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BL的高校“阅读推广+”评价实证研究
——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0-01-13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9)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这是自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的连续第六次对全民阅读进行倡导。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自身优势,2017年推出了“阅读推广+”品牌系列读书活动,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阅读推广+音乐”全民阅读推广之路,并在2018年首次提出“阅读推广+”的概念。阅读推广+,就是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促进阅读这一人类独有的活动,将阅读推广这一活动和事业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文化形式有机结合,旨在培养民众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民众的阅读质量、能力和效果的一种阅读推广发展新形态[1]。简而言之,“阅读推广+”就是“阅读推广+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结合的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因其加入了原创诗歌、舞蹈、词曲等别具一格的方式,吸引着大量读者和观众,活动视频点击率超过10万多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但遗憾的是,“阅读推广+”活动效果评价还缺乏有力的理论及检验数据的支撑。部分专家对这种载歌载舞的阅读推广方式表示了质疑,在2017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的专家提问环节中,“阅读推广+”活动也被问及是否有数据支持,因此,对“阅读推广+”活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于良芝等曾指出,阅读推广活动效果研究是针对不同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对不同人群的阅读习惯、兴趣以及阅读量所产生的效果的研究,是阅读推广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2]。岳修志提出过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要素内容分析[3-4],但由于反馈机制欠缺,无法评估活动实际效果。而循证图书馆学(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EBL,也称循证图书馆事业)是沟通循证实践和整个图书馆工作的桥梁,它提供了一种寻找、收集、整合所获得最佳证据的方法,运用EBL方法制定决策和实践都更具说服力[5]。因此,笔者将设计一套科学、严谨的活动效果评价实证研究方法,采用循证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从EBL的角度审视“阅读推广+”活动效果评价的证据性和实践价值,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决策框架。
2 研究方法EBL
本研究采用的EBL最早起源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EBM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与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最佳医疗决策的科学。而医学图书馆员恰是检索和提供这些“证据”的专家,他们帮助医生查找需要的医学文献,以支持EBM的顺利实施。这种早期的服务成为EBL产生的基础,1997年,循证图书馆学被正式提出[6],在2000年全面展开研究[7]。它强调图书馆工作的问题解决方案应建立在证据的收集、评估和整合基础上,从而提高专业判断的可靠性。EBL有科学严谨的实践流程和步骤,它让事实和数据说话,使得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图书馆学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图书馆学发展[8]。因其特点和优势,目前EBL已经成为国外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9]。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循证科学研究进展来看[10],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对循证科学的研究还不充分。国外侧重于方法、应用和实证性研究,国内则多理论性和综述性研究。因此,循证科学在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11]。笔者于2019年5月检索中国知网所有文献,主题或关键词包含“循证图书馆学”或者“循证图书馆事业”,检索到文献仅25篇,主题或关键词包含“循证图书馆学”并且包含“实证”的文献,检索结果为0。可见我国的循证图书馆学在实证研究上还刚刚起步,亟须结合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等方法,推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的革新和发展。
循证图书馆学有着科学严谨的实践流程[12]:(1)提炼问题:通过实践,把所收集的信息,转化成一个清晰的、可以回答的问题;(2)寻找证据: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3)评估证据:严格评价证据的真实性、效果和适用性;(4)应用证据:把经过严格评估的证据与馆员经验、用户偏好及个性特征等实际条件相结合,做出决策,实施决策;(5)评估过程:评价从执行第一步到第四步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各步骤细节,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而“阅读推广+”效果评价和EBL又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馆员需要通过数据证据,证明活动和阅读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干预活动的有效性。运用循证图书馆学方法和数据证据,为“阅读推广+”开展适合读者的活动提供证据和决策上的支持。实证研究结果将解答“阅读推广+”如何开展活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在专业发展、性格养成方面全面提升,这也将是本研究以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关键。
本文将循证图书馆学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应用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评价中,为其提供科学严谨且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步骤,获取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图书馆工作提供决策框架,在该框架中图书馆工作者运用所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决策。
3 实证步骤及结果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人才创新优势和特点,尝试打造“阅读+原创+音乐”立体多媒体书单的特色推广之路。以歌舞文艺晚会形式出现的“春季读书系列活动开幕式”,以音乐为媒介的“音乐好书单、阅读在路上”主题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阅读”推广等活动,在每一首原创诗和曲中,每一段舞蹈中,每一个主题活动中,都以侧屏、海报、微信同步等方式向读者观众展示相关的书单,让读者在轻松愉快地享受文化视听盛宴的同时,了解该作品出自哪本原著,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接收来自全方位嵌入式的推荐书目信息。此外,更多的是读者参与其中的“互动式书单推荐”。“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第二届微书评征文大赛——我眼中的×××”让读者回归原著,找出热门影视剧中改编的细节,品味无可取代的文字魅力。“一首歌,一座城”歌词征集活动启发读者阅读一本书、创作一首诗,甚至拍摄一部MV、演出一部微电影等,引导读者从作词、作曲中获取需要的知识。“金庸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专题晚会更是全民参与,金庸影视金曲联唱、金庸影视剧经典片段配音、纪念金庸朗诵乐器书法表演、金庸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改编成原创舞台剧等,让众多读者用原创推动阅读,在阅读中促进原创。通过各种创新实践,辽师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依旧缺乏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需要用科学数据和方法证明活动的有效性。因此,“阅读推广+”团队按照循证图书馆学的实践步骤对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提炼问题-寻找证据-评估证据-应用证据-评估实践效果。首先分析“阅读推广+”的特征,“阅读推广+”案例需要对不同人群的阅读习惯、兴趣、阅读量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设计多元化数据分析模型,并借助问卷调查、超星、博看等电子数据商提供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以及大数据分析,旨在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评价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在建模和数据分析期间,EBL循证实践流程和步骤始终贯穿其中,用科学严谨、有效可行的方法评估“阅读推广+”活动效果。
3.1 提炼问题
“阅读推广+”活动目标体现在阅读行为的改变和阅读量的提升上,使无阅读兴趣的学生培养出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单一的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馆员从效果评价实证研究中,明确什么样的活动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干预,以期为读者提供更适合的“阅读推广+”活动,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兴趣。“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在2017年推荐书目95册,2018年推荐书目259册,开展的活动和推荐书目是否让读者借阅量上升,是否增加读者到馆量和座位预约数量,是否能增加官方网站访问量、微信推文点击率……归根结底,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阅读推广+”开展的活动是否有助于读者阅读行为进行实证评估。
3.2 寻找证据—建立模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将借助问卷调查、超星、博看等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并设计和建立数据分类模型。首先建立读者分类模型(见图1):根据阅读方式,分为纸质图书读者和电子图书读者;根据受众活跃程度分为参加“阅读推广+”活动和未参加活动的读者;根据学科专业年级等,分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读者;根据地点,分为校内、校外读者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采用不同的数据统计方式进行评价,例如:针对纸质图书读者,主要参考图书馆汇文系统借阅统计数据;针对电子图书读者,则以官方公众微信平台电子微刊数据为主要参考;针对未参加活动读者,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方式统计;针对校外读者,采用纸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等。然后对图书馆多个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包括汇文系统、门禁系统以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寻找数据证据,设计“阅读推广+”活动效果多元化数据分析模型。该模型来源于50个服务器,共169T存储的大数据,笔者团队曾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读者的借阅习惯以及使用图书资源的模式,进而评估读者对馆藏资源和馆藏服务的利用情况[13],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EBL进行数据实证分析。收集“阅读推广+”活动开展以来的推荐书目,进行数据预处理:剔除没有索书号的纸质图书以及馆藏无可借复本的图书;针对丛书进行特殊处理;对重复推荐的图书进行整合;根据推荐周期进行分类……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阅读推广+”推荐书目进行专题系列分类,联合多平台查询出分类图书借阅量的增减。
图1读者分类模型
3.3 评估证据—多元化数据分析
证据的评价是最为核心关键的环节,证据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真实性、相关性及有效性。通过本项研究可以形成评价实证方法,评价各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是否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长效发展,是否起到宏观指导和潜在影响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围绕读者调查及各平台数据逐一进行证据的评估。
3.3.1 读者分类统计
参与大数据调查的读者,涵盖全校17个专业及本科4个年级和研究生3个年级,见表1。由于纸质图书读者也会阅读电子书,电子图书读者中也有过借阅行为或者购买纸质书行为,因此纸质图书读者和电子图书读者实际上有交叉,均有过半的人数。未参与现场活动的读者,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其阅读数据,来到现场参与活动的校外读者对其采用纸质问卷调查。
表1 读者分类统计
3.3.2 汇文系统数据
汇文系统可以反映馆藏纸质书籍的借阅量和增长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多表进行联结分组统计,近三年“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推荐书目借阅量变化见表2,增长率见图2。由图表对比可看出,在图书馆馆藏总借阅量有增减起伏的变化背景下,活动推荐书目的借阅量一直都呈上升趋势,而且推荐书目越多,增长越快,由此趋势也可以作出预测,将来“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推荐的书目越多,越能带动馆藏图书馆总借阅量的上涨。
与“阅读推广+”活动推荐书目不同,阅读推广部在成立初期(2017年)曾收集过各个学院推荐书目,涵盖17个专业共203册,向读者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借阅量同比增长141%。遗憾的是,当时并未挖掘过相关数据做实证研究,因此在2018年并未持续这项工作,结果导致学院推荐书目在2018年不增反降,下降比率为26.2%,见图3。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可能无法判断有效性,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表2 “阅读推广+”活动推荐书目与馆藏书目借阅量变化
图2 “阅读推广+”活动推荐书目增长率
图3 阅读推广部收集的各学院推荐书目借阅量变化
3.3.3 门禁系统数据
通过门禁系统获取读者入馆数量,2016-2018三年的入馆人次数据统计见表3,由于“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入馆人数总量和每月入馆平均数量均保持上升趋势,“阅读推广+”活动得到文科本科生的青睐最为明显,2018年同比增长约52%,反观理科本科生却下降10.5%,可见“阅读推广+”活动对理科本科生吸引并不大,反而有“抑制”的趋势,因此在未来的工作决策中,应考虑加入理科生感兴趣的“阅读推广+”活动。有趣的是,随着“阅读推广+”的宣传越来越广泛,校外临时读者呈直线上升趋势,2018年同比增长137.5%,可见“阅读推广+”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高校之内,还吸引了校外读者的关注与参与。
表3 图书馆入馆人次变化
3.3.4 座位预约管理系统数据
座位预约管理系统于2018年3月12日开通,图书馆提供2423个座位,纳入管理系统的座位1990个。由于系统开通使用时间在2018年,因此无法比对2016-2017年的数据,仅研究2018年“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对每月座位预约是否有积极的影响,统计数据见图4。“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在校读者预约图书馆阅览室座位的次数也越来越多,除去寒暑假闭馆的特殊原因,整体呈上升趋势。
3.3.5 官方网站访问统计数据
网站平台数据来源于站长统计,见表4,访问次数的走势和独立访客、IP以及新独立访客的趋势一样,呈上升增加趋势。研究针对网站阅读推广模块进行单独分析,2016年还未成立阅读推广部,因此网站并没有设置阅读推广模块,2017-2018年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不断开展,该模块也从412次浏览上升到2061次浏览,同比增长400%,在网站浏览总数(PV)下降的大环境下,“阅读推广+”案例活动明显带动了图书馆官网的浏览访问量。
表4 图书馆官网访问量变化
3.3.6 微信公众平台统计数据
2016年微信菜单功能共推出14个子栏目,2017年阅读推广部成立,通过各种尝试,共推出过24个子栏目,根据点击率实时进行栏目的调整,对点击率过少的栏目撤下,或合并、更换新栏目,直到2018年形成比较稳定的栏目,近三年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率排名前五的栏目点击量见表5。
图4座位预约管理系统读者每月预约总量
表5 图书馆官方微信平台子栏目点击量变化
从表5数据来看,自2017年开展“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以来,读者查书找书率直线上升,借阅和续借率也每年都在翻番,电子微刊阅读在2017年达到高峰。由于有声图书馆的新阅读模式加入,44.7%的读者选择过听书而不仅仅是看电子书,所以电子微刊阅读在2018年下降了5.7%,但无论是听书还是看书,电子阅读总量上升了70.6%。另外,随着新生入馆,他们对“阅读推广+”系列读书也非常关注,参与度较高,因此微信“新生专栏”点击率也呈快速增长模式,图5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栏目进行归类趋势分析。
图5微信平台子栏目归类趋势分析
3.4 应用证据——循证决策的践行
根据上述分析出的证据,进行决策,应用于2019年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从上述大数据分析中可见,学院推荐书目具有专业指导性,在2017年推出后使推荐书目的借阅量增加了141%,由于缺乏实证研究,2018年并未持续开展学院推荐书目活动,导致借阅量下降,因此在2019年“双一流”建设精品推荐书目系列活动中加入了各学院推荐书目,以指导读者对专业书籍的阅读,见表6。“阅读推广+”活动目前主要推出文化方面的活动及书籍,从入馆维度数据来看,大大增加了文科生的入馆参与量,但是却“抑制了”理科生的参与度,将来在阅读推广策略中会增加自然科学知识推广活动和理工科书籍的推荐,吸引理科生的入馆参与量与阅读量。根据实证研究数据表明,“阅读推广+”活动对校外读者也非常有影响力,2018年校外读者入馆量同比增长137.5%,在2019年应用该分析数据,持续开展知名学者讲座,读书日当天邀请到著名文学教授做客“珣玗琪”“玉兰轩”讲堂精彩开讲,吸引了校内外读者约500余人参加,其中包括不少小学生和家长们。因此,在未来的活动策划中,阅读推广部将应用“数据”证据,制定决策,继续开展吸引校内外读者的、形式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
3.5 评估实践效果——“评估—修正—再评估—再修正”的最优化决策
对于循证实践前四个步骤的实施进行总结评价,反思各步骤实施是否达到最优。通过评估,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活动效果和多维度评价模型均来自真实可靠的数据。时间跨度的选择也完全依据“阅读推广+”系列读书活动开展的时间来确定,整项研究针对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形式独特的“阅读推广+”活动是否有效这一明确问题,进行循证实践研究。从数据证据来看,在馆藏借阅总量2017年减少的情况下,“阅读推广+”推荐书目却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通过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加推荐书目数量,促使推荐书目增加了55.45%的借阅量。但是,由于缺乏循证理论指导,且未进行实证评估,导致学院推荐书目的借阅量在2018年反降26.2%。上述数据反映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缺乏实证研究,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可能无法判断有效性,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不断开展,图书馆官方网站阅读推广模块浏览量同比增长400%,在网站浏览总量下降的大环境下,“阅读推广+”活动明显带动了图书馆官网的浏览访问量。“阅读推广+”活动效果评价的循证实践流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促进过程,我们在将来利用评估效果制定决策后,还要在下一次实践中加以改进,反复评估和修正,以达到图书馆决策的最优化。
表6 数据分析应用于2019年系列活动推荐书目
4 结论和展望
利用循证图书馆学科学严谨的实践流程,对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效果评价进行实证研究。从实证数据显示,“阅读推广+”活动对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入馆量、阅览室座位预约量、图书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访问量和点击率均有较大的贡献。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反映读者入馆量的门禁系统,图书馆网站访问量以及反映读者借阅量的汇文系统。可见“阅读推广+”丰富且新颖的活动,吸引着大量的读者入馆,不仅是校内的师生读者,还有许多校外临时读者慕名而来。活动前期宣传、后期报道同时跟进,带动了网站、微信平台的访问量,增加入馆读者参与度,提升推荐书目的借阅量,后续的回访、书评等活动又推动读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关注度,如此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图书馆校内外读者的参与度、访问量、借阅量等数据。此外,研究还表明,这种“阅读推广+”活动对培养读者兴趣和增加阅读量效果显著。“阅读推广+”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加入了原创音乐、歌舞、填词、作曲后,很多活动不仅得到大连电视台、新闻报纸的大力宣传,在今年4月23日读书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推出的原创歌曲《玉兰轩》荣登党中央确定的党员干部权威学习平台——“学习强国”APP上,并于今年8月3日我馆再一次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8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可见,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不仅有科学数据支撑,还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以后可以将这种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不断完善改进并持续开展下去。运用循证图书馆学方法,本文为“阅读推广+”未来开展适合读者的活动提供证据支持和决策支持,也为其他高校图书馆在评价活动效果时提供一套可以借鉴的科学严谨且可行有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