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状况评述
2020-01-13赵璐朱姝刘红燕李传实吕颖玉王盈
赵璐,朱姝,刘红燕,李传实,吕颖玉,王盈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中医药文化科普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范围内普及和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使中医药文化、思想、理论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及途径在社会和大众间传播[1]。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核心价值可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与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发挥了在世界文明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中医药以治未病为优势特色,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举措[2]。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将“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列入中医药发展七大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等各领域。2019年,习近平同志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面向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青少年未来一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养成和健康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3],其广泛开展势在必行。但如何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将其有机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逐步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1 青少年中医药科普现状
1.1 纸质媒介
1.1.1 配套教材2012年,北京市出版小学版与中学版教材《中医文化与我们的健康》,并在试点学校进行使用,经过多家中小学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北京市试点的共用课本和读本[4]。2017年浙江省正式发布《中医药与健康》,成为全国首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的省份。上海、广州等地也将中医药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初中教育体系,中医药文化知识得到规范化、系统化科普。成都中医药大学更是将以《黄帝内经》思想为主体的课本作为启蒙课本运用于中小学的中医文化教育体系中[5]。
1.1.2 课外读物在传播范围上,多数试点教材只局限于试点学校进行小范围推广,但中医药科普系列读物能进一步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北京出版社早在2009年就出版了中医科普读物《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系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读物《读故事知中医》 《人间食话》 《采药去》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读物;上海地区现已出版了国内首套中小学中医药科普系列读本,包括《中医历史人物故事》 《小小推拿师》 《经络的世界》等;成都中医药大学推出《小伙伴看中药》系列儿童漫画,采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图片和简单对话,把传统文字转变为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得浅显易懂[6]。这些课外读物因内容相对有趣、形式灵活多样,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兴趣。
1.2 电子媒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普的传播媒介日益多元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7],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绝大多数集中于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已成为手机上网的主力军。电子媒介可通过多媒体图片、声音和文字进行综合处理,把晦涩的中医文字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电子图像,使科普知识通俗易懂,有利于青少年更加方便快捷地接触中医药文化[8],凸显出优势。
1.2.1 动漫动画制作2012年,百集中医动画系列片《葫芦响叮当》在北京举行项目启动仪式[9]。2015年,广州国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医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制作了国产首部中医药动漫片《本草药灵》[10],开始尝试运用动漫片这样极富新鲜感的形式来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崔成韵、苏传琦[11]还在《适于青少年群体的中医科普动漫的制作研究》中针对目前中医科普动漫在中医教学、中医科普、中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状态展开讨论,开始深入思考承载中医药文化动漫动画的发展前景。
1.2.2 互联网+教育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各科技公司合作刻录了中医药健康科普微课程系列光盘,开拓国内首个慕课科普平台,并向中小学教师提供市级中医药科普共享课程,通过线上学习方式传播中医药知识[12]。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中医药进入学校的新机制,创新实践了互联网+微课、互联网+翻转课堂、互联网+中医药图书等途径,运用“互联网+”扩大中医药科普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从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培养学生参与科创机制、丰富科普文化传播载体等方面探索科普策略,由于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依托于科技,因此在经济、科技较发达的城市更容易向青少年推广[13]。
1.3 科普基地
1.3.1 以高校为科普基地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始建立科普基地,面向青少年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青少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于2009年开展的“中医药知识进小学系列活动”,定期在学校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堂活动,组织青少年进入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实践活动[14],并组建市级青少年科普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实践工作站,在中小学教育基地首创“青少年中医药科普体验日活动”,不仅通过专业的中医药高校进行科普,上海还打造出新颖的“中医药特色示范学校”和“中药百草园”等多个基地,涉及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多个教育阶段[1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也对中医药文化在北京市的不同小学模式、初中模式、高中模式进行了探索,面向青少年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多维立体师资体系,向青少年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山东中医药大学则建立了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百草园、生命科学馆、中药标本馆于一体的多维立体科普基地,定期为中小学生开放,成为山东中医药文化科普的典型范例。
1.3.2 以博物馆、标本馆为科普基地博物馆作为中医药文化科普的专门机构,因其实践性强,在普及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药知识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通过“中药尝五味” “百草园寻宝”,组建“神奇的中医”社团等中医药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中医药科普中的作用[15];广州中医药博物馆推出系列中医药博物馆文创产品,包括“四大南药棒棒糖” “国庆节定制香囊” “夏季汤水养生知识宣传扇”等,使高冷的文博产品走向青少年[16]。中药标本馆除了担负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也作为科普基地,承担起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工作。2008年,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广东新兴中药标本馆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实施开放日制度,定期举办中草药标本科普展览,开展中药材真伪鉴别科普活动,标本馆布置专职或兼职教师及学生讲解员进行解说,免费为青少年讲解中医药文化知识[17]。由此,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馆作为宣传、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地,逐渐成为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1.4 科普团队
专家团队是中医药文化科普的重要支撑,多个高校利用师资优势,组建了团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经过多年的摸索,组建中医药科普宣教专家团队、志愿者队伍带教教师团队和大学生志愿者团队3支中医药科普宣讲队伍,其中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又分为解说队、外文解说队、岐黄科普队[16]。山东中医药大学组建中医药科普创作团队,以及由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讲师团,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北京市在进行青少年中医药科普的同时也注重师资的培养和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在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科普基地、科普团队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果。
1.5 科普内容
在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领域,研究随机调查了10个系列的科普作品,发现教材内容多以基础性中医理论、中医药健康保健常识、中医药人物与典故及中草药栽培及鉴别知识为主,重点体现中医学特有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念、治未病等思想。课外读物则利用中医成语故事、名人典故、本草传说、趣话方法等,说明中医理论、医家医事、中药的应用等内容,但与其他领域的科普读物相比,在创新性、趣味性、可读性性上存在明显不足。电子媒介虽然具有传播优势,但优秀作品相对不足,有些科普内容的科学性由于缺乏专业审核,出现真伪并存的现象。
2 存在问题
2.1 科普体系缺乏系统设计
研究显示,现有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体系多存在传播受众不清晰、传播缺乏设计等问题,即科普中首先要解决为谁科普、科普什么、如何科普这几个核心问题。
科普的传播受众是青少年,但中医药文化科普普遍缺乏对青少年不同阶段独特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分析[18];科普传播者多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来源和组成相对单一,主管部门参与不足,多未形成具备可持续发展力的科普团队[19];传播者也未能基于青少年需求,系统设计中医药文化科普的内容,原创作品更是稀缺;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促进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的充分融合,共同开展科普传播,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2 科普内容缺乏原创、真伪并存
现有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大多由中医药传说故事改编而来,多存在严重的内容同质化问题,无论选题还是内容编排都存在较高的相似度,甚至在章节顺序上都大同小异,内容创新不足,原创作品稀缺,存在教育性强但趣味性弱,借鉴多但原创少,知识灌输多但启发性弱,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青少年科普需求。同时,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的真伪难辨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朱晓敏[15]在《关于中医药博物馆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的几点思考》中提出,在日常工作中,许多中小学学生将小说、电视中的事物与中医药知识混淆,比如大还丹、点穴等,部分宣传虚假中医知识的“刘太医” “伪中医”纷纷著书立说,使中医药科普作为自己骗取钱财的工具。这充分说明,科普内容亟待凸显其科学性和规范化,杜绝伪中医、假科普。
2.3 科普媒介融合不足
在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中,开展较早的地区多分布在上海、广东、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其他地区的工作进展相对缓慢,这与科普媒介创新乏力、融合不足关系密切。书籍、多媒体等传统媒介传播范围相对较大,尚可打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但传播力度远远不如新媒介,同时中医药高校、博物馆及科普团队由于地域的局限性,辐射范围较小,只能通过夏令营、参观、讲座等活动进行“点”样传播,进一步限制了科普传播。新媒体时代,其他领域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传播竞相开展,系列动画、系列短视频层出不穷,以“知乎”为代表的APP传播平台更是遍地开花,提示中医药科普传播媒介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4 科普尚缺激励机制
目前,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主要传播者为高校教师与学生,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力量有限[20]。调查发现,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缺少资金投入,科普传播仅凭高校单方的参与,多依靠师生的热情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规范有序进行,有的地区甚至出现科普工作进展缓慢,难以深入推进的局面。亟需主管部门、高校和主流媒体明确职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设置中医药文化科普的工作岗位或明确职能部门,给予编制及相应的待遇,强化科普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将青少年中医药科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序推进。
3 讨论与展望
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有助于强化健康素养、提升文化自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明确为谁科普、科普什么、如何科普的问题。
首先中医药文化科普的传播受众是青少年,要了解其发展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和培养需求。依据青少年不同阶段需求定制不同的思维培养方式,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而初中以经验型思维为主,应立足设计创作中医药故事丛书激发其兴趣,培养经验型思维;高中则以理论型思维为主,应着重设计创作中医药生活事件丛书,培养形式逻辑思维,推助辨证思维的快速发展。其次,要系统设计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体系,系统设计中医理论、中药应用、医家故事、经典著作等几个维度,立足创新,实现科普传播内容原创化、科学化、趣味化;立足融合,推进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的有机结合,打造全媒体中医药科普传播体系;立足机制,探索完善激励机制,增加经费投入,为科普传播提供资金支持;立足发展,在全社会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专业团队,从“点”的转播转向“面”的传播,实现传播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综上所述,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既是一项在实践中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改进的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影响未来中医药发展、关系国民文化自信和健康素养的重要事业。青少年阶段的基础教育担负着提高未来全民族素质的根本任务,中医药文化科普给予青少年的不仅是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仁、和、精、诚”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火种”,使其在未来的中医学界有“燎原”之势,从而传承创新发展祖国的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