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痛验案1则※
2020-01-13朱佳会符仲华
朱佳会,王 娟,符仲华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医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23)
《说文解字》曰:“痛,病也。”古人认为疼痛是一种疾病。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有效的止痛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治疗疼痛综合规划中4项重点内容之一[1]。中医将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统称为“痛证”。疼痛的病因主要有“粘连瘢痕”“筋出槽、骨错缝”及“神经病变”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止痛药物、针灸、推拿及手术等,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符仲华教授是新型针灸诊疗技术——浮针疗法的发明人,其受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 Ps)理论的启发,开创性地提出了“患肌”理论。MTrPs是临床大多数慢性病痛的主要原因,而患肌是由一个或多个MTr Ps组成的[2],指在运动神经元正常的情况下,机体静息状态时处于病理性紧张的肌肉[3]。浮针疗法是一种能查找患肌,并以扫散方式消除患肌的特色针灸诊疗模式[4],即通过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行扫散手法,配合再灌注活动,消除由MTr Ps组成的患肌,最终达到缓解或治愈疼痛的目的。浮针疗法尤其适用于软组织伤痛及良性慢性内科疾病的治疗[5]。笔者介绍浮针疗法治痛验案1则,以飨同道。
1 病案资料
患者,男,64岁,2018年9月17日就诊。主诉:右肩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右肩颈部疼痛,逐渐加重,夜间疼痛明显,右肩关节上举、外展活动受限,梳头动作不利。曾行膏药贴敷治疗,效果不佳。刻下症:右肩颈部疼痛,昼轻夜重,活动受限,伴神疲乏力,纳眠差,舌质淡暗红,苔薄白,有齿纹,脉细小弦滑。既往史:糖尿病9年,口服降糖药(药物不详),血糖控制可。西医诊断:肩周炎(右侧)。中医诊断:漏肩风,气血亏虚证。治以浮针疗法。
浮针专科检查:医生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指腹在疼痛的肌腹上垂直滑行触诊,指下扪及紧、僵、硬、滑的感觉,患者可感到酸胀不适,可明确诊断患肌。患肌状态紧张度分级: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放松后可恢复原形态,记为紧张度(+);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筋膜渐渐适应特定的形态,放松后不可恢复,记为紧张度(++);肌肉无力或紧绷时,肌筋膜内长出一些强韧的纤维组织,导致肌筋膜弹性变差,记为紧张度(+++);肌筋膜粘连时间过长导致代偿现象,引起患肌附近及相关肌肉紧张,记为紧张度(++++)[6]。该患者患肌检查结果为:右侧三角肌(+++),冈上肌(+++),斜方肌(++++),冈下肌(++),肩胛下肌(+++),肱桡肌(++)。
浮针治疗过程:施术者在患者肱桡肌下方5 cm处选取进针点(刺无定点,患肌周围5 cm处均可,针尖指向患肌肌腹),常规消毒后,使用进针器将针具刺入皮下层,针尖稍提缓缓推进,待针体全部进入,行扇形扫散手法,即以拇指为定点,固定于皮肤上,将食指、中指、无名指置于针柄处,并用中指固定,使针尖作扇形运动。扫散时注意配合肱桡肌再灌注活动,即患者屈肘,施术者加压10 s后放松,重复3次至患肌明显松解或消除。继续上述操作处理剩余患肌,结束后拔出针体,留置软管4 h,每周治疗3次,7 d为1个疗程。初诊结束后患者述疼痛明显减轻,右肩上举、外展幅度增大,梳头动作仍不利。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疼痛基本消除,右肩上举、外展少许受限,梳头动作较前改善,患肌紧张度为斜方肌(++),肱二头肌(+),胸大肌(++),继续当前治疗。再诊患者自述肩部疼痛不显,上举、外展同左侧,梳头动作顺畅,遂停止治疗,嘱咐患者继续控制血糖,避免受风寒,可进行面壁爬墙、体后拉伸等功能锻炼等。1个月后随诊,患者述无任何不适,纳眠可,精神佳。
按语: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之为“肩凝”“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属中医“痹证”范畴[7]。该病是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尤以肩关节前外侧为甚,可放射至肘腕部,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昼轻夜重,长期发作会使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属于软组织退行性、无菌炎症性病变,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自身免疫相关,大多数患者会自行恢复,属于自限性疾病。肩周炎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群体自身免疫力下降,清除衰老、受损细胞的能力较低,肩关节局部的血管通透性较差,当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肩关节滑囊和毛细血管基底膜时,激活补体,趋化作用使中性粒细胞吞噬复合物并释放溶酶体酶,破坏血管及其周围结缔组织,使局部产生炎症坏死,最终导致肩关节软组织粘连水肿、肌肉萎缩等。浮针疗法并不能影响机体的自身免疫机制,其通过松解肩周炎相关患肌,改善局部血供,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治疗疾病。
2 讨论
浮针疗法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与皮部理论紧密相关。《素问·皮部论》言:“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浮针作用于患肌周围的筋膜层,可激发局部经气,使气血运行畅通,经由相应的经络濡养对应的脏腑器官,从而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研究发现,针灸可能对皮下层的影响最大,疏松结缔组织作为皮下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浮针疗法作用的靶组织,其在人体内分布最广泛,像网络一样包绕于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是胆甾相液晶,具有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符仲华教授运用浮针疗法能够取得显著疗效,其关键在于疏松结缔组织,其为浮针医学“刺浅而治深”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解剖学基础。当浮针针具扫散、牵拉皮下层时,可激发疏松结缔组织的压电效应,改变其空间结构而释放生物电,生物电沿着半导体性质的通道传导至患肌周围,再次产生反压电效应,电能转变为化学能、机械能,从而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机体抗病机制,从而保护肌肉,促进机体组织创伤后自我恢复,最后达到治疗疼痛的作用,浮针治疗疼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此有关。符仲华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浮针疗法能够有效治疗软组织疼痛,为浮针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临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