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0-01-12李剑
李 剑
(通用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骨外科,辽宁 鞍山 1140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且严重的骨折类型,其在整个髋部骨折中所占比重达60%~70%[1],且以老年人群最为多见;另外,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渐严重,此病患者人数呈现不断增加趋向。当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此病,而常用术式为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效果理想,但却有着较慢的恢复速度。伴随外科技术的日渐成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开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效果突出。有报道[2]指出,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开展系统化的康复训练,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针对所收治此病患者,将二者联合施治,观察其效果,现对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来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共计50例,均与《外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3],年龄≥70岁。排除手术禁忌证者,另排除严重骨质疏松及脏器功能异常者。将所选取患者依据当前常用的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中,男性17例,女8例,最小年龄70岁,最大85岁,平均(80.6±1.3)岁;致伤原因:坠落伤7例,交通伤6例,跌伤12例。观察组25例中,男性16例,女9例,最小年龄70岁,最大85岁,平均(80.4±1.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交通伤5例,跌伤14例。两组上述数据经全面、深入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全麻下,行标准健侧卧位,作一Moore切口;沿肌纤维的走向,将臀大肌分离出来,且对臀中肌进行保留,使其位于股骨转子顶部;切开关节囊,在小转子(1.5 cm处)截骨,将碎骨头、股骨头取出,并对髋臼当中的软组织进行清理。针对行全髋置换者,用髋臼锉对髋臼进行打磨,且将髋臼假体杯置入;将转子间骨折部位显露出来,保留小转子,对残端进行修复,且在合适位置处,将长柄人工股骨假体置入,使股骨髁与假体柄平面稍微前倾(15°);在股骨近段处,实施扩髓处理,试模,直到股骨近段与股骨假体能够紧密压配;将假体当作支撑,分别对大转子、小转子进行解剖与复位,且把大转子顶端当作标志,确保大转子顶端与假体股骨头中心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1.2.2 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相同手术,术后开展康复训练:①术后首日,开展股四头肌长收缩练习,以及踝关节旋转练习;第2天,开展踝关节屈伸、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第3~4天,坐位练习:坐椅子或床边,屈髋<90°,不坐矮凳,且不可弯腰、下蹲;第5天,站立时外展、后伸臀部,同时做站立抬膝训练。第1~2周,助行器辅助下,开展行走练习;第4周时,不负重行走。每次20 min,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另在术后5个月时,用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协会所制定的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4],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共有4个维度,即疼痛、功能、畸形及关节活动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有着越好的髋关节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SPSS20.0处理数据,用t对文中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住院时间对比:治疗后,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0.26±13.34)d,住院时间(7.93±1.26)d;对照组分别为(115.70±15.71)d、(9.55±1.46)d,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5.36、4.71,P<0.05)。
2.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治疗前,观察组功能评分(27.75±4.23)分,疼痛(26.95±3.71)分,关节活动(3.01±0.38)分,畸形(2.02±0.30)分;对照组分别为(29.20±4.01)分、(27.34±3.50)分、(3.09±0.35)分、(2.08±0.32)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0.61、1.20、0.68、0.52,P>0.05)。治疗后,观察组功能评分(43.15±2.61)分,疼痛(40.73±3.24)分,关节活动(4.38±0.39)分,畸形(3.44±0.40)分;对照组分别为(40.04±3.46)分、(36.13±4.71)分、(3.95±0.44)分、(3.01±0.36)分;两组上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观察组=4.12、4.56、4.39、5.07,t对照组=3.61、4.05、3.78、3.68,P<0.05),而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3.67、3.82、4.08、3.50,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与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类型,多由外部暴力所引起,如跌伤、交通事故等。当前,治疗此骨折多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虽能获得较好的固定效果,但术后较难恢复,早期难以离床或负重活动[5]。人工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可有效克服上述术式的不足。因股骨近端经常会发生粉碎性骨折情况,且采用短柄假体固定,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将柄加长,有助于假体稳性的提升,使假体与股骨近端正常生理特征相符,不仅能增加髓腔接触面积,而且还能增加界面长度,为大、小粗隆的有效固定,提供保障。另外,股骨近端粗隆下微孔涂层能使股骨界面骨长入,对术后生物力学结构有改善作用,因而可提升其力学强度,强化置换关节的稳定性,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有报道[6]指出,髋关节有着比较广的活动范围,而且负重大,如果术后患肢过晚锻炼,容易引起髋屈伸肌力出现减退、萎缩情况,因而对其预后不利。而通过开展早期康复锻炼,可以缓解患者肿胀,加速患肢静脉回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从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方案,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