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2020-01-13米庆海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9期
关键词:胃气泻心汤流性

米庆海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河北 邢台 054300)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吴崑《医方考》卷一载:“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泄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心下即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具有平调寒热、散结消痞之效,用于寒热错杂之证。临床应用时以上腹部不适,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便稀,舌淡红苔黄或黄腻为辨证要点。

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的常用剂量为:清半夏12 g,干姜6 g,黄芩片12 g,黄连片6 g,党参片6 g,大枣4枚,炙甘草6 g。每日1剂,浸泡半小时,水煎两次,取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随症加减:①慢性咽炎,可加半夏厚朴汤;②胃食管反流病或反流食管炎者,可加旋覆代赭汤;③慢性胆囊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④慢性胃炎,胀满明显者,加徐景藩国医大师经验“杏蔻橘桔”四味药;位置固定、疼痛明显属瘀血者,加金铃子散或百合乌药散或醋延胡索、白芷或失笑散等;若寒重者,加大干姜用量至10 g,另可加吴茱萸、细辛、花椒等;热重者,加大黄芩至15 g,黄连10 g;湿重者,加茵陈蒿、石菖蒲、佩兰、广藿香、茯苓等;胆逆犯胃,胃脘满闷嘈杂,恶心吐苦水,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加减;胃灼热、吐酸水者,加乌贝散等;⑤反流性胃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等;⑥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或胃癌者,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莪术、败酱草、薏苡仁等;⑦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稀者,可加参苓白术散;肠鸣有寒者,加理中汤;腹痛便稀,泄后痛减者,可加痛泻要方;肾阳不足者,可加四神丸等。

1 典型病案

患者,女,50岁,2018年2月5日就诊。患者有胃病史,时轻时重,近1年来胃脘部不适,伴有胃灼热,吞酸胸痛,波及咽喉部,纳可,大便略稀,小便可。开始诊断为心绞痛,多次作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予以治胃西药开始有效,继则不能控制症状,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伴糜烂。症状如上所述,舌苔薄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伴糜烂。中医诊断:胃痞病;病机为寒热错杂,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治宜调和寒热,降逆和胃制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0 g,黄连片6 g,黄芩片10 g,党参片10 g,麸炒白术10 g,炮姜6 g,炙甘草10 g,竹茹6 g,旋覆花10 g(包煎),代赭石6 g,煅瓦楞子20 g(先煎),海螵蛸20 g,麸炒枳壳10 g,醋延胡索10 g,紫苏梗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缓解,前后治疗半年余,嘱其复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伴糜烂痊愈。

按语:《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治脾胃病总以调节升降为大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节脾胃升降具有特殊功效。本方配以旋覆代赭汤加强降逆作用,减少反流,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麸炒枳壳、紫苏梗理气消胀,炮姜、麸炒白术健脾,竹茹清热降逆止呕等。脾升胃降之职恢复,反流自平,诸症消失。

2 讨论

依《伤寒论》条文可知半夏泻心汤用于少阳误下后,伤及脾胃正气,以致邪气内陷,形成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证。半夏泻心汤主证为寒热错杂证,或胃热脾寒证,其发病原因较多,常见如贪凉饮冷,损伤脾阳,寒自内生,使胃生湿浊,饮食停滞,日久郁而化热,形成胃热脾寒证;或食滞胃腑,阻滞气机,郁而化热,或寒热杂投,损伤胃腑,累及于脾,成为胃热脾寒证等。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脾气不升,胃气不降。症见心下痞满,反酸、胃灼热或呕恶,胃脘恶凉,喜温喜热,大便稀溏,甚则肠鸣下利,舌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

胃脘满而不痛的病证,辨为痞证要点在于,痞证多无嗳气,且无嗳气后胃脘胀满症状减轻,在这个要点的基础上,如果见有少许黄色苔,则可辨证为胃脘痞胀,即为半夏泻心汤的最佳适应证[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辨治心下满而不痛的重要代表方,而根据方药组成,其又是辨治心下满痛的重要基础方,即运用半夏泻心汤既能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心下满而不痛”,又能辨治慢性红斑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等之心下满痛等[2]。吴秋玲认为,脾胃虚弱,外邪易于侵袭,气机升降失司,气机失调而致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因此出现胸中痞满、呕吐、下利等症,应用半夏泻心汤可调节脾胃升降失常,调和虚实,使气机畅通,诸症悉除[3]。半夏泻心汤实为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基础方,只要辨证属胃热脾寒、虚实夹杂、升降失调者皆可用之。本方具有开结散痞、平调寒热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临证时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减治疗,效果颇佳。治疗疾病时根据病因病机,异病同治,遵循仲景的“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论,灵活应用方药,使经方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拓展治疗疾病范围。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又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古训,说明疾病与胃气有明显关系。临床其他疾病伴有上腹部不适症状,辨证属寒热错杂者,也可加用本方治疗,不仅可缓解上腹部不适症状,增加食欲,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能促进其他药物吸收,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河北中医学院国医堂刘保和教授诊治肿瘤患者时,不论何种肿瘤,经常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并结合腹诊,确诊患者有脾胃方面的异常时,必定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进行加减治疗,从调理脾胃入手,增加患者食欲,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胃气泻心汤流性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