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刺血拔罐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
2020-05-08梁瑞歌胡可慧
梁瑞歌 胡可慧 张 逸 王 维 刘 翠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急性踝关节扭伤主要表现为急性肿胀、疼痛、皮下瘀斑和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引起持续肿胀、疼痛和关节稳定性变差[1]。据统计,踝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15%,而其中85%为外侧韧带损伤[2]。中医、西医在治疗本病时差异较大,西医治疗方法单一,主要为制动、止痛对症治疗。中医治疗方法繁多,多不制动。本文比较中医与西医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效果,旨在探讨梅花针刺血拔罐治疗本病的可行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年龄为14~65岁;符合《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诊断标准[3];单侧踝关节扭伤,且扭伤后24 h内未接受其他治疗;患者无智力障碍,沟通交流良好;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有半脱位、脱位、骨折、韧带三度损伤者;开放性踝关节扭伤者;自身不愿意接受试验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内分泌等疾病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不能配合完成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康复科及骨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0.12±1.34)岁;平均病程(7.74±10.35)h;左踝12例,右踝20例。对照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3.20)岁;平均病程(7.11±9.18)h;左踝14例,右踝2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刺血拔罐治疗。就诊后,立即给予中等强度梅花针(苏州市吴中区东方针灸器械厂生产,华冠牌)叩刺手法叩击踝关节局部压痛点及肿胀最显著处,完成后局部予适当大小火罐局部留罐5 min。起罐后局部酒精消毒皮肤,无须包扎。复诊若仍有肿胀可再次行梅花针叩刺1~2次。病程中不严格制动,可在疼痛许可的范围内部分负重行走。2)对照组:按急性损伤处理原则(RICE原则)进行常规处理。受伤后24 h内予冰敷(每次15~20 min,每2小时1次,根据肿胀程度持续冰敷48~72 h,弹力绷带固定,受伤后3 d内休息制动、抬高患肢、主动活动脚趾消肿,3 d后在疼痛不重情况下,可室内行走,如疼痛难以忍受,可用拐杖辅助。
1.4 观察指标
两组随访4周。治疗前对患者行踝关节肿胀程度、疼痛、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分别在3 d、1周、2周,对患者进行复诊,同时行踝关节肿胀程度、疼痛、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取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周、2周平均值。治疗2周后计算治疗后愈显率。
1.4.1 踝关节肿胀程度评价 采用改良踝关节“8”字测量法[4]。对踝关节肿胀进行评价。方法:自第5跖骨基底部起始向后上方至外踝尖下方,向后绕过跟腱经内踝、解溪穴至第五跖骨基底部,横过足底至内踝尖,测出的值即为周长。
1.4.2 疼痛评定 本试验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表(VAS)。在疼痛评分中,分值范围是0~10分。使用方法为:在一条10 cm的线段不作划分,只在两端标注0(不痛)、10(剧痛),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痛觉在线段上标出自己的痛觉程度。
1.4.3 踝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见表1。评定标准:优(90~100分),良(75~89分),一般(50~74分),差<50分。
表1 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
1.5 疗效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治愈: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踝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踝关节轻微压痛,肿胀消退,踝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久行或踝关节负荷较大时轻微酸软疼痛。有效:患处疼痛减轻、轻度肿胀,步行时乏力、酸痛。无效:踝关节疼痛、肿胀无改善,踝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愈显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各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所有定量变量均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检测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踝关节周长、VAS、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定结果平均值进行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各组3 d、1周、2周患者踝关节周长、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值以及治疗2周后愈显率,各组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各组同期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踝关节周长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踝关节周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对急性踝关节扭伤肿胀消除有效。治疗第3日、1周,治疗组踝关节周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踝关节周长比较(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踝关节周长比较(cm,±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2 35治疗前43.63±3.56 43.40±3.67治疗第3日40.21±3.13△42.98±3.16治疗1周39.59±3.53△40.26±3.16治疗2周37.82±2.74*38.58±2.59*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3天、1周、2周,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在第3日、1周时、2周时疼痛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2 35治疗前7.28±1.21 7.14±1.34治疗第3日2.21±0.56△5.52±0.93治疗1周1.05±0.38△4.42±0.25治疗2周0.56±1.49*△2.00±0.92*
2.3 两组治疗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
见表4。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明显降低(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踝关节功能。治疗第3日、1周、2周,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增高(P<0.05),提示治疗组在第3日、1周、2周时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
表4 两组治疗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比较(分,±s)
治疗组对照组32 35 53.36±3.51 54.23±3.20 86.13±5.24△71.76±4.06 90.25±3.15△80.37±2.58 93.68±4.21*△88.29±1.67*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急性踝关节扭伤多由于足踝关节在跖屈位时受到内翻或外翻应力作用,导致关节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或者内侧的三角韧带不同程度损伤断裂而出现局部急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现代西方医学治疗本病时,对踝关节的轻中度损伤主流仍按照保护、制动休息、冷疗、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的RICE原则,按照损伤轻重给予绷带、弹性支具、石膏固定,重者行韧带修补手术治疗[6-9]。临床中患者肿痛缓解较慢、固定过久易引起关节僵硬、功能下降。所以2011年有学者提出最新的POLICE原则,以最佳负重原则来替换制动休息[10-11],较传统有所改变。更多的临床医生关注到关节扭伤后关节局部本体感觉、肌力、神经肌肉控制等生物力学的改变,支持早期负重的POLICE原则[12-15]。这也是笔者在治疗试验设计中在急性期过后即要求患者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部分负重行走的依据。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变化为:跌扑闪挫,伤及气血,离经之血溢于脉外,骤然滞于局部,瘀滞不通而致肿痛俱现。治法为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中医治疗此类筋伤主要通过中药局部外敷、内服、手法理筋、中药熏洗、电针疗法、火针疗法、毫针疗法及局部压痛点(阿是穴)、穴位刺络放血等,方法繁多,临床疗效差异较大。刺血疗法历史悠久,为针灸治疗中独特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作用为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笔者临床中使用的梅花针叩刺局部肿痛点后拔罐放血的方法是由传统的刺血疗法上改进而来的,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刺血疗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效果俱佳。
通过临床治疗组、对照组治疗观察,治疗组的踝关节周长、VAS评分、AOFAS踝-足功能评分的改善在3 d、1周时均较对照组明显。治疗2周后关节的周长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VAS评分、AOFAS踝-足功能评分在3 d、1周、2周以及治疗2周后的愈显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得出结论:梅花针刺血拔罐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较西医RICE原则处理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肿胀缓解快速,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愈显率更高。由于患者肿痛缓解较快,所以下地部分负重行走的时间较早,既及时解除了因肿胀、疼痛所致的踝关节功能受限,减轻了病员痛苦,又避免了因活动减少所致关节局部本体感觉及关节活动度减少所致后期的运动功能降低。本研究由于时间所限,对于治疗后期遗留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发生率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层次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梅花针刺血拔罐的治疗效果,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