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运用消托补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2020-01-13李欣如
于 唱,胡 玲Δ,李欣如,余 莹
(1.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胡玲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脾胃湿热证及脾虚证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从脾胃湿热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有独到见解且多能奏效。现将其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证治疗经验分析如下。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称复发性阿弗他口炎,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人群中发病率占5%~25%,在特定人群如学生中发病率高达50%~60%[1-2],好发于舌、颊黏膜、口唇等部位,常为孤立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周围有充血红晕带,灼痛明显,具有周期性和自限性的特点[3]。现代医学认为,ROU与精神压力、激素失衡、微量元素缺乏、感染及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目前具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暂无根治性手段,只能对症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4-7]。胡玲认为ROU在西医学中虽属口腔黏膜病,但在形态、发病、病程演变等特点上均与外科疮疡有着极大的相似处和共通点,如二者均可由外感或内伤发病,均有红、肿、热、痛等临床表现,临证观察发现,ROU亦存在初期、脓成、溃疡三个不同的发病阶段。故秉持中医异病同治的法则,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宗旨,从分期论治出发,运用消、托、补三法在靶向治疗疮疡病损之外,不忘兼顾全身症状,疏通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临床验之能有效减少口疮复发频率,缩短病程。
1 中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口疮”“疡”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胃足阳明之脉循颊络齿龈,故口疮病位虽在口,却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病因病机方面,《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指出口疮成因总归为火,然“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8]。口疮之病机如何演变?《丹溪心法》[9]有言:“凡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太平圣惠方》[10]曰:“夫口者,脾脉之所通,舌者,心气之所主。若经络否涩,气血壅滞,则生于热,热毒之气,在于脏腑,搏于心脾,蕴热积蓄,日久不能消散,上攻于口舌,故生疮久不瘥也”。据此可推知,宋元时期医家多认为口疮的病理因素主要为实火,多由心脾二经热盛、火热之邪上冲口舌所致。到明代,《景岳全书》[11]:“口舌生疮……有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非寒凉可治,故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指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及肾虚亦可致虚热内生,虚火上炎口舌,由此观之口疮的病机大致可归纳为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气虚3型。然中医辨证遣方不忘三因制宜,在岭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湿热敏感体质人群数量居多[12],临床上ROU发病多与脾胃湿热相关。关于湿热致口疮,《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医学摘萃·七窍病类·口病》[13-14]中均有记载:“此证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瘀,郁久则化为热,热气熏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提示口疮病机除外上述3型还存在膀胱湿热、内蕴脾胃、上泛口龈而发病。现代研究中有学者也认为,湿热邪气黏滞,内蕴郁蒸,阻碍气机,气机升降失常,导致阳气怫郁,郁久化毒化火,郁火上攻口舌,从而形成ROU散在性、不定性、复发性等湿热郁火的特点[15-18]。
在岭南地域这一特殊气候影响下,临证观察发现,ROU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是病损创面红肿热痛、渗出糜烂、难敛难愈,且常伴随胃脘胀痛不适,食纳不佳,恶心、反酸、口臭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白)腻、脉濡(数)等湿热证候特征,这与ROU与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常兼夹为患的观点[19-21]不谋而合。基于对ROU在岭南地区病机特点的认识,临床治疗ROU时,不仅应根据四诊信息辨病辨证,尚需考虑患者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整体合参的同时灵活运用“消、托、补”三法。
2 活用“消、托、补”三法
“消、托、补”来源于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是近代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把内消、疏表、通里、清热等内治法重新归纳编排,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初起、成脓、溃后3个阶段,将其扼要统归为“消、托、补”三法,分别适用于疮疡的初、中、后3期治疗主证,其他治法作为变法治疗兼证[22]。疮疡初起因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用消法;成脓期由于瘀久化热、腐肉成脓、毒盛而正未衰或正虚邪盛,不能托毒外出而宜用托法;溃后期脓毒已去,正气耗损则宜补法。胡玲认为虽然外科内治三法独树一帜,但其终归是围绕中医整体观念来确定治则治法,而ROU的发病过程也与疮疡大抵相似,只不过病位在口腔,故基于此理论,根据临床经验将“消、托、补”三法同样应用于ROU的内治当中,疗效甚佳。
胡玲在临床接诊ROU患者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审察溃疡基底部深浅、颜色、大小及周围黏膜形态,并综合患者的全身症状确定分期,针对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情处方立药。根据湿热之轻重,病位之表里,以清利湿热、健运脾胃为根本,自拟以“灯心草、白茅根、土茯苓、白及、生甘草”为基础方的“消溃汤”进行加减化裁。此方中,灯心草降心火、祛湿通气、散肿止渴;土茯苓清热解毒,白茅根清热利湿生津不伤阴液,且此药针对患者口臭症状效果良好,白及收敛止血,防止溃疡进一步扩大,佐以生甘草不仅抗炎消肿而且调和诸药,并酌情配伍活血行气、托毒生肌、补益气血等药物,不仅注重局部,也立足于中焦运化整体调节。临床此类患者多因口疮反复发作各地求诊,寒凉之药久用、过用反伤脾胃阳气,脾失健运,湿不易去进而助湿化热。因此在治疗中,胡玲不主张过用苦寒图一时短利,常选药性较为平和又可兼理脾胃之品,如广藿香、薏苡仁、布渣叶、陈皮、石菖蒲等,此类药既清热祛湿又理气健脾,在祛邪外达的基础上时时顾护胃气,并嘱患者在服药之余作息规律,忌食辛辣,放松情绪,通过药物及患者自身的配合逐步恢复机体平衡。
3 分期论治,随证加减
在口疮发作初期,疮面较大,色白,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患者此时有较强的灼痛感,同时常伴口黏口臭、纳眠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苔白腻兼黄或黄腻等脾胃湿热为主的见证,治疗中遵“消”法,针对脾胃湿热证中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3种亚型再具体分型给予清热利湿、化浊运脾、凉血降火类药物,使未成脓者得以消散,即使不能消散也可削弱病势,转重为轻。中焦湿热宜清化,在消溃汤的基础上若热中夹瘀,则酌加赤芍、牡丹皮凉血祛瘀;若伴胃脘胀闷、不饥不食、大便秘结等积滞症状,加布渣叶或藿香消食化滞与清热利湿并举。
在口疮发作中期,气血结聚,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难溃难腐。《外科启玄》[23]称“托者起也,上也”,此时疮面大,溃疡表面多呈黄白色或鲜红色,周围黏膜充血不甚甚至根脚散漫,患者常伴有纳呆食少、神疲乏力、脉细数等症状,属正虚邪实,当遵“托”法,和其气血,托脓外出。《证治准绳》[24]提到:“内托之药,以补药为主,活血祛瘀之药佐之,或以芳香之药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御其风寒”。所以在托法用药中实际包含补益药、活血药、理气药、解表药等多种类别药物;同时内托亦有扶正以祛邪的作用,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25-26],因此结合前辈理论及临床规律,胡玲在运用内托法治疗此期溃疡时常于主方基础上加用黄芪、桔梗补中兼以开上,托毒外出,另佐海螵蛸助收敛止血,三药一托一收,相辅相成;针对火毒盛而正不虚者,常加用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若因郁热伤阴兼有大便干结,加牛蒡子解毒散肿;若湿阻气机见大便有排不尽感或排便费力,加莱菔子行气消胀。
在发作末期或平缓期,此时创面缩小基本愈合,灼痛感较前减轻。但据临床观察,患者舌象多仍有湿热之象,呈薄黄(白)腻苔,胃肠症状尚存。此时不宜停药,应继续调理以平为期。溃疡后期虽理应补气养血,扶助正气,但此补应为清补,即是以健运脾胃为根本,振复脾胃之气机[27],兼以滋阴养血、祛瘀生新、调达情志,帮助口腔溃疡的愈合和恢复机体平衡,常配茯神、白术补气健脾安神,白芍养血柔肝,干石斛养阴益胃,素馨花或合欢花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4 典型病案
患者李某,男,51岁,口疮反复发作20余年,舌面、舌尖及颊黏膜处多见,疮面大且红肿热痛明显,甚至口中流涎,每月至少发作1次,饮酒或进食辛辣刺激后症状加重,外院曾给予口炎清、西瓜霜喷剂及清热泻火类中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舌面右侧一大小约1 cm的溃疡灶,表面披覆白苔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灼痛明显,影响日常进食,伴口干口臭,小便短黄,每2 d大便一行,黏滞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诊断为复发性口疮(脾胃失调、湿热内阻证),治以清热祛湿、健脾和胃,方拟消溃汤加减;考虑患者虽值溃疡发作中期,火热毒盛,正气尚足,但求医多年遍服苦寒阴液暗耗,故少佐甘寒凉润以防积热太过又能复其阴液,使阴阳调和,脾胃健运而诸药得以施展功效。方药:生石膏20 g(先煎),知母15 g,灯心草1 g,白茅根15 g,白及10 g,土茯苓20 g,海螵蛸20 g,广藿香15 g(后下),白芍15 g,莱菔子15 g,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规律作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1周后复诊:述服药3剂后舌面溃疡开始缩小,左下唇内侧一溃疡出现反复,但疮面变小,疼痛减轻,现大便质软成形,仍口干口臭,小便偏黄,期间因情志不畅而眠差易醒,舌红、黄厚腻苔较前减褪,脉弦滑,上方去石膏、知母,加素馨花5 g、茯神20 g,续进7剂。再诊时溃疡疮面愈合,口臭减,小便清,情绪较前改善,大便每日一行质软,纳眠尚可,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湿热渐除、口疮渐愈,上方去藿香、素馨花、莱菔子,加白术、石斛各10 g,茯神增至30 g,继进2周巩固疗效;患者前后坚持服药1个月,口疮控制稳定,发作频率明显降低,且疮面大大缩小,口臭、大便不调等诸症未再复发。
按:方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而不伤阴为君,白及、海螵蛸敛疮生肌为臣,佐以灯心草、白茅根清热生津、利小便,藿香化湿和中,土茯苓清热解毒,白芍、莱菔子柔肝行气,使气行则水行,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二诊时考虑脾胃伏火渐去,仍有湿热稽留,阴伤神不宁仍存,且患者当下情志不畅,肝郁则乘脾,故去寒凉之品,给予素馨花疏肝解郁,茯神运脾化湿安神,调畅气机,使气行则水行。三诊时口疮虽愈但湿热征象尚存,继服健脾和胃之剂以调补中焦。
5 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胡玲谨循湿热致病的基本病机,并巧用中医外科对“疡”的分期诊治思路,以清利湿热、健运脾胃为本的治则,配合“消、托、补”三法在口疮不同时期的运用处方立药,兼顾身心同治,常给予少量疏肝解郁、畅达情志之品,临床验之可有效帮助溃疡愈合,减少ROU发作频率。正如《理瀹骈文》[28]所说:“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掌握ROU初起、成脓、溃后3个发展阶段的证候特点,将外科治法运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之中,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优势,取长补短,以期达到异病同治之效。此诊疗思路对更好地运用中医防治疾病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拓宽了吾等后辈在临床上巧用、活用中医的思维广度,可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