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2020-01-13段永强成映霞杨晓轶巩子汉
马 骏,段永强,王 强,成映霞,杨晓轶,巩子汉,白 敏
(1.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20; 2. 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20)
周之干(约1508-1586年),字元干,号慎斋,明嘉靖年间著名医学家,宛陵(今安徽宣城)人[1]。周慎斋医术十分高明,重视脾胃,在医界享有盛誉,故尝有“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2]之说。《周慎斋医学全书·吴序》更是高度评价其“独得张仲景之精髓,直驾李、刘、朱、张而上,有非季俗医所能仿佛二三也”。周慎斋生前忙于诊务,无暇著书,今所存著作皆为后人整理,现存有《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2种。
周慎斋所倡脾胃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又宗李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继承薛己重视脾胃的学术观点且更有发挥。譬如周慎斋对先后天认识非常独到,重视胃阳理论阐发与应用,强调脾胃与五脏的关系,提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3]34,“病证多端,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乃岐黄之正法也”[3]34,“凡久病而不死者,肾伤未及胃也,及胃立死矣”[3]12等理论要点,对后世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对先天后天的认识
1.1 元阳、元阴为后天脾胃之根本
周慎斋认为:“人身有先天之元阳,有后天之元阳;有先天之元阴,有后天之元阴。先天元阳,足与不足,别之于右肾右尺;先天元阴,足与不足,别之于左肾左尺”。而后天元阴元阳,即为脾胃化生之气血。诚如周慎斋云:“后天之元阳,气也……后天之元阴,血也。[3]2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至论其气血流通,互相灌注而为生长,则先天以脾胃为归,后天以脾胃为原”[3]23,因此认为“脾胃者,又阴阳气血之归本处”[3]23。
元阴元阳与脾胃还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如王胥山注曰:“真气即是肾中元阴元阳之气”“真气不损,存守于中,乾坤不息,与胃气相接,何病之有?”[3]42周慎斋认为:“盖肾伤则先天伤,而后天之胃无根,亦必受害”,可见肾中存在某种补养脾胃的物质,这种物质与脾胃的机能息息相关。换言之,元阳元阴为后天脾胃之根本。
1.2 “清净之气”为先后天之化源
周慎斋认为先、后天失调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凡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后天,是先天后天,皆为人身万化之本矣”。脾肾为人身万化之本,而脾肾所养、藏者,为“清净之气”,认为“先天之根根此,后天之奉奉此,盖总先后天统气血而为功者也”,这才是先后天之化源。诚如周慎斋云:“苍天之气清净,清净之气者,阴阳五行先天后天之化原也”,若“气不清净则病生矣”。
《慎斋遗书·阴阳藏腑》云:“清净之气在人……养于脾,藏于肾,而流行于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稍有滞隔,即生病矣。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认为清净之气即元阳(元气),元气滋养于脾胃,封藏于肾,为先后天之化源。这与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所论:“真气又名元气,乃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有着相通之处。由此可见,周慎斋重视脾胃及扶阳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脾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见。
1.3 先天、后天相接乃人身之至宝
周慎斋对先后天的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先后天相接乃人身之至宝。周慎斋非常重视脾肾之间的关系,认为脾胃化生五脏之气必到达于肾。此如《慎斋遗书·用药权衡》云:“人之生死关乎气,气纳则为贵。气纳则归肾,气不纳则不归肾,气不归肾者,谓脾胃之气不得到肾也”。还认为脾肾相须相济,具体表现在“肾伤则先天伤,而后天之胃无根,亦必受害。凡久病而不死者,肾伤未及胃也,及胃立死矣”。若“二天俱伤,则不能转相滋养,五脏失其生成之职,相火不期燃而燃矣。水竭无以制之则死,其中亦有可救者,胃气不绝,用药力以养脾胃”[3]102。
周慎斋认为肾气上升与胃气相接为人身至宝,否则有气机逆乱之病发生,如“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其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生,乃人身之至宝”[3]37。肾气上升与胃气相接,则气血调和而无病,“盖肾为生气之原,若先天气乏,不能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喘胀生焉”[3]39,若“胃气在中,肾气在下,二气相接,周流营运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伤而气虚下陷之病生矣。故肝肾之阴不能升,心肺之火不能降,则有闭结之患”[3]47。
综上所述,周慎斋并非把脾肾分为两个部分,而是以先天后天之关系为轴心论述五脏病机,以脾胃之升降为轮轴,论述疾病产生的原因,着重强调先后天相接对机体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扩展了李东垣脾胃论述,亦明显不同于其师薛立斋之“或重脾胃”“或重肾命”的观点,可谓别出心裁。后世李中梓之“先后天根本”论,叶天士“心、肝、脾、肾之脾胃虚”论,亦无非承周慎斋之绪余而已[4]。
2 五脏互藏,胃为核心
周慎斋认为“脾胃为后天五藏之成”“胃中阳气贯于五藏之内”,若五脏中有一脏不能秉生成之气则病,如“心之脾胃虚”“脾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张其成[5]对“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进行讨论认为,周慎斋的“脾胃之五脏”揭示了脾胃互藏五脏的观点,“五脏之脾胃虚,因其虚而调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说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每一脏都有类似脾胃的功能,因此脾胃在五脏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2.1 胃与脾的关系
周慎斋对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胃降脾升,并且在脉象上的表现也不同。如“脾胃者,又阴阳气血之归本处,胃为气之原,脾为血之原,统属右关一部,故右关之脉,联乎尺寸,而为先后天之至要脉也。夫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旺”[3]23。认为脾胃位居中央,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失健运就会导致升降不利,气血不能化生。周慎斋还认为阳气就是胃脘之阳,脾主肌肉柔软赖以胃阳的温煦,胃阳虚则肌肉强硬。此如周慎斋云:“人身体属阴,其所以和柔者阳气也,阳虚则浑身强硬矣”“盖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运则胃阳不行于肌肉,肉内无阳,所以强耳!醒其脾则胃阳通而身和矣”[3]129。
2.2 胃与肾的关系
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与病理两个方面。在生理上,周慎斋认为胃与肾如同灶与火的关系,胃中水谷精微必赖于在下之肾火充足方能腐熟。若肾水不足相火离位则化为邪火,不能腐熟水谷。诚如周慎斋云:“此火非水可灭,但伏于肾中,则为釜底之火,而能腐熟水谷,若一离肾位,则为邪火,如冷灶无烟”“惟此真火在下,方能使胃气蒸腾,消磨五谷,润泽肌肤也”[3]242。在病理上,周慎斋认为脾胃健运则脾肾相互资助而无病,若脾胃之气不能纳肾,肾气缺乏资助而不能成生生之气。此如周慎斋强调:“脾有累,则后天气伤,后天伤,则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气”。“总之,百病皆由胃气不到而不能纳肾,以致先后天生成之气,不能相和所致。医者知纳气,思过半矣”[3]10。
2.3 胃与心的关系
肾属水,心属火,肾水能克心火,脾胃居中央以制水,则肾水不能上凌于心,若脾胃虚弱则心被水克而发生奔豚。诚如周慎斋云:“心火居上,肾水居下,水能克火。以脾土居中,制住肾水,故不得凌上耳。若土虚不能制水,水无所畏,自小腹撑起,上冲于心,来克心火,如豚之走奔而不可遏,故名曰奔豚,久则痛甚,水火不得下降,脾土无养,日就尪羸而不可救药。[3]269”另外,周慎斋还提出血是胃(脾)与心相互作用产生的。他认为心生血,脾统血,血为阴,血的生成必赖以胃阳之温煦,故“心、脾二经皆生血之原也。血者,阴也,阴生于阳,胃阳既病而无生发之气,则阴血所生之原病矣,焉能不及于心脾哉?[3]67”
2.4 胃与肝的关系
胃与肝之间主要表现为木克土的关系,周慎斋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治理。如用药方面,“病在肝,用白术则引肝邪入脾。病在脾,用当归则引脾邪入肝。盖白术走脾,当归走肝故也。脾虚亦忌当归,白术,用之反致胀满”[3]56。在治未病方面,注重以五行生克学说为基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预防肝病传脾的同时,考虑到脾虚使肺肾两脏的功能减弱,此如“怒气挟食伤肝,皆损中气,虽兼内外劳伤,头痛发热,务以调理脾胃为先”[3]44“肝亢则害脾,脾害则不能生金而防水,故木亢则金水亦俱伤”[3]12。
2.5 胃与肺的关系
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血生成方面,中气上升至心至肺而为气,从肺回下则为血,因此周慎斋提出:“夫脾气由心而至肺,肺得气而行下降之令,入心为血,入肝入脾亦为血,入肾为精,自入为液。[3]13”脾气通过肺的下行作用进入五脏,并产生各脏所需要的物质。胃以通降为顺,气血的化生必须经由胃气的清肃通降作用来实现,而胃气的清肃通降下行作用同样赖以肺的肃降之性来完成,因此认为肺脾同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
3 重视阳气,扶助胃阳
周慎斋认为阳气就是胃脘之阳:“凡人生病处,皆为阴为火,总因阳气不到,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也。[3]8”又曰:“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3]8”因此在《慎斋遗书·望色切脉》中强调:“总之,治病以回阳为本,乃要法也……回阳者,回胃阳也。何脏无胃阳则治何脏”。修成奎等[6]指出,周慎斋“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的理论中,非常重视扶阳(胃阳)。闫玉冰[7]指出,周慎斋基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升清阳散阴火的组方特点,更强调补中益气汤升清阳以胃阳为主导的特点。
周慎斋重视脾胃同时尤重“胃阳”,此如“胃阳者,五谷之气,所以培养乎先天之真阳,而为一身四大五脏之生意者也。要乎哉!胃阳之关乎人命也”[3]21。又如:“凡病日久,阳虚无疑,盖因脾失生发之气”“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再如:“凡阴之病,皆阳动失其和而致之也。故扶阳为治病要诀,然知扶阳而不知顾阴,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全法也。[3]7”因此认为“脾胃不足,当责其无阳”,可见周慎斋在治疗疾病时十分重视胃阳,并处处注重扶胃阳。
4 脾胃相应,亦重脾阴
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关于脾阴内容达21条之多,主要论述了“胃阳全赖脾阴之合”“单补脾阴以养胃气”“白术水煮烂成饼晒干,能补脾阴之不足”“用四君子汤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等与脾阴相关的理法方药且颇有创见。在脾阴虚临床症状描述方面,如对尿血病的描述:“一人尿血,此脾阴不足也。[3]120”又如对消渴证的论述:“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者,脾阴不足也”。尤其明确指出脾阴虚脉象,诚如“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同时提到脉者血之府,脾统血,血枯则脾阴虚,脉象则易多变,言“脉或大、或小、或浮、或数、或弦、或湿,变易不常,知其脾阴虚而脉失信也”。因此认为周慎斋对脾阴之脉的深入观察体会,补脾阴虚临证诊断之空白,为后人准确诊断脾阴虚证提供了依据。
5 结语
脾胃学术思想贯穿于周慎斋的著作之中。周慎斋阐发脾胃理论,树立自己的理念,因而形成了自己的脾胃思想。周慎斋对脾胃学术思想理法方药兼备,在继承前人脾胃思想的基础上并有所发挥,其对脾胃的认识独到,重视胃阳,并在临床各科之中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