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从气机紊乱论治辨析∗
2020-01-12周雪滕晶
周 雪 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关键字】 头痛 气机“升降出入” 气机紊乱状态
头痛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及继发性头痛两种。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其他原因所致头痛,继发性头痛多由脑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头痛多呈反复性发作,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1]。《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笔者围绕“百病生于气”的理论,从气机紊乱的角度入手,论述头痛与气机紊乱状态之间的联系,以期为头痛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1 头痛病因病机认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其疼痛的病机可分为实证与虚证[2],若邪阻脉络,经络阻滞,则致“不通则痛”发为头痛,若精血不足,清窍失于气血濡养则表现为“不荣则痛”。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首风”“脑风”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认识到外感和内伤是头痛的主要病因。《素问·风论》言“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指出外感风邪与头痛密切相关[3]。后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头痛,根据病机的不同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等。其后对头痛的认识逐渐深入。头部是气机升降的转折点,在人体中具有不同于其他脏器的解剖部位与功能,体内气机的运行过程中,肝气升发的道路为气机的上升,气机上升至头部而转为下降,肺经肃降之道路亦是气机的下降之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皆缘于此,最易发生逆乱[4],导致头痛。
2 气机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2.1 气的概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是宇宙中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本源,人处于气交之中,遵循四时五运六气的变化而谨守其体。人体自身之气由先天元气及后天水谷之气与自然界的清气构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灵枢·决气》篇言“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其内能濡养五脏六腑,外可达筋骨皮毛,温煦肌肤,充养皮毛,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着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及机体本身的气化活动。
2.2 气机运动形式
宋代《圣济总录》中首先提出“气机”一词,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人体之气的运动主要包括“升降出入”4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神机即人体内规律协调的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推动人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运行,若气机运行紊乱则导致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气立即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获取自然界中的必需物质[5]。若人体气机和畅通达,升降出入有序,则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可协调稳定,九窍通利,血脉平和,达“阴平阳秘”的状态[6];若外感六淫邪气,或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机失调,逆而为害,郁闭滞塞,出入不利,久而累血,影响脏腑表里、上下、内外,而百病丛生。至金元时期,刘完素注重玄府闭塞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心肾水火之升降;李东垣提出脾胃为升降之枢纽[7]。朱丹溪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6],均重视气机升降在发病机理及治疗中的应用。
2.3 气机紊乱的致病因素
张景岳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故百病皆生于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异常及内伤七情均可作用于机体,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不利而发生疾病。六气为自然界正常气候,气之在天,和则万物荣,不和则灾害起[6]。人与天地相参,一年里气候变化春风夏热,长夏多湿,秋燥冬寒,其规律影响着人体腠理皮毛、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变化,若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均可变为六淫邪气导致疾病的产生,故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冬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七情内伤亦可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水饮、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从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所伤三方面论述气机紊乱的致病因素,暴怒则气机上逆而发为呕吐、呕血,喜则气机运行通畅气和志达,过于悲伤则心系拘急,肺布叶举失于宣降,营卫之气壅滞于上焦,郁而化热,耗伤心肺精气,发为喘证、胸闷、短气,恐则气机退却下陷,肾精不能上承而发为遗精、泄泻,均指出七情内伤所致心理紊乱状态,导致气机运行失常,而发为疾病。故气机正常运行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与保证,若气机紊乱,则内生诸邪而致病[8]。
3 气机紊乱状态与头痛的发生
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活动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正常运行的基础,如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脾胃为中焦枢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如此才可保证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及水谷摄纳[9]。气机的紊乱状态归纳为气郁、气逆、气陷、气散、气脱、气闭6种。气闭为气郁之甚,气脱为气散之甚。笔者结合系统辨证脉学,从气郁、气逆、气陷、气脱4种气机紊乱状态探讨头痛。
3.1 气郁
气郁又称气滞、气结,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10]。气机郁滞则气、血、津液运行不利,病理产物上扰清窍则发为头痛,或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而发为头痛。
3.1.1 思则气结,脾失健运 《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长期处于思虑过度的状态,则气机郁滞,脾胃失于健运,中焦斡旋功能失常,无法运化水谷精微,内生痰浊,痰浊上扰清窍,阻于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头重痛,临床多伴有头昏沉,阴雨天加重,伴胸闷,身体沉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象多因水湿停滞表现为“沉”“稠”“滑”“短”“粗”,右关脉“涩”“动”“缓”“沉”,治疗以行气燥湿、健脾化痰,恢复中焦升清降浊功能为原则,方以平胃散加减,加用半夏、苍术、厚朴之类;脾宜升则健,长期水湿困脾,气机郁滞日久导致气血乏源,脾气亏虚,中焦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清窍不得精微之滋养,则发为头隐痛,伴头目眩晕,精神疲惫,大便溏薄、泄泻,舌淡胖苔薄白,脉象表现为“浮”“弱”“散”“薄”;局部右关部“软”“弱”“凸”或“凹”“浮”或“沉”,治疗以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为原则,方以四君子汤加减,加以人参、黄芪、仙鹤草、白术、茯苓之类。
3.1.2 肝主升发,其气以条达为畅 机体长期处于郁闷不舒或思虑过度之中,忧思太过,气机郁结,升降出入失调,日久郁而化火,阳亢火升,上扰清窍发为头胀痛,临床可见胸闷、喜太息,目赤口苦,舌红苔薄白,边有瘀斑,脉象表现为“浮”“凸”“热”“敛”,治以行气解郁、疏肝清热为原则,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可加用夏枯草之类;或长期肝气郁滞,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利,则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气血凝滞,发为瘀血头痛,如《医林改错·头痛》云“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临床表现为头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紫黯,边有瘀斑,脉象主要表现为“细”“涩”“敛”,治以行气活血化瘀为原则,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加用丹参、桃仁、益母草之类。
3.2 气逆
气逆是指气机当降不降,反而气上冲或横逆的病理状态[11]。气逆一般是气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或气郁化火,火气上亢,或携带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上扰,或为阳气不足,摄纳无力而致气机上逆,气逆主要发生在肺、胃和肝诸脏。《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气上不下,头痛巅疾”。3.2.1 肝气逆于上 若机体长期处于烦躁焦虑的心理状态,性情急躁,火热亢盛,内扰于肝,肝火炽盛,则疏泄太过,气火上逆,气逆于上,扰动清窍,或长期肝气郁滞,郁而化火,阳亢风动,肝火携瘀血、痰浊上冲则发为头目胀痛,伴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两胁灼痛,失眠易怒,舌红苔黄,脉象主要表现为左寸脉“粗”“热”“强”“动”“滑”,关尺脉“涩”“热”“数”,方以平肝潜阳为原则,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加用牡丹皮、栀子之类;若年老阴气自半,肝肾阴亏,不能潜阳,使肝阳亢逆,或长期恼怒焦虑,气火内郁,耗伤阴液,阴不制阳,则气逆于上,发为头目胀痛,眩晕耳鸣,伴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象主要表现为“上”“动”“来驶去怠”“进多退少”;局部寸部“粗”“热”“强”“动”;尺部“细”“枯”“弱”“寒”。《石室秘录·偏治法》说“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于头……治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治疗以平肝潜阳、滋阴补肾为原则,方以镇肝熄风汤加减,加用龟板、鳖甲、天麻之类。
3.2.2 阳气不足,摄纳无力 郑钦安于《医理真传·坎卦解》云“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真火即肾中之阳,下焦寒凉元阳不足,则下焦真火反有上腾之病,为离位之相火,看似一派火象,实为下焦阴寒偏盛所致虚阳浮越,发为头痛,伴牙痛、耳鸣、眩晕等症[12],伴下焦虚寒,舌淡胖苔白,脉象以主要表现为寸脉“浮”“数”“弱”“上”,尺脉“沉”“寒”“弱”,即以扶阳气为主,阳气渐足则邪气自降,治以回阳镇纳为原则,方以潜阳丹加减,加以桂枝、附子之类。
3.3 气陷
气陷是指气的升降失常,可表现为气升举无力或下降太过的一种病理状态[13]。有气虚不升的虚证,也有气机停滞的实证,如气虚无力升举,而清阳之气下陷,或邪气阻滞,气机不能振奋上行而沉积于下,常导致气血协湿浊瘀血邪气下陷及机体上部气血不足。
3.3.1 中气不足,大气下陷 机体消耗肾中元气,脾胃功能下降,气机虚弱,无力升举。《灵枢·五味》载“大气为转而步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循喉咽、呼则出、吸则入”。《灵枢·客邪》篇曾曰“宗气积于胸中,出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若长期疲劳过度等原因导致大气下陷,则其无法运行气血而行心脉、助呼吸,导致出现一系列气虚表现[14],气运行于全身有推动及温煦作用,现气机无力升举,气陷于下,则发为头隐痛,伴神疲乏力,头晕,气短,易出汗,舌淡苔白,脉象主要表现为“下”“薄”“散”“弱”,寸部“细”,尺部“粗,治疗以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为原则,方以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加减,加用升麻、柴胡之类。
3.3.2 邪气阻滞,气陷于下 《灵枢·刺节真邪》中所言“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气有推动血液、津液运行的作用,邪气阻滞,大气不转,则气血津液运行不利。患者长期隐忍,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不疏,水液运行不畅,凝聚为痰,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时间既久,气滞、痰浊、血瘀三者胶着,气机运行不利,上焦壅塞[15],或长期思虑过度,中焦脾胃气机运行不利,内生湿热,邪气阻滞,气机下沉,最终导致气机陷于下,清阳不升,临床可见头痛,胸闷,喜太息,泄泻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象主要表现为关脉“浮”“凸”“滑”,尺脉“粗”“热”,治疗以疏肝解郁、祛痰行血、祛邪升举气机为原则,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疏理胸中气机,四妙散清下焦湿热,同时加用升麻、防风、檀香之类。
3.4 气脱
气脱为气散之甚。气脱状态是在气虚的基础上,气不内守,大量外散,以致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变状态[16]。郑钦安于《医理真传·头痛》篇云“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为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此为阴盛阳衰,坎中之阳失其本位,不能潜守,虚阳上越,则阴阳失于平秘,临床可见头部剧痛,面色苍白,浑身乏力,伴大汗,舌体胖,质紫,苔薄白,脉象主要表现为“浮”“弱”“散”“数”,法宜收纳,使真阳内潜,下归于肾,龙水安位,方以四逆汤及潜阳丹加减,加用砂仁、附子、龟板之类。
4 病案举隅
患某,女性,45岁,主诉“剧烈头痛2月余”。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血压升高,遂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颅脑CT及MRI均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经治疗效果不佳。2019年8月初诊,症见:头痛剧烈,呈持续性全头部胀痛,难以忍受,无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纳差,眠差,入睡困难,小便调,大便干。舌红苔黄燥。脉 象 要 素 :“ 上 ”“ 进 多 退 少 ”“ 上 粗 下 细 ”“ 敛 ”“ 细 ”“ 紧 ”“动”。左寸脉“粗”“热”“疾”,左尺脉“枯”“细”。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余。治疗上静脉给予患者天麻素改善脑循环,口服拜新同降压,盐酸帕罗西汀20 mg抗焦虑,中医特色治疗上给予患者头部刮痧疗法疏通经络,方药:羚羊角粉2 g,桑叶12 g,菊花12 g,钩藤30 g,白芍30 g,天麻20 g,竹茹9 g,浙贝母9 g,茯苓20 g,炙甘草6 g,生地黄20 g,牛膝15 g,玄参20 g,麦冬20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温服。
按: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患者中医诊断为“头痛”,证属气机逆上,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疗原则:滋阴潜阳,使气机下沉。患者整体脉象“敛”“紧”,表明患者为金型人,性格急躁刚强,办事认真。患者脉象“紧”“动”,表明患者长期处于烦躁焦虑情绪中;整体脉象“上”“进多退少”“上粗下细”表明患者好着急,气机收敛上亢,壅塞于头部,气血壅于上焦,故头痛剧烈;长期烦躁焦虑化火伤阴,则尺脉“枯”“细”。由于患者长期心胸狭窄,易烦躁焦虑,导致气血壅塞于上,沉降不足,中药处方以羚角钩藤汤加减。服药7剂后患者头痛较前明显改善,脉象动感明显较少,整体脉象疏散,上壅之气血下沉。
5 结 语
头痛病因病机复杂,通过气机紊乱状态辨治头痛可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通过调整气机“升降沉浮”紊乱状态,用药或升提、或沉降,或内收、或外散,使气机运行恢复正常,阴平阳秘,清升浊降,则头痛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