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工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20-01-13戴晓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建工科应用型

戴晓燕, 刘 超

(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 武汉 430205; 2. 武汉大学 纪委、监察部, 武汉 430072)

0 引 言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正蓬勃发展,支撑工业发展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因此,教育部于2017年2月提出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工科行动计划,强调培养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服务于产业现实急需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

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于“立足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1],应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引,主动对接地方新产业、新需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有较强专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实践强的特点,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用人单位对于具有过硬实践技能的工程管理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当今注重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背景下,在新工科建设的实践中,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探索与构建适合自身发展与与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实训中心建设尚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实训中心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的试验田,同时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的现代化公共教学实践支撑平台[3]。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条件薄弱,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且没有形成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故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核心指标达到合格的院校比例仍有待提高,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仍是短板,使得不能确保开设紧跟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前沿的综合性训练项目,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实际操作训练,不能高质量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应用本领。

1.2 实践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并逐渐确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实践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具有行业背景特别是具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显然较低[4],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效果。因此,也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3 实践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工程管理专业多数实践课程是面向工程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需要通过适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大多新建本科院校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不能接轨,无法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且学生多被动接受教师的实践演示,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论学习感到抽象和空洞[5],影响学生就业后尽快与社会及行业所需的衔接。

1.4 校企合作与产业对接需要加强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组建时间比较短,缺少建筑行业背景支撑,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校企联系不紧密、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6]。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偏少,学生受益面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2.1 具备大工程观的实践动手能力

大工程观以系统论为基础,注重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有机融合,是指导我国工程教育界的重要思想理念。[7]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受到相关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的基本训练,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更应保持在与建筑业发展现状同步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以大工程观为指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服务于产业现实急需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

2.2 掌握适应未来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BIM技术运用能力

从CAD技术到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需求变化,便是新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的产物。BIM是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仿真和模拟的一种技术和管理方法[8]。被誉为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整个建筑行业对掌握 BIM 技术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新工科建设中更应与时俱进,通过BIM平台,实现建筑、技术与管理等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及知识运用,掌握社会所需的BIM技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实践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及职业竞争力。

3 构建面向新工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9]。新建本科院校多属于区域性高校,为了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更贴近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使学生获得尽早融入社会及行业的职业能力。

图1 面向新工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重点应落实在“应用”,即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工程教育特色,实践教学内容与建筑行业内实际工作(岗位)融通,提高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有较强适应社会能力和从业竞争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3.2 重视培养学生的BIM技术运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对人才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发展和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10],工程管理作为交叉学科更应与时俱进,及早实施实践教学改革。BIM虚拟仿真技术是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新的重要教学手段,是传统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BIM技术核心是通过建立建筑信息模型,使得工程建设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均可获得所需要的数据。我国在《2016-2020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也将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继续推广 BIM 技术、推动建筑业创新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因此,把 BIM 技术纳入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2、3所示。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单设的BIM实训课程之外,还可将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通过嵌入相应BIM技术元素而有机联系起来,如图4所示,可以解决由于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实践参与不足现象,又实现贯穿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全员参与的情景式教学[11]。

3.3 提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支撑和保障。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新工科建设对教师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依托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系,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以人才双向流动为保障,通过“引、培、转、聘”等方式,增强师资力量[12]。

图2 BIM 碰撞检查实训

图3 BIM5D 虚拟建造实训

首先应“走出去”,即密切深化与工程建设领域内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管理活动,实现教学内容与业界前沿紧密结合[13],将建筑行业的新思想、新技术带回课堂,从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其次,应“引进来”,即邀请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利用企业工程项目案例等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具体活动。通过校企双向互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水平,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建设。

图4 BIM技术适用课程体系图

3.4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面向新工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尤其需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实现学科交叉、专业跨界融合,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课程板块中的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及职业技能必修3个方面的学分,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与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创业意识,可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创新课程可以学生独立申报课题或加入指导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形式开展,创业课程可依托学校提供的创业园为基地以团队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

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应在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资源,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的原则,促进教学与科研整合、学习与实践结合、研究与创新融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如在第二课堂中开设PRP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课程,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赛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职业技能必修课程主要是与工程建设领域内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如表1所示。即着眼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应重视学生对所学BIM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协调好职业技能必修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表1 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

3.5 夯实校内实训中心及扩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

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场所,也是孵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基地[14]。新建本科院校应从校内外两方面着手,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合作是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如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新建本科院校BIM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协同育人。企业可利用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与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同时也可为企业软件产品的市场推广、人才培训提供支持,做到校企战略合作,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

4 结 语

实践教学对于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应针对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新兴产业步伐,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内涵建设,拓展特色优势,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学校长远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15]。

猜你喜欢

新建工科应用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