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2020-01-12孙智音
孙智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32)
甲状腺癌是一种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有报道显示,女性发生甲状腺癌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1]。甲状腺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淋巴结肿大,肿块质硬,迅速增大或存在多年。临床针对甲状腺癌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因其具备简便迅速、成像清晰、无创安全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200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彩色超声诊断,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龄36~67岁,平均(46.36±10.12)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②TNM分期为Ⅰ~Ⅳ期;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其他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探头频率为7.5 MHz。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将软枕垫于颈后,颈部稍后仰,充分显露甲状腺;在检查过程中,嘱患者浅呼吸,避免做吞咽动作,以确保超声影像清晰;详细探查甲状腺肿块的数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强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有无钙化现象等,并监测肿块内部的血流信号,监测血流阻力指数(RI)。
1.4 观察指标 结合穿刺细胞学和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判断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性。甲状腺癌判断标准: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晰,部分出现钙化的区域可有强回声,影像学检查可见实质性肿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诊断结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经超声诊断发现,阳性患者195例,误诊及漏诊患者5例,诊断准确率为97.50%。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0,P=0.071)。在确诊的195例患者中,滤泡状癌17例(8.71%),甲状腺乳头状癌159例(81.53%),髓样癌患者6例(3.07%),未分化癌13例(6.66%)。
2.2 病理类型与临床分期 滤泡状癌超声征象多为类圆形单发肿块,边界不清,肿块纵横比≤1,其中出现粗大钙化6例,无明显钙化11例,且有4例伴有肺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提示颈部有典型的无痛性肿块,且伴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肿块边缘毛糙,内部呈不规则低回声,砂样强回声,纵横径比≥1,存在钙化现象。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125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现象,其中3例淋巴结转移患者经超声检查均发现肿块有点状钙化的征象,且存在甲状腺混合回声;3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弥漫性硬化性乳头状癌。髓样癌病灶内部呈不规则低回声,且有致密钙化点,其中2例出现癌性骨转移。未分化癌超声征象为肿块生长速度快,有液化现象,其中3例肿块较大,且伴有钙化现象。195例甲状腺乳腺癌按照TNM分期标准分级:Ⅰ期70例(35.89%),Ⅱ期83例(42.56%),Ⅲ期15例(7.69%),Ⅳ期27例(13.84%)。
2.3 甲状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未分化癌13例,滤泡状癌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59例;对边缘不规则(未分化癌是12例,否无;滤泡状癌是17例,否无;甲状腺乳头状癌是159例,否无)、纵横比≥1(未分化癌是13例,否无;滤泡状癌是无,否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是135例,否24例)、微钙化(未分化癌是11例,否2例;滤泡状癌是3例,否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是157例,否2例)、低回声(未分化癌是7例,否6例;滤泡状癌是无,否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是156例,否3例)这4项甲状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单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甲状腺癌超声征象中,边缘不规则、纵横比≥1及微小钙化灶癌灶的病理组织变化之间密切相关(P<0.05),而低回声无明显相关(P>0.05)。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超声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癌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不断提高[3]。由于人们对疾病预防意识的不断提高,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也逐步得到提升。相关研究指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0.2%~1.0%,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4]。甲状腺癌在发病早期多表现为颈部较大的肿块、呼吸和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将会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临床针对甲状腺癌予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治愈该疾病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与磁共振、计算机电子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技术比较,超声诊断甲状腺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是因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显示甲状腺细微病变征象,便于观察甲状腺解剖结构及邻近组织、血运状态,有利于医师发现微小结节;同时,能够清晰显示结节内部的砂粒样钙化斑,以便医师对甲状腺邻近软组织、淋巴结进行准确辨别[5]。近年来,随着超声探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超声检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中。超声检查具有简单、快捷、无创伤、无辐射、图像清晰、诊断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应用于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6]。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主要包括未分化癌、泡状癌、髓样癌及乳头状癌。乳头状癌的发生率在甲状腺癌类型中居于首位,通过超声图像能够清晰显示乳头状生长情况和间质状态,利用高频超声图像能够清晰、准确的判断癌灶的内部生长情况,并可清晰的观察到甲状腺癌间质纤维和微血管的情况[7];其超声征象常提示肿块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呈不均匀回声,常伴有淋巴转移,在实质内部可见大小不一的乳头状突起和囊肿,多伴有纤维化现象,镜下可见乳头状生长,间质中有较多的血管和纤维,常见粗糙颗粒状、砂粒体的不规则钙盐沉积,可见微小钙化征,因此微小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乳头状癌的组织学表现为广泛的腺体纤维化、严重淋巴细胞浸润、鳞状上皮化生、多发砂粒体,结合颈部淋巴结检查有助于确诊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类型,病灶呈扁平状、椭圆形,与滤泡状腺瘤相似,通常与组织平面平行生长,进一步检查可见甲状腺肿块,一般有包膜,能够经血液转移至脑、肝、骨、肺等脏器;由于癌细胞并不会均匀生长,因此大部分滤泡状癌病灶全部或局部可见边缘不规则或微小叶征,肿块大多呈类圆形结节,可见分叶边缘毛糙,与邻近组织粘连,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内部血流分布杂乱,据此可对滤泡状癌进行鉴别。髓样癌是一种重度恶性肿瘤,超声特征类似于微小乳头状癌,肿块多单发,呈圆形,边缘清晰,无包膜,一般无声晕,偶有钙化,影像可见钙化光斑。未分化癌常为高度恶性肿瘤,超声征象多见杂乱不均匀团块,内部呈低回声区暗区,边界不清,易影响小腺叶和区域腺体,甚至导致组织液化坏死,多发于原发性甲状腺疾病,老年人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彩色超声在甲状腺癌的临床分级中也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甲状腺癌患者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可见液化坏死或点状钙化等现象,利用这一征象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性[8]。在进行甲状腺癌良、恶性诊断和鉴别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判断两种病灶的血流供应差异进行鉴别[9]。通常而言,良性肿块多依靠自身的血液供应,而恶性肿瘤在血管生长因子的影响下病灶局部会出现较多血管网,且血管网会随着病情的进展生长,血管数量也会随之增多,因此高频超声检查可见恶性肿瘤中有丰富的血流[10]。有学者认为,甲状腺内RI>0.7,血流是否丰富可作为超声诊断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标准[3]。
综上所述,甲状腺癌的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观察甲状腺癌超声征象有助于鉴别肿块的病理类型,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