过合作查阅史料,笔者发现,维新派的主张是将中国的西藏、新疆等地区卖掉,原因是“地在偏远,人迹罕至”换取变法资金,引伊藤博文进中国,主持变法。同时通过查阅资料,笔者还发现在1890年光绪皇帝15岁的时候,慈禧已经交了权力,而且一开始是支持变法的,但是因为维新派太幼稚,太理想化,甚至想围园杀后,才被铲除。教师还可以结合史料向学生讲述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及“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出处,通过史料探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四)鼓励自主搜集,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在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时,作为学生也应该注意到,自身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史料实证意识来讲,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简单的史料搜索,而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一开始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设置辨析点,让学生进行史料搜索应用,随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提问,自主解答,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述《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史料的探究,使学生逐渐树立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和机遇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多方资料的查找,得出国际秩序实际有三大内容:贸易顺逆差、美金霸权体系以及高端制造业。同时师生之间还应该进行交流,讲述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全球资本流动导致民众矛盾,而为了缓解民众矛盾,依赖金融体系却导致与世界各国生产分工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保持自己的科技优势,但是这又导致其他国家发展愿望之间矛盾。最后教师告知学生每个国家都想全球化但也想逆全球化,通过讲述相应的知识,让学生对历史规律有一定了解,培养自身学习素养。
(五)讲述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知道学习知识实际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但是内心还是希望能够激起自身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教师的史料实证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感到乏味,逐渐丧失了对历史史料的兴趣,甚至产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厌倦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史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史料实证不仅仅是书籍这一种,同样还包括地图、视频、新闻评论、学者意见等。在进行历史史料实证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展现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意识培养时,笔者发现学生对历史教学不重视,缺乏正确的历史学习认知,同时历史觀点相对守旧,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课上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此外教师的史料实证意识培养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下降。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加以应对,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庄华观.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106.
[2]尹丹. 浅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7):98.
[3]王树威,王福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56-57.
[4]钱少珍.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J].学园,2018,11(20):99-100.
作者简介:
何文兵,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