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厌”解剖名称的由来及考证❋

2020-01-13柴宇琪忻耀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音声水谷谓之

柴宇琪,滕 磊,忻耀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会厌是喉的重要解剖结构,在保证喉的呼吸、保护下,呼吸道方面有重要作用,现就“会厌”之名的由来进行考证及探究。

1 “会厌”的现代解剖概念及生理功能

在喉入口的前方,舌及舌骨之后有一块上宽下窄、形似树叶状的软骨,被称作会厌软骨。会厌软骨表面不平,有多个血管及神经穿行的小孔,上缘游离,宽而椭圆,其下端如叶柄细长称会厌柄。会厌软骨的表面覆以黏膜,即构成了会厌[1]。会厌在成人一般扁平如树叶状,儿童则呈卷曲状,类似于电阻符号“Ω”。会厌由前下向后上倾斜,分为舌面和喉面。因其舌面的黏膜较为疏松,故发生感染时极易发生肿胀。如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急性会厌炎,就表现为会厌舌面的充血肿胀[2]。会厌舌面有广泛的淋巴和腺体组织,当黏液腺管阻塞导致黏液潴留时会形成会厌囊肿[3]。

会厌的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接于甲状软骨交角内面上切迹的下方,通过杓会厌肌和甲状会厌肌等肌群的作用,成为喉入口的“活瓣”,会厌的主要生理功能即吞咽时会厌向下封闭喉入口,保护呼吸道免受食团侵入。因此,发生在会厌的疾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呼吸功能,如会厌塌陷引起的鼾症[4]、急性会厌炎、会厌脓肿引起呼吸困难时,甚至需要通过气管切开来保证呼吸的通畅[5-6]。

2 古之“会厌”的含义及思考

2.1 “会厌”的首载书籍

“会厌”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提到:“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古汉语中的“门”和“户”都是指出入的通道,门是在外的两扇大门,户是在内的单扇小门。《黄帝内经》中以“门”之形象和功能类比人体各种内外沟通的通道,以“户”之形象和功能类比人体内在的通道[7]。通过对古汉语“户”的认识,取类比象可知会厌是可活动或者说是可开合的,会厌开则发音,会厌合则无声,然而此处并未指出会厌的具体位置。《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8]阐述为:“凡发声必由喉出,故为声音之路也。必因会厌开阖,故为声音门户也”,也以直译为主,并没有将会厌的解剖与功能结合起来。

2.2 历代中医文献对会厌解剖的记载

“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难经·四十四难》[9]提到“会厌为吸门”,这可看作是“音声之户”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对于会厌的解剖位置仍未进行说明。及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卷三》[10]中说道:“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提到舌头抵住上腭时,会厌关闭咽口的特性。

明清时期对于会厌的解剖位置基本上已经能够准确描述。《医贯·卷之一·内经十二官论》[11]:“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即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此处“气口有形,谓之会厌”“饮食方咽,会厌则垂,厥口乃闭”和“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已能确切描述会厌的解剖位置和功能。赵献可[11]认识到咽和喉是不同的2个解剖部位,即“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而“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而会厌就是咽喉交界之处。明·楼英的《医学纲目·卷十五·咽喉》[12]:“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辟,掩其喉,则其食下。不掩之,其喉错”,描述得也甚为明白。及至张介宾的《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13]:“会厌者,喉间之薄膜也,周围会合,上连悬壅,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谓之户。”不但具体说明会厌的解剖位置和形态,而且解释了会厌的命名由来。

清代著作基本沿袭前人之旨,如清·薛雪《医经原旨·卷一·藏象下第三》[14]:“会厌在喉咙之上,乃所以分水谷,司呼吸,而不容其相混者也。”清·何梦瑶的《医碥·卷一·杂症》[15]:“盖喉窍有一会厌覆之,如皮如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若当食而发声,则会厌忽开,食错入喉,喉不容物,遂呛而出矣。”这些著作都描述了会厌的大体解剖和生理功能,不外“分水谷”和“司呼吸”。此外,清代医家对于“音声之户”也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如清·黄元御[16]提到:“会厌在喉咙之间,主司开阖,分别食气,发扬音声,是音声之户也。”清·张志聪在《灵枢集注》[17]解释:“会厌者,在喉咙之上,乃喉咽交会之处,凡人饮食,则会厌掩其喉咙,而后可入于咽。此喉咙之上管,故为音声之户,谓声气之从此而外出也。”

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分别从解剖部位和生理病理等方面详加论述。解剖方面如《医林改错·上卷·亲见改正脏腑图》[18]10:“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医林改错·下卷·论出痘饮水即呛》[18]51:“舌根有一白片,其厚如钱,名曰会厌,正盖肺管左右气门上口。”生理方面的描述如:“人咽饮食,必以舌尖抵上颚,使会厌将肺管与左右气门盖严,饮食方可过肺管、左右气门,入后之胃管。[18]49”病理方面的表述有《医林改错·下卷·论出痘饮水即呛》[18]51:“今瘟毒烧炼会厌,血凝不能盖严气门,故饮水渗入即呛。食不呛者,因微微小缝,能渗水而食不能入,故不呛。化开会厌中瘀血,其呛立止。”《医林改错·下卷·会厌逐瘀汤》[18]53:“若痘后抽风兼饮水即呛者,乃气虚不能使会厌盖严气管,照抽风方治之。”

古代中医文献对于会厌的解剖描述也不乏有错误之处。如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卷一·正医法》[19]:“咽之上有会厌在,即小舌头也。会厌遮住咽门。饮食之类,始能直入食管,而下通于胃。倘人饮食之时多言,会厌不及遮咽门,设或米食之类,入于气管,则必咳不已。”清·高世栻《医学真传·部位》[20]:“舌本居下腭之尽,而上腭之尽,则有小舌,所谓会厌也。”这两本著作均是错把悬雍垂当作会厌。《石室秘录》对于会厌功能的描述是正确的,而《医学真传》根本不屑于在此处浪费笔墨。

2.3 以会厌命名的名方“会厌逐瘀汤”

王清任主张“诸病之因,皆由血瘀”,喜以不同部位分立逐瘀方。纵观方剂历史以“会厌”命名的名方仅“会厌逐瘀汤”1例,此方在《医林改错》中用治痘5、6 d后饮水即呛者。会厌位于上焦,归属肺系,无论外感内伤,若肺失宣降、水津布散失常,积水成饮,饮凝为痰,痰阻气机,气滞血瘀,则痰瘀互结于咽中,引出会厌诸症状,故治疗应行气活血化瘀,由此化开会厌中瘀血,呛咳立止。组方为:桃仁五钱(炒),红花五钱,甘草三钱,桔梗三钱,生地四钱,当归二钱,玄参一钱,柴胡一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此方为血府逐瘀汤去川芎、牛膝加玄参,去川芎、牛膝是因其活血行血趋于下,与会厌病所背道而驰;又因其药味辛温性燥,恐伤阴津,故增入玄参意在直达咽喉病所,清利咽喉,又滋阴清热,清中寓补,补中有动,更助生地以滋养柔润[21]。

此后医家灵活运用会厌逐瘀汤治疗各种咽喉疾病,将会厌逐瘀汤的应用范围扩大,如应用会厌逐瘀汤治疗慢性咽炎总有效率达92.97%[22],用于改善甲状腺术后声音嘶哑的症状[23];会厌逐瘀汤治疗痰热郁结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达100%[24],会厌逐瘀汤治疗白塞病口腔溃疡总有效率为96.67%[25],会厌逐瘀汤化裁治疗慢性喉炎、儿童腺样体肥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26-28]均取得良好的疗效。会厌逐瘀汤作为咽喉治瘀之良剂已实践于临床,且疗效确切。

3 会厌的命名思考及读音考证

“会”的本义是“聚,合”,《说文解字》[29]:“会,合也。”会厌为“喉咽交会之处”,其“周围会合”。按照解剖位置来看,此种理解是说得通的。“会”的另一种含义是“盖子”。《礼经》[30]:“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考虑会厌的解剖形态,结合其生理功能“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来看,此处解释为“盖子”更合适。

张景岳在《类经》[13]中提出了会厌的命名是“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故谓之会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即“音近义通”之意,以同音取代是古书文字假借的普遍规律。由于训诂之学皆在乎声音,联系“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将“遮厌”通假为“遮掩”并无不可。遮在古文中,本就有遮蔽、遮盖之意。如《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遮掩”即遮蔽之意,如此理解是符合双音词构词依据[31]。《类经》是张景岳对《黄帝内经》多年的研究体会,以类分门而撰成,极具参考价值。根据《类经》的释名,“厌”通假“掩”。“掩”有遮蔽、遮盖的意思,如此从文意的理解是完全说得通的。语言是声音和内涵的结合,而声音是词义的表达方式。因“掩”只有(yǎn)这一种发音,由此“会厌”二字读成(huì yǎn)。

“厌”的造字本意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意为“吃饱、满足”,指肉食动物吃饱后,对剩余的兽肉失去兴趣,进而引申为憎恶、抛弃、厌倦之意“厌”,现在最常见的发音(yàn)就有这个意思,如喜新厌旧;此外还有满足的意思,如贪得无厌,这两种意思并不能解释会厌。除了(yàn)的发音以外,“厌”还有一个读音是(yā),有压制也有堵塞的意思。如《荀子·修身》[32]27说:“厌其源,开其渎”,这里的“厌”就是“塞”的意思。那么将“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理解为:“吞咽和呼吸的通道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就是依赖会厌的遮蔽和堵塞气道的功能”(避免饮食物进入呼吸通道)似乎并无不可。由此,会厌二字恰恰可以理解为“盖子-堵塞”的对应关系。“会厌”二字就应该读成(huì yā)。

考证会厌的命名和读音,“会”解释为“盖子”更加合理,“厌”或通假“掩”(yǎn)或意为“堵塞”(yā)都符合会厌的含义。而无论以哪种理解方式,“会厌”二字读成(huì yàn)都是欠妥的。然而正如《荀子·正名篇》[32]247中提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即名与物之间存在任意性或约定性[33]。今时“会厌”读为(huì yàn)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解剖专有名词。通过考究会厌的发音,能够更好地理解会厌及其内在含义。

猜你喜欢

音声水谷谓之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最具魅力
钱本草
呼和浩特大召寺音声的实地考察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