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内隐专业认同及其与外显专业认同的分离效应
2020-01-13许世梅任志洪张灵聪
许世梅 任志洪 张灵聪
(1福州大学学生处,福州 350108;2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3闽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漳州 363000)
1 引言
上个世纪末,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到,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入学率接近15%。自此,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的神坛上走下来,越来越接地气。同时,高层次人才培养越发受到重视。2013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个部门共同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外延改善已经得到保障,但存在内涵发展的困境(李家新,李玲玲,2017)。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证(田舒,刘杰,2019)。专业认同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董云川,李敏,2018)。作为重要的学习过程现象,专业认同影响着硕士研究生当前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专业成长,事关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深入探讨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在专业认同方面的研究一般从职业认同角度开展,以教师、医生、律师、档案管理者、历史学者等职业为主。少量关注在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探讨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Kay,Berry,&Coles, 2018; Kovalcikiene & Buksnyte-Marmiene,2015; Roulston, Cleak, & Vreugdenhil, 2018;Tan,Van,& Schmidt,2016)。国内虽然早在2005年就有学者开始对专业认同进行研究,但多数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针对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较少。现有关于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其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呈现发展过程,调查它的基本现状和差异特点,关注它的影响因素,分析它存在的问题,验证其与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人格、社会支持、自我意识、学习效能感、主观幸福感、职业胜任力、学习投入、学业拖延等的关系。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通过自编的问卷或访谈从外显层面测量,从内隐层面进行测量的研究比较少见。外显测量的局限在于意识控制了反应,结果不一定代表个体的真实想法(汪艳,陈晶,张涛,2019;Hornstra,Kamsteeg,Pot,& Verheij,2018)。 而内隐测量能很好地减少被试的意识控制,测量到不易表达出来的态度和认识(Kindermann & Schreiner,2018;Wright,2015), 更能代表个体的真实意图,因此比外显测量的真实性更高(Asendorpf, Banse,& Daniel,2002)。
我国个别学者已开始从内隐层面测量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主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这是一种间接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计算机化分类任务,主要考察属性词与概念词之间的自动联结程度。胡志海和黄和林(2006)研究发现,旅游专业本科生外显专业认同感较高,但缺乏内隐专业认同。华锦园(2013)发现,社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外显专业认同感较低,但存在内隐专业认同。益菲(2014)认为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外显专业认同感高的多数表现出积极的内隐专业认同。一些学者指出,研究生多数表现出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的一致性,但部分研究生存在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分离的情况 (甘启颖,2015;林良章,卢芳芳,李丹凤,林芳,2014;张斌,邱致燕,蒋怀滨,谢静涛,王叶飞,2013)。可见,目前关于专业认同的内隐测量还比较简单,未深入探讨编制的内隐联想测验是否敏感,没有进一步从统计学角度验证内隐专业认同、外显专业认同是否互相分离,也未对内隐专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研究。
本研究试图探讨:(1)检验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是否敏感,能否有效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内隐测量;(2)检验是否存在内隐专业认同效应;(3)进一步验证内隐专业认同、外显专业认同是否互相分离;(4)探讨外显专业认同、内隐专业认同是否在性别、年级、学科、施测顺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从而把专业认同研究从外显层面向内隐层面深入,更精准地把握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的真实感受和看法,进一步揭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特征,为高校更好地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提供新参考、新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某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2人,排除量表漏答、明显作答倾向和IAT错误率超过20%的情况,102人均为有效被试。其中男生58人,女生44人;文科21人,理科32人,工科49人;研一46人,研二33人,研三23人。被试平均年龄23.03岁(SD=0.77),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使用计算机熟练。
2.2 研究工具
2.2.1 专业认同的外显测量
采用国内学者编制的硕士研究生生专业认同量表(许世梅,2018),以下简称专业认同量表。量表为自陈式,共26道题目,1至5级计分,总分越高,专业认同度越高。量表包括专业情感、专业评价、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5个因子。量表α系数达0.91,分半信度系数达0.85。量表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62~0.86之间,各因子彼此间的相关系数在0.37~0.60之间。
2.2.2 专业认同的内隐测量
结合前人研究,编制了30个积极属性词、30个消极属性词、8个本专业的概念词、8个非本专业的概念词。经272名硕士研究生熟悉度调查后选出10个积极属性词、10个消极属性词、5个本专业的概念词、5个非本专业的概念词,用作实验的刺激词汇(见表1)。
通过Inquisit软件编写内隐联想测验。在电脑机房集体施测。被试按屏幕上的说明自行完成任务。内隐联想测验一共有7个步骤(见表2)。
其中,第 1、2、3、5、6 步骤是练习。第 4、7 步骤是正式测试,产生的反应时用于数据统计。为防止研究信效度受定势效应和练习效应影响,以随机的方式呈现每个步骤的刺激词汇。
表1 实验的刺激词汇
表2 内隐联想测验步骤
2.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2.3.1 施测顺序
为研究顺序效应对实验结果是否造成影响,随机抽取一半被试先完成专业认同量表,再做IAT;剩下的一半被试先做IAT,再完成专业认同量表。
2.3.2 数据整理
根据 Greenwald,Mcghee和 Schwartz(1998)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将4和7步骤产生的反应时进行处理。首先去掉错误率大于20%的数据,接着去掉反应时小于300毫秒或高于3000毫秒的数据,然后删除每个步骤前2个判断的反应时,最后为避免实验结果的非正态分布影响,将数据作对数转换后再求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将所有数据导入SPSS进行统计分析。
表3 内隐联想测验D值和IAT值
3 研究结果
3.1 内隐联想测验敏感性及内隐专业认同效应检验
参照前人的数据分析方法(Greenwald,Poehlman,Uhlmann,& Banaji,2003), 内隐联想测验敏感性用D值作为检验指标。D值由小到大的划分临界点分别是0.20、0.50、0.80。D值越大说明内隐联想测验越敏感。根据D值的计算方法:不相容和相容任务平均反应时相减后再除以标准差,求得D1=1.57,D2=2.06。与Greenwald和Farnham(2000)对内隐自尊的研究数据D1=1.38,D2=1.4对比,可见本研究编制的内隐联想测验具有良好敏感性,能对硕士研究生内隐专业认同进行有效测量。
不相容任务和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为IAT值,代表内隐专业认同效应大小。IAT值大于0,且t值为13.60,p值小于0.001,不相容任务平均反应时和相容任务平均反应时差异极其显著,不相容任务平均反应时(M=6.97±0.21)极其显著长于相容任务(M=6.64±0.16)。被试对“非本专业+积极”“本专业+消极”归类任务的反应时间极其显著长于“本专业+积极”“非本专业+消极”归类任务的反应时间,内隐专业认同效应极其显著(见表3)。
表4 内隐专业认同和外显专业认同及其各因子的相关
3.2 内隐专业认同和外显专业认同的分离效应
相关分析发现,内隐专业认同IAT值和外显专业认同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的相关都极低,且均不显著,表明内隐专业认同独立于外显专业认同,二者相互分离(见表4)。
3.3 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学科、施测顺序上的差异
外显专业认同在年级、学科、施测顺序上不存在差异,但在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外显专业认同极其显著低于男生;内隐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学科上不存在差异,但在施测顺序上存在显著差异,先做量表再做IAT的被试,其内隐专业认同效应显著低于先做IAT再做量表的被试(见表5)。
4 讨论
4.1 硕士研究生内隐专业认同效应的存在
被试存在极其显著的内隐专业认同效应。在快速反应的情境下,被试难以从意识层面控制对刺激的反应形式,从而形成内隐的社会认知结果(齐丹,2011)。当被试以自动的内隐加工方式进行反应,反应时比较短,说明与其原有的内隐认知一致。当被试以复杂的意识加工方式进行反应,反应时比较长,说明与其原有的内隐认知冲突(孙妮,2011)。研究发现被试的相容任务反应时极其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说明“本专业+积极词”“非本专业+消极词”的联系,与被试原有的内隐认知一致。相对于非本专业来说,被试内隐层面上更认同本专业。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被试会因各种因素而在意识层面上对本专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同,但在无意识层面,被试存在积极的专业认同。这一点并没有被他们意识到而已。Tajfel(2003)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积极的认同来自内外群体的比较。在群体比较中,由于自尊心和自我提升的需求,人们往往会夸大内外群体间某方面的差异,群体评价出现不对等,内群体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正面评价。更进一步来说,因为相似的个体意味着互相支持,人们因此积极认同内群体,将内群体知觉为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同时将非相似的外群体知觉为对自我的威胁,从而对外群体持消极评价(Riek,Mania,& Gaertner,2007)。 硕士研究生同样存在这种对内群体的偏好,通过对自己所属专业群体的积极评价(甚至是夸大性的),从而积极评价了自己,强化了自尊,提高了对自己的内在认可度和自我价值感。
表5 不同性别、年级、学科、施测顺序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差异检验结果
内隐专业认同效应还与自我图式的激活有关。自我图式一旦激活,与之不一致的信息会被忽略或拒绝,与之一致的信息会不断积累而巩固了自我图式(Abrams& Hogg,1999)。被试在无意识层面更倾向于将本专业和积极词联系起来,将非本专业和消极词联系起来。这种归类与被试原有的自我图式一致,有着紧密合理的联系,自我图式被激活,因此被试反应较快,所用的反应时就短。相反,把“本专业+消极词”,“非本专业+积极词”归为一类,和被试的自我图式不一致,因此被试反应较慢,所用的反应时就长。
4.2 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的分离
内隐专业认同独立于外显专业认同,二者相互分离。专业认同包含内隐、外显两个层面。这一研究结果符合 Wilson,Lindsey 和 Schooler(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根据该模型理论,人们对同一对象存在外显和内隐两种态度。外显态度容易被人觉知和承认,但激活要依靠足够的心理能量和动机。内隐态度不易被人觉知和承认,是自动激动的,不需要依靠心理能量和动机。学习、环境等都可能对外显态度造成影响,引发其变化,但内隐态度常常是根深蒂固的,较难改变。外显专业认同和内隐专业认同的心理加工机制不同。内隐联想测验中,被试不清楚操作任务的目的,整个测量过程是一种内部的无意识的自动化加工,个体极难隐藏真实的态度,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激发外显专业认同,将只报告内隐专业认同。在自陈式量表中,被试处于应激状态,需要从记忆中检索外显专业认同,且容易受到认知、情绪、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个体原有的内隐专业认同并没有消失,而是停留在内隐层面不被激发。被试报告的是外显专业认同,并因群体和环境的压力等而表现出高低不同的认同度。内隐专业认同、外显专业认同各自分离,二者共同组成了专业认同这一结构。本研究从统计学角度对内隐专业认同、外显专业认同是否分离进行了验证,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扩充。
4.3 专业认同在性别、施测顺序上的差异
女硕士研究生的外显专业认同极其显著低于男硕士研究生,这可能与女生获得的入学机会和就业质量相对不平等有关。总体上,不同性别入学机会比例差在缩小,但依然存在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性,表现为随教育层次的提高,女性入学机会越少,不同性别比例差越严重(张继平,2013)。因对就业现状和前景评价不高,女生的主观就业质量相比男生偏低(季俊杰,高雅,2016)。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被试,内隐专业认同没有显著差异,这与胡志海等人发现“男性更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内隐专业认同”的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对象非限定在某个专业的被试,因此不受性别刻板效应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内隐联想测验的稳定性,也表明它是测量内隐专业认同的有效方法。
研究发现,先做量表再做IAT的被试,其内隐专业认同效应显著低于先做IAT再做量表的被试。内隐专业认同受顺序效应影响。蔡华俭(2003)研究发现,当任务产生更多的认知资源时,引发的心理动机水平较高,外显自尊淡化和掩盖了内隐自尊;当任务产生的认知资源匮乏时,心理动机水平较低,内隐自尊更突出。据此推测,不同施测顺序让被试所面临任务产生的认知资源和心理动机水平是不一样的。先做量表再做IAT的被试,任务一开始便被要求提取外显专业认同,动机比较足,认知资源较多,被试的外显专业认同占主导,即便后续进入IAT,依然不能彻底摆脱外显专业认同的稀释作用,因此内隐专业认同效应不高。先做IAT再做量表的被试,任务一开始,被试并不清楚操作的目的,认知资源模糊,动机水平不高,无法调动意识层面来提取外显专业认同,原本被隐藏和内化的内隐专业认同会自动激活并得到增强,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反应,因此内隐专业认同的效应较高。
5 结论与建议
研究采用自陈量表和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发现:(1)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具有良好敏感性,能有效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内隐测量。(2)硕士研究生内隐专业认同效应显著,相对非本专业,在无意识水平上更认同本专业。(3)硕士研究生内隐专业认同独立于外显专业认同,二者相互分离。(4)外显专业认同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极其显著低于男生;内隐专业认同受顺序效应影响,先做量表再做IAT的被试,其内隐专业认同效应显著低于先做IAT再做量表的被试。
因此,高等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硕士研究生培养对专业的认同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专业教育中,促进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更好发展。第一,不仅要关注外显专业认同引导,也要留意内隐专业认同植入。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专业领域榜样人物的塑造,发挥“光环效应”影响,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的积极期待。让硕士研究生全员参与专业实践和学术交流,帮助他们跟进最新专业发展动态的同时,增加体验感,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内隐兴趣。从研究生导师、高年级同专业学生、本专业已毕业学生、本专业领域从业者中物色人选,为每位硕士研究生搭配一名“成长导师”,帮助学生解决专业成长方面的困惑,及早在专业成长中确立自我认同。第二,专业认同培养不仅要照顾到一般群体,也要考虑特殊群体,尤其是女硕士研究生。举办女生专题专业教育系列活动,邀请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女教授、女干部、女专家等,为女硕士研究生开展面对面的成长交流沙龙,提高女生对自我在未来专业发展上的自信心。加强对女硕士研究生的关注,将专业教育资源适当向女生倾斜,提供给女生更多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发挥她们的才干,消除外界对她们的偏见。开展就业辅导服务,帮助女生挖掘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以更好的姿态参与到就业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