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耀南基于“痰瘀相关论”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思想※

2020-01-13梁惠卿吴春城庄琳伊杨嘉恩指导吴耀南

中医药通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茵陈同治运化

●梁惠卿 吴春城 庄琳伊 杨嘉恩 指导:吴耀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随之悄然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化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1],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吴耀南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30 余年,总结临床诊病经验,认为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留着于肝为NAFLD 的主要病机,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NAFLD,在临床上颇有成效,本人有幸师从左右,受益匪浅,兹将吴教授治疗NAFLD 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吴教授指出根据NAFLD 的病因、病位、表现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 学 的“胁 痛”“肝 癖”“积 聚”“痰证”“痰 浊”“瘀 证”等 范 畴[2]。NAFLD 所涉及的病位除肝之外,与脾脏也有密切联系。其病因多种多样,如饮食不节、过食肥腻、情志失调、久劳少逸、久病迁延等均可导致肝体、脾脏二者机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体内津液、水饮无以正常输布,以致痰浊、瘀血内生,积滞于体内,进而导致NAFLD 的发生。据此吴教授认为,NAFLD 的主要病理产物为痰浊、瘀血,痰与瘀同源、互化、同病,共碍肝脾二脏机能,因此二者是NAFLD的主要致病因素。

1 痰瘀相关论的理论依据

1.1 痰瘀同源痰浊与瘀血均属于病理产物。痰是津液输布失调、郁而不化所成的产物,一般有“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的说法;而瘀则是由于血液运行失常,或离经之血停滞不去所生成的。要谈论痰瘀同源,则不得不论津与血的同源。津血的生成,实际上共同来源于体内各脏腑组织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清代医家周学海在其所著的《读医随笔》中提到:“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灵枢·痈疽》亦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

为血”,足见津血同源的说法古已有之。据此,吴教授认为津血二者共同发挥着滋养、润泽体内脏腑器官的作用,当津血在输布濡养之时不归正化,津有郁则凝为痰,血有碍则滞为瘀,痰瘀二者由此而来,故可将痰浊及瘀血视为津血发生病理变化而成的产物。痰源于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则痰瘀亦同源。

1.2 痰瘀互化痰浊与瘀血,二者的本质来源均为水谷精微所生成的津血,二者不仅能够相互渗透,也可以在病理状态下相互转化。津液蓄溢,郁而不行则成痰,痰浊壅阻经脉,久滞不散,血脉通行不利则致瘀血。瘀血停积于经脉之中,碍阻津液进一步“入脉化血”,“津水得入不得化”又再聚为痰浊,正如《金匮要略》所提及的“血不利则为水,水聚则成痰”,二者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滞碍,互相转化。《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提到了痰由瘀血所化的说法:“诸痰者,此由血脉雍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而唐宗海也在《血证论》中提及“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亦说明了瘀能化痰。吴教授指出,痰瘀二者既为同生,又在病理过程中相互转化,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长此以往,病情则愈发胶结不解,病根愈发难以拔除。

1.3 痰瘀同病津液炼熬成痰,血液停滞成瘀,痰瘀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亦能相互胶结,形成多种病变,其中也包括了NAFLD。吴教授认为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具有生发条达之性,能够内藏血液,顺畅全身气机,又能外主情志,条达人的七情五志,从而推动血液、津液的正常运行。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往的饮食习惯,开始喜食肥脂厚腻之品,而迫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的压力,人们减少了体育运动锻炼,劳逸的失度严重破坏了体内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过度的肥脂厚腻之品与减少的体育锻炼等,共同阻碍了肝的正常疏泄与脾的运化功能,肝气无以条达舒畅,生发不能,郁结于内,脾胃又失其运化职能,不能转输水运,气血津液之运行受阻,津液郁久则化热而生痰。痰湿浊质又再阻遏气机,肝气不得条畅,血液亦无力运行,瘀于血脉之中,又或有肝内所藏之血因肝气之横逆而外溢,血溢于脉外,留存于体内,则瘀血生成。痰瘀相互搏结,日久化热,炼痰成脂,蕴于肝络,最终发为NAFLD。目前现代医学较为公认的NAFLD 的发病机制是由Day 等人在1998 年所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二次打击学说阐释NAFLD 的发病机制为:初次打击中,胰岛素抵抗引起了脂质的代谢紊乱,导致肝脏内肝细胞的脂肪变性,脂质蓄积于肝脏中形成单纯性脂肪肝;在二次打击中,蓄积的脂质进一步进行过氧化反应,炎症性细胞因子释放,线粒体功能异常,DNA 出现损伤,使得肝细胞开始出现凋亡、坏死,逐步导致肝纤维化发生,炎细胞持续浸润,肝纤维化不断进展,最终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可进一步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生[3-4]。吴教授认为,“二次打击”学说体现于中医学中,则是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运化无能,酿生湿热痰浊,郁为血瘀,痰瘀相互搏结、互化,交阻于肝脉,最终导致脂肪肝的发生。据此,吴教授指出,痰瘀同生、互化、同病的发病进展,与脂质在肝脏中蓄积、过氧化反应,最终发展为脂肪肝的过程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

2 痰瘀同治法治疗NAFLD的临床应用

2.1 痰瘀同治法治疗NAFLD痰与瘀结,共成病变,此类痰瘀互结型患者多形体肥胖,于右侧胁肋处可有刺痛感甚或痞块积聚之感,可伴有胸脘部的胀闷不舒,食欲减退,不欲饮食,望诊见面色晦暗,舌质黯淡有瘀斑,舌下脉络可见迂曲,脉弦滑。痰瘀同病,俱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二脏疏泄转运功能失司,肝脾功能减弱,气虚无以运血,血滞无以生气,气血失和,运化受阻,水湿内停,郁久化热,酿湿为痰,痰阻脉中,经行不利,瘀血内生,痰瘀互结,积聚于肝而发“肝癖”。故吴教授提出,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不可单祛痰而不化瘀,亦不能只化瘀而忘祛痰,二者必须结合看待,痰瘀同治,方能达到痰消而瘀除,瘀化而痰净。针对此类患者,吴教授遵循“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采用皂术茵陈方作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5-6]。皂术茵陈方以茵陈蒿汤为基础,加入皂角刺活血化瘀、白术健脾除湿。其中,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方中茵陈清肝利胆;栀子清热降火,利小便以引湿热下出;大黄泄热逐瘀,通大便以导瘀热下行。三者各司其职,又共泄湿热,阻止湿热酿痰化脂。此外,白术性温,健脾益气,使精微上奉,浊气下降,泄浊化痰;皂角刺活血化瘀,助白术逐脂祛浊。诸药合用,清热除湿与化痰祛瘀并行,痰瘀同治,共奏其功。

2.2 病案举例刘某,男,36 岁,2019年8月8日初诊。自诉右胁部闷痛不适3 个月,时腹胀,纳呆,口干口苦,喜吐痰液,夜梦较多,舌质紫暗,苔白腻,舌下脉络II度迂曲,脉滑。腹部彩超:中度脂肪肝,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10 IU/m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23 IU/mL;血脂:总胆固醇(TC)7.3mmol/L,甘油三酯(TG)5.2 mmol/L。患者平素嗜食肥甘油腻食物,无烟酒史。辰下见:右胁部闷痛不适,痛处固定不移,形体肥胖,纳呆,吐痰,夜梦多,舌质紫暗,苔白腻,舌下脉络II 度迂曲,脉滑。西医诊断:NAFLD。中医诊断:肝癖病。证属痰瘀互结。治以清热利湿、化痰活血。予皂术茵陈方口服。处方:茵陈15g,大黄5g,栀子10g,皂角刺10g,白术15g。共14剂,日1 剂,水煎2 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2019年8月22日二诊,诸症较前减轻,续服上方2 个月,诉无右胁部闷痛,体重减少6 kg,食欲可,夜寐安,舌质淡紫,苔薄白,舌下脉络I度迂曲,脉略滑。肝功能:ALT 34 IU/mL,AST 25 IU/mL;血脂:TC 4.5 mmol/L,TG 2.9 mmol/L;腹部彩超:肝脏形态回声正常。

3 总结

综上所述,痰瘀二者共为NAFLD 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其不断发展而成的病理产物,两者关系密切,同源于津血,且能互相转化,共同致病。吴耀南教授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总结经验,基于“痰瘀同源、互化、同病”的“痰瘀相关论”,结合NAFLD 现代病因学说——“二次打击说”,根据临床辨证结果,祛痰不忘除瘀,化瘀兼以消痰,二者并重,遵循“痰瘀同治”治疗原则诊治NAFLD,在临床中颇有见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茵陈同治运化
不负春天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湿热黄疸有茵陈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二月茵陈最为鲜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绵茵陈养肝祛湿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