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思路研究

2020-01-12戴健华宗锦涛朱校奇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子系统区域

戴健华,刘 军,宗锦涛,朱校奇

(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5;2.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3.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以农业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众多部门与相关要素,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不仅体现在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也体现在配置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而传统农业资源配置尽管也按照系统论方法调控农业资源配置,但一直未跳出农业资源配置就“配置”而“配置”的“怪圈”,存在配置视角与配置思路有偏差、配置方法不科学、配置目标单一、配置体系不健全、配置管理手段与配置技术较为落后等问题,需要树立全新的农业资源系统观,科学导入多维地理信息技术,遵循生态循环型生命周期-系统论的方法,从搭建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遵循原则、多目标等方面创新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思路,为构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模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1 搭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以农业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这些环节主要由农业资源多维评价、农业多维区划、农业多维规划、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农业多维规划/农业项目多维可行性研究实施、多维后评估、农业多维区划/农业多维规划方案调整优化、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组成,通过反馈调整再到“农业资源多维评价”,形成下一轮循环。这些环节是农业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资源配置紧密相关,而且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的不断递进过程。上述各环节作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循环系统的各子系统,尽管可以脱离循环系统而单独作用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但脱离循环系统的各子系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及上下贯通性,其单一子系统对资源的配置效率要低于纳入循环系统中进行统筹配置的效率,因此各子系统与循环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关系,只有实现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循环系统的无缝对接与高度融合,才能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合理性。

传统农业资源配置一般就“配置”而谈“配置”,没有纳入农业资源大系统、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统筹安排与系统考虑,尽管也运用系统论方法进行调控,但只是把农业资源各子系统纳入农业资源大系统中来考虑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缺乏全局与系统的思维,同时也还是二维平面静态的展示与机械式管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全信息、多方良性互动、全视角、动态实景、全过程数据共享的农业资源配置数字化管理的需要。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应以生态循环型生命周期-系统论的方法为指导[1],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各 个环节步骤,以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存量农业资源为前提,以传统农业资源配置为基础,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以农业资源系统为载体,以多维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搭建农业资源配置区域的集循环系统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于一体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实现循环系统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之间、循环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管理决策系统之间无缝对接的绿色畅通渠道[2]。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要以环环相扣的链条形式不断地循环,及时反馈调整优化,以达到不同时空条件下农业资源的更优、更合理配置,实现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由二维平面静态展示与机械式管理向多维立体动态仿真展示与数字化管理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支撑。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的结构如图1 所示,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循环系统的结构如图2 所示。

2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以农业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各种类别的农业资源,还涉及农业各部门及其相关涉农部门、农业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区域间关系等众多要素,是个复杂的综合系统。这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本身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由各相关子系统构成,需要充分协调各子系统与大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促进各子系统发挥最大效益。其次,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能脱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单独考虑,必须放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个巨系统中,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宏观要求,结合区域自身发展需求综合考虑与统筹安排。需要系统思考配置区域和目标市场的战略重点及发展方向,在充分遵循市场配置的前提下,主动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系统思考资源、技术、价格、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兼顾省际利益与地区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邻区利益与自身利益,缩小配置区域因为资源禀赋形成的发展水平差距,发挥区域最大优势。第三,由于配置区域受农业资源有限性及不均衡性、生态环境功能衰减的双重制约,在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以全球化的战略视野,寻求战略合作,缓解双重制约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促进配置区域可持续发 展[3-4]。

2.2 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不仅是农产品价值规律实现的有效载体,也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为此,必须深入分析并系统研究,通过构建配置区域甚至全国一盘棋的农业资源共享空间数据库、相关农业产业数据库等大数据,从中发现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同时,配置区域或国家要在深度分析与研究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发展优势,科学遴选配置区域相关农业产业及其产品的目标市场、潜在目标市场,优先配置市场急需且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的产业及主导产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农业农村现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与优化,在保障基本供给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存量农业资源流向收入弹性高、供给弹性大、市场容量大、融合度高的产业与产品,并进行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调配,从而保障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顺利完成[3]。

2.3 降低成本原则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成本是指配置中的资源耗费,即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所需付出的代价。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目的是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配置成本是相对平均配置成本而言的,即相同的投入不能产生该配置所达到的平均效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高配置成本意味着农业资源配置既不合理也不优化,配置效率相对较低。

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成本是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该研究在生态型循环性生命周期-方法论的指导下,搭建集循环系统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于一体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平台,通过环环相扣的链条形式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循环,及时反馈并调整优化,逐步使农业资源配置达到合理—更合理、优化—更优化的理想状态,不断降低农业资源存量配置成本与增量配置成本,从而达到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成本的目的,逐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配置[3-4]。

2.4 劳动地域分工原则

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具体空间表现形式,区域专业化生产是其基本特征。区域间不仅在农业自然禀赋上存在差异,而且其可流动的经济社会技术资源也有其明显的差异,而区域的发展不能脱离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各种环境条件。因此,只有通过差异化对比分析,科学合理地对农业资源进行多维评价,充分挖掘区域间各自的优势特色资源与条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构建与配置区域优势特色相适应的专业化农业部门与产业,合理调配农业资源,进行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生产,从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获取区域发展的比较利益与社会分工利益,进而促使配置区域农业资源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进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要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跳出小而全或大而全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思维,不追求配置区域内各产业的平衡,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优势和特色赢得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空间,不断提供符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优势特色产品及服务[4]。

2.5 比较优势原则

科学研究区域或国家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功能及其相关禀赋,系统评价区域或国家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及其潜能。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区域或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按农业资源高效配置的要求,积极发挥区域的农业资源比较优势,配置相应的农业部门、产业生产体系及其结构;同时积极引导现有的农业产业生产体系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靠拢或倾斜,进一步调整优化其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配置区域的相对比较优势,合理调配相关农业资源,真正实现区域的专业化生产布局,深度挖掘区域比较优势的最大潜能,实现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5]。

2.6 因地制宜原则

区际的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技术资源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与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变迁规律有关。由于市场配置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容易导致某产品市场供应量的跳跃式增长或断崖式降低,发展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区际的发展思路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因时因地制宜。

针对区域的资源条件,结合资源优势与特色,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配置具有个性化的农业部门与优势产业,采用相应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生产,切忌生搬硬套;同时,区域对于农业系统的资源配置投入,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因时、因地、因物投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性化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方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样板,促进区域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配置,实现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

2.7 集约化发展与高效保护原则

由于受农业资源有限性及不均衡性、生态环境功能衰减的双重制约,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而言,这种压力更为明显,形式也更为严峻。为此,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不仅要依据区域农业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集约化发展与高效保护的原则。

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组装配置集技术、设施、工程于一体的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示范推广集约式先进生产技术与设施,大力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示范工程(“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配套实施相关工程,在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增强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还要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着力建设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构建因地制宜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资源承载力,逐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

3 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目标

3.1 促进传统农业资源配置转型升级

紧密结合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系统性、生态循环型生命周期性、时空多维性等特征,利用多维地理信息技术,全程采取生态循环型生命周期-系统论的方法,跳出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怪圈,以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平台,搭建集循环系统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于一体的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由二维平面静态展示与机械式管理向多维立体动态仿真展示和数字化管理转型升级。

3.2 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

以市场配置为主导,兼顾宏观调控,结合配置区域、区际的农业资源禀赋与特性及比较优势,以产品和流动性资源的高效流通,科学推动农业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促进区内、区际农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协调区际发展环境与水平,缩小区际发展差异,达到农业资源要素及其组合配比效益最佳的目的,全面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持续 配置。

3.3 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资金、科技”三大法宝向主要依靠科技支撑转型,在科技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加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相关技术研发、示范及推广应用;同时,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工程设施技术与管理服务技术及能力的全面提升计划,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工程设施水平、数字化管理决策水平和精细社会化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手段。

3.4 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特征与各农业部门、相关涉农部门特征及职责要求,通过市场与计划双重配置方式,充分协调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步骤的优化、合理配置,全面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区域优势特色化、生产标准规模化、市场信息化、流通冷链化、加工一体化、融合高度化、技术先进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数字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协调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解决区域农业资源有限性和生态环境功能衰减的双重压力,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4 小 结

采取生态循环型生命周期-系统论的方法,利用多维地理信息技术,从搭建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遵循原则、实现目标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农业资源多维优化配置的总体思路。通过市场与计划双重配置方式,公平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各要素,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手段,促进农业资源在地域空间和时间上合理布局,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生产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及其服务,全面提高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缓解资源有限性及不均衡性、生态环境功能衰减带来的压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子系统区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