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结”病机探讨伏邪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思路❋

2020-01-13胡霖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伏邪邪气外感

胡霖霖,张 芯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临床心理科,杭州 310007; 2. 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教研室,杭州 310053)

伏邪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病因学范畴。伏邪“结”病机是邪气与人体脏腑经络等合而为一、胶着难解的病理状态,是邪气伏留难以袪除、疾病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将对伏邪“结”病机相关概念、病机特点及治疗思路进行探讨,以期充实和完善中医伏邪理论,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伏邪的概念

伏邪分为狭义伏邪和广义伏邪。狭义伏邪初仅指伏气温病,后扩展为所有外感邪气潜藏于体内,在急性发病期伏邪可引起外感病,或由外感邪气引发而急性起病。此即清·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之描述:“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1]”广义伏邪即《中医大辞典》所述的“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2],既包括外感伏邪也包括内生伏邪,如情志所伤、食饮不节引起的痰浊、瘀血、水饮、火毒等,与秉承于父母之伏邪。然内生伏邪之“伏”实就病情发展缓慢而言,又因内生伏邪的形成发展基本包含在外感伏邪致病机理之中,故本文论述的伏邪“结”病机将以外感伏邪为主。

2 伏邪与“结”病机

《说文解字》言:“结,缔也”“缔,结而不解也”。指用长条物绾成的疙瘩或扣。“结”病机同此相类,为描述“结”病机是邪气与人体之脏腑经络等合而为一、胶着难解的病理状态[3]。如“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的“主客交浑”(《增订通俗伤寒论》)[4],即是伏邪“结”病机的重要表现形式。《灵枢·刺节真邪》指出:“结”是虚邪伏留致病的核心病机:“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产疽”。该段论述一方面指出虚邪中人身容易伏留;另一方面说明“结”是邪气伏留,“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最终导致成脓成瘤的核心病机;另外,“久者数岁乃成”“日以益大”也表明,伏邪致病病程较长,隐匿之时不易被察觉,发而为瘤时则病已成,为时已晚。王德宣在《温病正宗》中也指出:“不知伏邪在里,其脉沉微涩弱者,乃邪热结于肠胃,气不达于营卫也;其身反厥冷者,邪热结于里,而不达于外,气结于下,而不通于上也;其自利者,乃热结旁流也。此在里之实症似虚、热症似寒者也。[5]”因“结”的存在气不达营卫,脉沉微涩弱致实证似虚;气不达外、不通上身反厥冷,致热证似寒,说明“结”病机是伏邪致病证型难辨的关键。

3 伏邪“结”病机的演变特点

3.1 伏邪暗耗

伏留的邪气既可以直接入里而“结”,又可通过化气如“从阳化热”入里而“结”[3]。然无论是外感伏邪还是内生伏邪,藏匿于体内的过程均是在正气本身不足基础上继续暗耗的过程,又因伏邪偏寒偏热性质的不同,对正气的损伤也各有偏重,如伏邪偏寒易耗伤阳气,偏热则更易耗伤气阴[6]。

3.2 伏邪“结”病机的基本特征

在伏邪“结”病机演变的过程中,“结”对气血水的影响至关重要。“结”则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故“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结多有热。此为气脉闭塞不通,阳气蓄积,阳郁太过而化热,其中体质是影响病机从化的关键因素,阳盛体质发病后就容易从阳化热化火。而在阳郁及伏邪耗伤正气的基础上,又可产生其他化气形式,即化毒、化风、化燥[7]。阳气郁滞化热入血分,若表现出毒的致病性质,如肿破、溃烂、疼痛、发斑等则为化毒;阴虚、血虚、阳升、痰热等致“身中阳气之变动”,而“阳化内风”则为化风[8];邪气伏留消耗精血,表现以干枯、消瘦、萎缩、苔少为特征则为化燥,如“风邪郁蒸化燥,发热后,咳嗽口干喉痒”(《临证指南医案·咳嗽》)[9]即为此类;二是结多有瘀。此瘀可因“结”局部的气不行血、血行滞缓所致,也可因所化热(毒)熬灼、血液黏稠流行不畅所致,亦可为伏留寒邪凝滞血液所致。此瘀又可分为血瘀和瘀血2种状态。清·王清任指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10]”其中“块”所指即为瘀血,故“结”之局部多为凝滞不动之瘀血,远处则为血行滞缓之血瘀[11]。瘀血日久,痰凝、津聚以结而生癥瘕。正如清·唐宗海在《血证论·瘀血》中所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12],这也为现代从络脉“微癥瘕”治疗糖尿病肾病[13]、类风湿关节炎[14]、动脉粥样硬化[15]等疾病提供了中医病机理论依据;三是结多有水。气脉闭塞则气不行水,“水”包括津液代谢运化失常所致的痰(浊)、饮、水、湿等病理物质。如痹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以致湿痰凝涩而出现关节肿胀、关节腔积液,此为“结”局部的津液代谢问题;伏风结于肺之气分,气机不畅导致三焦水道不利,水液聚而为湿、凝而为痰,外邪引动风痰则发为哮喘[16],此为“结”所致整个机体的津液代谢问题。另外,化气、血瘀(瘀血)、痰饮水湿等继发因素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血热互结、瘀热互结、痰瘀互结等证,这也是造成伏邪“结”病机更为复杂且难以截断的原因。

3.3 伏邪所“结”部位对病机的影响

伏邪致病或伤及气分或伤及血分,而这与伏邪所结部位密切相关。

3.3.1 “结”在经络 叶天士有言“经主气,络主血”,故结在经则以气病为主,结在络则以血病为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言:“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类经·脉色类》也指出:“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17],同时这又与经络气血多少有关。阳明经多气多血故结则化热速,并易累及血分。如“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若其经虚,风气客之,结搏齿间,与气血相乘,则龈肿。热气加之,脓汁出而臭”(《太平圣惠方·治齿龋诸方》)[18]。少阳经、少阴经、太阴经多气少血,故结以在气分为主。如“三阴者,太阴也,亦主开,其气结则脾不转运,肺不输布,水饮蓄而成病也”(《灵素节注类编·外感内伤总论》)[19]。太阳经、厥阴经多血少气,故结以在血分为主。《素问·举痛论篇》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另外,“结”对气分血分的影响还与所结之处经脉浅深有关。如咽喉处经络表浅,“十二经脉皆上循咽喉”,邪结则易化热、易累及血分,故有“一时火郁于上焦,致痰涎气血聚结于咽喉也”(《证治准绳·杂病》)[20]。又如膜原位于肠胃之外,为气血通行之处,“小络”“血络”行于其中,故“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素问·举痛论篇》)。

3.3.2 “结”在脏腑 “结”对气分血分的累及与脏腑的功能有关。大肠主传化糟粕,若“气不调顺,大肠结燥”则“不得宣通”(《圣济总录·风秘》)[21],可知伏邪易与糟粕相结影响大肠的传化功能,属气分病。肺主气,伏邪“结”则易伤气分。如湿邪伏留“久客不散,至冬而寒气大行,肺恶寒……故湿气得以乘虚上侵于肺,发为咳嗽也”(《医经溯洄集·四气所伤论》)[22]。心主血脉,伏邪“结”则易伤及血分,“血不足,则大经空虚……先为肌痹,而后结于心,为脉萎”(《内经知要·病能》)[23]。伏邪“结”可产生化气而伤及血分,如“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太平圣惠方·治肠痈诸方》)[18]。但若伏邪与脏腑的本体相结则均属血分。该“结”可有形可无形,亦可“结”初无形久聚成形。无形者如病毒性心肌炎,伏邪与心的本体相结难以袪除,后每逢外感新邪均易与伏邪相合,引发“脉结代、心动悸”[24]。久聚有形者如病毒性肝炎,初为伏风结于血分,耗气伤血损精,以为无形,久病之后化燥生瘀而成积聚,发展为有形之肝硬化、肝癌[25]。另外,借助现代诊查手段,以往虽有形但藏于内的积聚也被发现,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病机为痰瘀互结,汁沫凝聚,旋成癥块[26]。除了经络、脏腑之外,伏邪所“结”部位还包括腠理、肌肉、骨髓、血脉等,但均不外乎经络所行、脏腑所主,故不再赘述。

4 从“结”病机看伏邪致病的治疗思路

伏邪致病病机复杂,治疗当标本兼顾,否则“补之则邪火愈炽,泻之则脾胃愈损,滋之则邪气愈固,散之则经络愈虚,疏之则精气愈耗。日复一日,久之又久,伏邪与血脉合为一致,彼此胶固……最难得解”(《伤寒瘟疫条辨·主客交病》)[27]。根据前述伏邪“结”病机的特点可知,治疗该类疾病当以散结法为核心,兼以透邪气、清化气、行滞气、活血利水诸法。散结者因“结”为伏邪致病的核心病机,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根据“结者散之”以“散结”为核心治法。由于伏邪“结”于体内,“如烟之渐熏,水之渐积……伏而不觉”(《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28],直至邪气积聚到一定程度才伺机发病,其中“伏而不觉”的状态常持续较长时间,因此更应见微知著、司外揣内,以求在无症状阶段或非典型症状阶段截断病机,防止久结成癥成瘕。透邪者根据伏邪来源、外感邪气、情志失宜、饮食失节等,给予祛邪、调情志、节饮食等治法。尤其是对外感伏邪的治疗,应以透邪外出、祛邪务尽为原则,同时要注意不可透散太过以免耗伤正气,然也有邪与血脉结甚者,邪不易透散,如病毒性心肌炎则当从补虚求之[24]。清化气者,化气主要包括化热(火)、化风、化燥、化毒[7],如风邪客于表,阳气盛则化热,“风热相搏,留于皮肤则生疮”(《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热疮诸方》)[18]的伏风化热证;脾风久伏在脏,伤血化燥生瘀而出现肌肤干燥或瘙痒的伏风化燥证[7]。行气活血利水者,当根据邪结气分血分的不同,对气、血、水的影响亦不同,故给予行气、活血、利水诸法,且宜选气血两入、兼有散结作用的药物。如《伤寒论》中:“气分热结者”,黄芩“与柴胡为耦”“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故配之[29];桃核承气汤治疗血热互结的蓄血证,以“芒硝消肿散结利水……桂枝温经助阳,两热相合以破血通结”[30];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证,方中黄连清血分之热,半夏降逆和胃、化饮散结,重用栝楼实化痰散结导水,“合之以开结气”(《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31]。现代疾病较张仲景时期更为复杂,伏邪“结”病机多涉及更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然擅用经方者求之以理、取之以法,治疗伏邪“结”相关疾病应以散结为核心,兼顾透邪气、清化气、行滞气及活血、利水诸法,并应根据所结部位的不同和病机的动态演变,把握治疗的主次与缓急。

5 结语

“结”是伏邪致病的核心病机,在病机演变过程中,“结”对气血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与伏邪“结”在经在络、所“结”之处的经络气血多少、经络浅深,在脏在腑、脏腑功能所主等密切相关,对气血水影响所致的化气、瘀血、痰饮水湿等继发因素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血热互结、瘀热互结、痰瘀互结等证,这也是造成“结”病机更为复杂且难以截断的原因。“谨守病机”以立法,伏邪“结”相关疾病当以散结为核心治法,兼顾透邪气、清化气、行滞气、活血、利水诸法,并应根据所“结”部位的不同和病机的动态演变,把握治疗的主次与缓急。另外,由于伏邪为病“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通过对伏邪“结”病机的动态认识,可以帮助临床对伏邪“结”相关疾病进行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从而开拓中医治未病的思路与方法。

猜你喜欢

伏邪邪气外感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伏邪理论的探讨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