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对比分析
2020-01-13谭成鼎
谭成鼎
(凤城凤凰医院普外科,辽宁 丹东 118100)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好发年龄50~60岁[1]。当胆囊结石发生嵌顿或并发胆囊炎时,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甚至有精神症状,不及时处理甚至发生胆囊穿孔,腹膜炎等。体积小的胆囊结石可使用保守治疗方式,包括抗炎、解痉等,体积较大的结石多需要手术切除。目前胆囊结石切除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以及近年开展的腹腔镜微创胆囊切除术。本文旨在对比胆结石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因胆囊结石于我院普外科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排除不愿参与观察者,所有入选对象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胆囊结石,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采取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5.8±7.2)岁,其中胆囊颈嵌顿患者16例。观察组58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48~72岁,平均(56.1±7.9)岁,其中胆囊颈嵌顿患者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结石所在部位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手术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每种术式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进行操作。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生效后给予气管插管,取右上腹腹直肌切口,逐步切开各层组织进腹,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分别结扎并离断,移除胆囊,逐层缝合创口。根据腹腔污染情况决定是否留置引流管引流。观察组患者同样取平卧位,全身麻醉生效后经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腹,压力选择12 mm Hg。置入操作器械后在胆囊三角区仔细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分别应用钛夹夹闭,然后离断,根据具体请抗选择顺行或顺逆结合的方式将胆囊切除,通过操作孔取出,检查无出血后缝合穿刺孔。如果腹腔粘连较重或者胆囊区渗出较多的同样放腔引流管引流。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静滴,并给予营养支持。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后指标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1.3.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术后出血,感染,胆漏等。
1.4 统计学处理:将观察所得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选择t检验进行比较,用例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选择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当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79.9±19.6)min、术中出血量(66.2±19.6)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40.4±5.4)h及术后住院时间(9.6±2.4)d。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66.4±18.2)min、术中出血量(45.9±14.2)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4.7±6.9)h及术后住院时间(5.4±1.6)d。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发生出血1例、切口感染4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9/57),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胆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3/5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高脂饮食、过度酗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可导致胆囊结石的发生,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2],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炎时会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呕吐、高热等,严重甚至出现黄疸,精神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腹膜炎、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炎多采取胆囊切除术治疗。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效果肯定,但该种术式通过右上腹腹直肌或右肋缘下斜切口进腹,肌肉、血管及神经损伤较大,术后恢复慢,且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3]。1987年法国医师Mouret首次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创了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新纪元,从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逐渐在临床推广开来,目前已取代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微创手术方式,对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可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切除胆囊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亦较对照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降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诉,胆囊结石患者采取经腹腔镜切除的方法疗效肯定,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临床应扩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