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效果分析
2020-01-13杨永生亢泽峰陆烨凯陈倩倩韩冉卢伟张鸣凤马智勇黄桂芹徐会选
杨永生 亢泽峰 陆烨凯 陈倩倩 韩冉 卢伟 张鸣凤 马智勇 黄桂芹 徐会选
胆汁淤积性肝病在临床诊疗中多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肝内或肝外胆汁的合成、摄取、分泌、排泄障碍,使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从而出现肝脏生化学改变及临床症状[1]。病程超过6个月者诊断为慢性胆汁淤积,长期胆汁淤积可使患者出现瘙痒、乏力等症状,且可使肝脏形成纤维化及肝硬变[2],因此尽快改善胆汁淤积十分必要。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146例沧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的诊断标准,即碱性磷酸酶(ALP)>1.5倍正常值上限,且均伴有乏力、瘙痒症状,且谷氨酰转肽酶(GGT)>3倍正常值上限。其中造成胆汁淤积的原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77例,酒精性肝炎32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5例,药物性肝炎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6例,肝癌17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治疗方法
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平均分为2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统计学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疗组73例,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 8 g/d,熊去氧胆酸(UDCA) 10~13 mg/kg/d;对照组73例,给予UDCA 10~13 mg/kg/d。两组均辅以异甘草酸镁、水飞蓟宾保肝及去除病因治疗,疗程均为2周。
三、疗效判定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ALP、GGT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乏力和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其中皮肤瘙痒疗效判定标准为(1)治愈:瘙痒消失,或仅见色素沉着;(2)显效:瘙痒症状明显减轻,可不搔抓;(3)有效:瘙痒症状稍有减轻,需搔抓才能止痒;(4)无效:瘙痒症状无减轻或加重。乏力的评估应用疲劳量表FS-14积分。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2组患者治疗前ALP及G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ALP及GG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见表1。
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治愈23例(31.5%),显效24例(32.9%),有效21例(28.8%),无效5例(6.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治愈17例(23.3%),显效22例(30.1%),有效21例(28.8%),无效13例(17.8%)。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
三、2组患者治疗前乏力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乏力症状积分均好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LP和GGT的变化(±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乏力症状积分的变化(±s)
讨 论
胆汁淤积性肝病依据梗阻的部位分为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和肝外胆汁淤积性肝病,其中肝内胆汁性肝病依据受损细胞不同又分为肝细胞性和胆管细胞性[3]。常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等[4],且由于原因的不同导致了治疗方法有所区别,目前治疗方法上以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但缺乏特效的药物。对症治疗的常用药为UDCA、思美泰,但部分患者应用上述药物后其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尚不满意[5]。NAC作为细胞内还原性谷胱甘肽的前体促使细胞外胱氨酸转化为半胱氨酸减少,达到增强解毒功能及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且通过动物实验证实NAC是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改善肝功能的有效药物[6-7]。目前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最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及肝病的治疗中,且NAC已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对乙酰氨基酚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治疗。
我院应用NAC联合UDCA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73例作为治疗组,与单用UDCA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生化学应答及临床症状的改善(P<0.05),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