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腹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2020-01-13李玲
李 玲
(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生殖肿瘤疾病,属于良性的肿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产物,30岁以上中年经产妇是高发群体,但年轻未生育女性也有一定的发病概率。子宫切除术是彻底治疗妇科疾病的有效手段,但临床中对于行全子宫切除与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具有较大争议。鉴于此,本研究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经腹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及预后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接受的子宫肌瘤患者中,抽取6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3例。对照组中,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36.0±9.0)岁。观察组中,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6.5±8.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实施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切开腹壁对盆腔情况进行探查后,将子宫提拉,沿着宫角至卵巢韧带下方将子宫两侧进行夹持作牵引,提起圆韧带并于子宫附着点3 cm处切断,对远侧端进行结扎、缝合处理,将膀胱腹膜返折并推开,分离阔韧带后叶,对子宫血管、韧带等进行处理后,将阴道前壁切开并切除子宫。
观察组实施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麻醉后与对照组手术步骤相同,将子宫、圆韧带提拉,充分将子宫前腹膜暴露并返折,翻出子宫,对两侧输卵管等组织经缝扎,并于子宫峡部上方1 cm左右处对子宫动静脉上行支行双重缝扎,并向下楔形将子宫体进行切除,对子宫峡部组织、峡部浆肌层、切面等逐一缝合,复位宫颈并缝合前筋膜、前穹隆阴道黏膜切口,冲洗干净后关闭腹腔,术毕。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AFC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与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AFC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对比:由下表分析可见,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AFC对比。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AFC个数分别为:(11.41±2.33)个、(11.42±2.27)个,t=0.017,P=0.98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AFC个数分别为:(6.35±0.21)个、(8.94±1.21)个,t=12.115,P=0.000;由此可见,观察组AFC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为:静脉栓塞2例、伤口感染3例、阴道出血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21%(7/33例);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为:静脉栓塞0例、伤口感染1例、阴道出血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6%(2/33例);由此可见,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06%显著低于对照组21.21%,χ2=9.745,P=0.000;组间比较结果P<0.05。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激素依赖多发性肿瘤疾病,雌激素、孕激素与其肿瘤病灶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造成患者不孕、流产、出血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经期紊乱、月经量增加以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偶见月经量增多、痛经或腹部有压迫感,多数是在健康体检或者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切除术是彻底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减少复发的概率,尤其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中老年相关妇科疾病患者。
涂皎[2]等在研究中分析了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对女性卵巢功能的影响,发现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均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AFC的影响更小。本研究对对子宫肌瘤患者予以经腹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现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卵巢功能均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但是,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不良影响相对更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均得到有效缩短,且并发症低。
综上所述,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能够有效降低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和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是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