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邦江教授治疗脑卒中后多汗症经验举隅∗

2020-01-13陈宝瑾范春香蔡丽虹鲁婵婵黄金阳冬指导方邦江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4期
关键词:附子津液桂枝

陈宝瑾 范春香△ 蔡丽虹 舒 适 王 蓓 鲁婵婵 黄金阳 邓 冬指导 方邦江

(1.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 200125;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方邦江教授是我国急救医学界知名的中医急危重症医学专家,二级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岐黄学者,世界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方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急救临床与研究工作30余载,先后跟随全国名中医陈绍宏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晁恩祥教授、沈宝藩教授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1-5]。中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急重疑难病症,为中医四大难症之首。方教授治疗中风等脑血管病不拘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抓住就诊时主要矛盾,以问题为导向,谨守病机,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方教授治疗脑卒中后多汗症经验初步总结。

1 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小

方教授临床中善于发现脑卒中的特殊表现,从患者的就医体验为着眼点,慧眼独具,解决患者主要问题。脑卒中患者出现多汗症临床较少见,此前曾有脑梗死后出现病灶对侧偏身或局部排汗增多的个案报告[6]。方教授认为此症状为自主神经受累的表现之一,脑卒中若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则可能出现血管调节功能障碍,腺体分泌障碍,心率、血压、睡眠调节障碍,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自主神经受损的临床症状。方教授认为此病的发病机制与交感神经高级中枢损伤,使其对外周交感神经抑制减少,从而导致外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多汗症患者汗腺与其周围的神经分布未见组织学异常,由于汗腺仅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当外周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时,即可出现汗腺分泌亢进的临床表现[7-8]。目前认为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经中枢部分位于岛叶皮层、杏仁核以及下丘脑后区,当脑梗死病灶累及自主神经中枢部分时,即可出现汗腺功能调节异常[9-10]。

方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此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少的特点。中医学认为此症多为病后体虚、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等所致。张仲景《伤寒论》对汗量有非常传神的描述,汗少有“微似有汗”,稍多者如“漐漐汗出”“濈然微汗出”,汗多有“大汗出”“遂漏不止”等,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方教授认为《伤寒论》等同于目前的专家共识,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给出了相应的推荐意见,在临床中依法施治,多有效验。

方教授总结多汗症的治疗原则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王庚晨应用桂枝汤治疗脑肿瘤术后多汗症,结果表明桂枝汤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其在治疗过程中无其他不良的并发症;而对照药物硫酸阿托品能有效调节神经功能和抑制汗腺分泌,但其副作用较大,且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11]。西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药物治疗效果难以持久,副作用不能被患者很好地耐受;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气胸、血胸、代偿性多汗、味觉性多汗、心率减慢、霍纳综合征等,其中代偿性多汗作为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手术满意度[12]。

2 辨证以阴阳为纲

方教授在临证过程中注重疾病与人体气血、津液、阴阳之间的关系,在多年的急危重症临床实践中提出了“急性虚证”理论,构建了较为完整地理论体系[13]。在多汗症的治疗中注重辨识人体气血、津液、阴阳的损耗,临床中注意分析自汗与盗汗的区别和联系。方教授认为虞抟《医学正传》对二者的划分过于机械化“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14],认同张景岳的观点“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15]。方教授认为脑卒中后多汗症临床中以下述4个证型为主,临床中可兼见,临证可突破常规,诸法合用。

2.1 阳虚证 此证对应《伤寒杂病论》中“大汗出”“遂漏不止”条文,对应方证为“桂枝加附子汤证”“四逆汤证”和“四逆加猪胆汁汤证”,此时的表现只有大汗,不伴大下利,未达到四逆汤证“内拘急、四肢疼、厥逆恶寒”的程度;也不伴“吐已下断”,未达到四逆加猪胆汁汤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的程度,上述两种表现均为临床危重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汗液是津液的一种,汗出过多导致机体津液不足;根据“津血同源”理论,津液与血液之间相互依存,“津脱”可导致“血亡”;“气”与“血”之间存在“气推动血液的循行”和“血载气”的关系,血的不足可导致阳气不能有效地通达于机体的各个部位,轻者表现为体表恶风,重者出现小便难和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此种表现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外在因素引起汗出不止,导致津液不足,外在因素可以引申为医家误治、机体所处环境的变化、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等;其二为津液和血液的不足,导致阳气不能通达而出现的种种临床表现;此两者相互影响,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强则汗出减少,津液恢复,血液充足,阳气布达;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则出现恶性循环,阳气不足致“气不摄津”,汗出持续不能缓解,机体津液及血液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充,阳气不能布达与肌表及内脏,出现阳虚为主的临床表现。

《灵枢经·营卫生会》言“内开腠理,毛蒸里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此处“漏泄”与“遂漏不止”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仲景将此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发展了汗出与营卫不和的认识,并给出了治疗方法桂枝加附子汤。方中桂枝辛温,温通卫阳以祛风解肌,芍药酸苦微寒,益阴敛液而和营气,桂枝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敛,调和营卫。生姜辛温,佐桂枝辛甘化阳以和卫气,因脾胃为营卫化生之本,故用大枣味甘性温,健脾益胃,更助芍药滋阴和营。炙甘草性味甘温,补中益气,与桂枝、生姜相配辛甘化阳而调卫,与芍药、大枣相伍能酸甘化阴而调营,功兼调和诸药。另加一味附子以复卫阳而固密肌表,使卫阳复而腠理固密则漏汗止,自汗自愈。

2.2 阴虚证 此证多见于盗汗,典型表现为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卫气昼行阳而寤,夜行于阴而寐。阴虚则热,虚热伏于阴,寐时卫气归于阴,而遇阴份内伏之虚热,两阳相加而致阴液外泄而汗出;阴虚致盗汗,汗出伤阴,阴虚则阳亢,虚阳外越,蒸腾阴津而汗出。对此证,方师以当归六黄汤为主治之。该方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被誉为“治盗汗之圣药”。方中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合用既能滋阴养血,又能清热凉血,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清上中下三焦之热,黄芪益气固表,合当归、熟地黄以养血益气,气血充足则汗不易泄。

2.3 气虚证 此证曾有临床报道,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后出现病灶对侧偏身或局部排汗增多[6,16]。对于此证患者,方师十分推崇补阳还五汤,并参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用量常超120 g,甚至更大剂量,亦可煎水代茶,频频饮之。此证发生多以气虚为先,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迟滞,津液亦不能布达;气不能顾护津血,则血溢脉外为瘀,津液溢出腠理为汗。

2.4 寒热错杂证 此证病情复杂,多汗的伴随症状寒热并见,临床表现纷杂难辨,多见于上热下寒证。上热表现为目赤、心烦易怒、五心烦热、不寐,下寒表现为大便溏泻、腹部喜温畏寒,四末不温等。方教授认为脑为髓海,心主血脉,心血上荣于脑,脑髓得养则髓海充足;肾藏精,主骨生髓,脑髓为肾精所化,肾精足则脑髓充。生理状态下心火温煦肾水,肾水凉润心火,水火既济,生机盎然;脑卒中后打破此平衡,心火亢于上,肾水寒于下,火水未济,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症状,以乌梅丸化裁治之。

3 病案举例

患某,男性,55岁,上海市人。2016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2016年1月1日因左下肢无力至当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脑出血”,给予积极治疗后出院,遗留左侧肢体乏力、麻木。2016年10月10日因持续夜间盗汗求诊于中医,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100 g,桃仁6 g,红花3 g,地龙6 g,川芎10 g,天麻10 g,炒白术 15 g,炒白芍 15 g,制半夏10 g,胆南星6 g,夜交藤45 g,龙齿10 g,广郁金12 g,糯稻根30 g,碧桃干15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服药后仍盗汗,夜间需更换睡衣3~4件。2016年10月18日请方教授会诊。患者自2016年1月脑出血后就出现反复汗出,易外感,此次脑出血后有左侧肢体麻木乏力。目前乏力,动辄汗出,汗出后恶寒,夜间汗出量多,汗出后身寒,须更换睡衣3~4套,舌暗,苔薄,脉沉。患者主观感觉极其痛苦,伴有焦虑、不安情绪。笔者随师会诊,心中疑惑故问方师:患者中风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为气虚血瘀证,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化痰、敛汗之品治疗应无不妥,为何仍不见效?方教授解惑说:中风病为中医四大难症之首,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不能守方看病,要抓住主要矛盾,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取得疗效。患者目前苦于汗多,首先解决多汗症的问题。患者夜间盗汗,初看似盗汗证,仔细辨证发现患者动辄汗出,汗量多,伴乏力、恶寒,可知患者为自汗证,病机为阳虚漏汗证。予以桂枝加附子汤原方:桂枝9 g,炒白芍9 g,姜皮6 g,大枣15 g,炙甘草9 g,盐附子9 g。7剂,水煎服。2016年11月7日患者复诊,自述服药后患者夜间汗出明显减少,仅需更换睡衣1套,有时不需更换睡衣,仍汗出后恶寒,自觉腰背部酸冷,夜尿次数多,寐欠安,舌暗,苔薄,脉沉。守原方予桂枝加附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桂枝9 g,炒白芍9 g,大枣15 g,甘草9 g,盐附子9 g,熟地黄9 g,山茱萸肉9 g,生山药12 g,泽泻9 g,白茯苓12 g,牡丹皮9 g,黄芪15 g,远志6 g,肉桂6 g。7剂,每剂加生姜3~5片水煎至400 mL,分2次口服。服药后汗出症状明显好转,夜间睡眠时无须更换睡衣。后守方调养月余,巩固疗效。

按语:方师临证过程中注重经典的学习,强调多读原文,要读懂古文的引申含义。《伤寒论》作于东汉末年,当时的记录载体为竹简,条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有其深义,临床应用中须用心体会。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师分析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汗症的关键点为“发汗,遂漏不止”,“遂”字传神的表达出医家误用汗法“发汗”,导致患者出现汗出不止的结果,伴见恶风,甚者出现小便量减少,四肢难以屈伸这样的重症,出现此种临床表现的病机为津液丧失,阳气不能通达于四肢体表及内脏。此患者夜间汗出明显,如不仔细辨证,则容易误认为盗汗,按滋阴降火法治之。临证时须突破思维定式,仔细辨别方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附子津液桂枝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喊魂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