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20-01-12张玲
张 玲
(鞍山市中医院心病科,辽宁 鞍山 114000)
良性室性早搏指的是无血流动力学障碍、无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心源性猝死概率极低的室性早搏类型,经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30次/h则为频发室早[1]。良性室性早搏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大多患者均会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的预后。笔者对本院收治的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分到观察组(n=49例)和对照组(n=4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4~70岁,平均(48.83±4.4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4~70岁,平均(48.86±4.41)岁。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心电图、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入院接待。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理人员为其安排床位,并将病房的环境、住院制度、同病房的病友、作息时间等详细的讲解给患者,以缓解由于陌生环境所致的焦虑感。②住院环境优质护理。在病区走廊墙上悬挂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相关知识的展板,展板内容包括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措施、预后等,提高患者对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了解程度,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③优质护理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做到耐心解释、动作轻柔、温馨操作、操作失误后诚挚道歉、注意保护隐私等,让患者切身感受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同时护理操作应避免夜间操作,以免影响患者的休息。④优质心理疏导。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重于无症状者,有症状者往往由于心慌、早搏等不适症状,而胡乱猜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针对患者的疑问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感。同时告知患者,症状的轻重主要是由于主观上感觉的差异所致,与并非是疾病严重程度导致,告知患者其不适程度与室性早搏的复杂性及心律失常的频度关联不大。同时向患者强调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预后比较好,临床上不主张长期用药,避免患者擅自加药,室早频度显著减少是衡量治疗效果的标准,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还会产生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以降低患者对药物根除室性早搏的期望值。⑤出院指导。帮助患者适应出院后的角色转换,使其顺利回归社会与家庭。患者在出院时一方面归心似箭,另一方面又担心回家后疾病会复发,导致部分患者在出院前极易出现失眠甚至病情加重,延误了出院。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的信心,同时发放出院跟踪服务卡,告知患者出院后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分值>90分为非常满意,分值为80~90分为满意,分值<8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92%(47/49),其中不满意2例,满意23例,非常满意24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67%(41/49),其中不满意8例,满意20例,非常满意21例;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的相关知识欠缺了解,年轻患者极易被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中老年患者极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延误了患者的治疗[2]。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大部分患者由于担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停药后会出现复发现象,且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而是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自己有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因此极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而焦虑、紧张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疾病的进展,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关键[3]。笔者对本院收治的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施以优质护理干预,通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在优质护理干预中,通过入院接待、环境护理、优质护理操作、优质心理疏导、出院指导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