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倡议时代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研究
2020-01-11李国瑛
李国瑛
摘要:我国倡导创建文明城市的推展,主要以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旨,针对整治市容、强化交通秩序、无障碍设施建设管护、环境卫生治理、国民礼仪素质教育等相关工作和活动增进人民参与的意愿和行动。现有的研究显示,创建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及挑战,必须藉由提出长效机制的策略来解决。本文将以音乐教育结合国家核心政策的视野,论述音乐教育对于倡树文、明新风的影响性及应用前瞻性。本研究的结构共含四个章节,第一章陈述我国音乐教育与文明倡议相关性;第二章从传播倡导、心理卫生、美学思想等三个层面,探讨音乐教育于创树新风之相关应用;第三章阐述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策略;第四章总结论文,期待未来能增强艺术教育相关的产业,用以辅助国家政策发展架构,积极培育耳濡目染的创文环境,厚实文化底蕴与推广政策,提升国民素质与文明习惯。
关键词:音乐教育 创建文明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107-03
自古以来,音乐教育被中西方史学家认为是文明思想的泉源。《史记·乐书》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显示出音乐是追求道德文明衍生出的体裁,中国又有金石之声及周公制礼作乐等古文明史料,可从钟、磬等代表性乐器,察觉出精准的音律计算,已运用先进的科学度量衡法则与精巧的制作工艺技术。另外,中国音乐文化中,宫廷礼制和社会礼法的象征意义,呈现出儒家雅乐以“仁、义、礼、智”和道德自觉做为音乐的核心思想。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等人提出的西方思想体系理论认为,音乐是宇宙天体运行规律下衍生出的系统化频率,蕴藏数学和天文学的根本奥秘。综观中西方的学术论著可见,音乐是文明的先声,是音乐文化的呈现,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文明整体综合水平上的发展潜质。目前,国内在建立城市发展时,已制定许多奖惩规范与评鉴制度,但是每个新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历经各种优化改革,管理制度有限,短期内施政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繁琐的改革程序使国民投入创文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为达到长期落实创造文明进步的效果,更需要建立能够对国民素质造成潜移默化功能的教育体系,而音乐教育体系在人格教育当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我国的音乐教育重视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近年来在国际乐坛上孕育出许多表演型及研究型专业人才,相比之下,音乐教育对国民普罗大众的教化性和影响性易受忽视,值得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理想。从中国哲学及历史宏观的格局来看,音乐不论在孔子儒家、荀子法家的理念主张中,皆有不可或缺的教化意义。中国古代有虞舜太平和谐的韶乐,倡导安泰祥和的礼仪风尚, 也有武王伐纣述功正名的武乐,用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对于人民的教化及疏导必须自然而然地融合法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作功能,能够辅助应用于推广实践文化发展,使艺术生活与文明精神相辅相成。
观察我国现如今的音乐活动,已有许多将歌曲创作、音乐展演内容配合国家政策倡导的实例,例如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卫教歌曲《洗手歌》、防疫励志歌曲《你有多美》等, 其中的歌词陈列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应对举措及民生改善议题。除此之外,另有军歌比赛、奥运及市运庆祝演出、文旅宣传纪念音乐会、城市主题歌曲征集等活动,将音乐与城市文明形象以及锻练身体心智的精神融合, 丰富了音乐演出的形制和特色。从这些实例当中,可以了解音乐产生的过程,除了社会功能,也兼具审美需求,不同情境的歌词内容运用的音乐素材和韵律节奏也有所差异,结合多元音乐并将其实践于文化推展,使音乐活动和创文精神相得益彰,是音乐教育长效的实践目标与理想。
一、音乐教育于创树新风之相关应用
音乐教育与城市发展有什么相通之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除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外,音乐节和大师班开始盛行,这种学习与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为音乐文化的传承滋养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带动了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这种教育与文化产业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将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就音乐教育对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推动力,分别在下述几项层面中发挥作用:
(一)音乐传播倡导
音乐结合政策标语口号,不仅能将制式化的文字叙述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给群众,也由于音乐的表现及风格更贴近生活,结合大众网络平台宣传优势后,能够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传播载体,更容易朗朗上口。将音乐辅佐搭配口号宣传,优化教条式的文宣系统,有助于建立创文环境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和管理。
(二)心理卫生辅导
中国古籍纪载,五声调式“宫、商、角、征、羽”的音律特性可与五行五脏相对应,具有“五音疗疾的概念”,将音乐与人之间的密切性叙述至相当深厚的程度。音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抒发情感、抚慰心灵,同时提供给人们一种健康的管道宣泄情绪。现有的研究显示,音乐及艺术治疗已在临床实验中证明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效应与作用,而具有娱乐性的音乐种类也有助于放松并减轻生活压力,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音乐能够激发大脑想象力,活化思维,让精神生活更充实美好。学习乐器的过程也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模式和纪律训练,因此,将音乐教育引进创建文明的实践方式中,更能够培养国民内省自律的好习惯。
(三) 审美观念建立
举办音乐活动必须学习许多文明时尚礼仪,音乐会表演者的演出穿着必须合乎时宜,聆听者的言行举止也需要经过教育指导。整体而言,举凡邀请宾客、迎宾入座、表演进退场、观赏鼓掌、谢幕送客等音乐会的各种环节,皆突显出每位参与活动成员的文明素质,不同类别的音乐演出性质也会有差异性的观赏文化,音乐审美的观念和观赏行为,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完整体现。美学的概念是建立在文明思想过程中的密切一环,良好的审美观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标除了端正人民视听,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观念,也必须辅导学生培养一技之长,增进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音乐课程的受众者应从学校体制里的学生延伸至全体国民,藉由推广音乐活动建立良好家庭和社会风气,在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前提下,针对提高教育功效提出策略如下:
(一)增进课程创新性
我国创文活动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逐渐在公共政策执行之下日益发挥功效,音乐教育除了教导弃恶扬善、道德伦理和净化心灵等概念之外,音乐教育体制下的音乐实践行为模式应与时俱进,帮助振兴地方文化及经济发展。依据我国现有以大型音乐活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统计,音乐活动从策划、包装、宣传至演出,涵盖许多市场运行模式和艺术营销策略,进而造成广泛的经济影响。善用地方民俗音乐环境资源,能提升民众旅游观光的兴致和意愿,连带促进了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且藉由音乐融合文旅发展的基础建设,强化周边市场运作,塑造品牌项目及盈利模式。基于国家經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除了以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出实践课程培育专业音乐表演人才之外,也需要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管理课程,结合主体设计、营销创意、统筹规划以及延伸产业链,增进音乐文化的观赏价值与商业价值。不仅如此,在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讯信息科技、大数据及云端技术蓬勃发展的潮流之下,表演艺术的型态也需要顺应国家现代发展的时势需求,重塑音乐教育模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有益提升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和趣味性,通讯信息技术建立艺文工作者与同好之间的合作式艺文网络,大数据及云端技术则可以统计数字汇流发展趋势,观察并解读国民生活文化中的消费倾向和兴趣侧重点,帮助文化产业的销售和研发能力。另外,将多媒体及智能科技设备应用在音乐教育模式中,增进教学的多元性,也拓展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二)强化音乐公益活动组织
音乐及表演艺术的其中一项训练目标是追求表现,然而,除了自我表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追求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共同利益,音乐教育除了训练表演人才,也应该与实践社会公益、创建善良风俗的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相结合。艺术文明与公益慈善相互结合,可促进音乐活动宣传的普及性,优化活动的宗旨和意义,让民众在观赏艺文活动培养气质时,同时增进对社会弱势族群的关怀和同理心,发挥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或是契机,如,元旦节、建党、建军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以音乐活动为载体,稳步推进一系列的“音乐加计划”音乐公益活动,用音乐滋养流动人群、社区老人、学生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其他媒体人、公益人关注到“音乐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多元化渠道,联合社会各个部门,发起“音乐公益”活动项目,号召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为社会弱势族群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服务,用歌声表达他们的心声,抒发其情感。
(三)改善偏乡音乐环境资源
音乐人才的培育过程,需要投入极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教育课程的师资和设备质量要求也很高。目前农村学校的音乐授课形式,在城乡发展的差距上资源分配尚未均衡,农村人口外流及经济发展较迟缓等因素,使多所学校乐器和多媒体设备普遍不足,导致学生对许多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不够,音乐课程难以发挥实践基本文明素养的功效。因此,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强化农村音乐课程的资源及设备,积极培养支教人才,鼓励农村学子挖掘当地传统的音乐文化特色,增加城乡居民间的文化交流,并将这些重要的议题融入创文精神中。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除了形式上的文明表现作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国民体察在不文明行为和风气背后真正导致社会问题的原因和需要帮助的弱势族群。笔者认为,正确的音乐教育对人类行为和品行的影响,在导正陋习恶俗的实践上,比起法规更能推动长期文明建设。
三、结语
透过上述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实践价值,可以发现音乐教育有助于调节国民身心健康,建立正面的人生价值观。本研究基于文明倡议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目的和意义,提升人类的精神生活,让人民除了了解生理需求外,也能体会到修身养性、与万物自然共生的重要性。音乐的基础环境建设与应用实务,不仅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传播媒介,也是融合传统美德与创新生活方式的文化裁体,加入物联网与现代科技的音乐产业,对国民经济效益影响甚大。音乐教育除了培养菁英和专业表演人才,更应该改善并整合环境资源,强化普及式教育并增进国民音乐文化审美观,创造有利于社会公益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长期提升大众生活质量与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念祖,王洪见.论乐律与历法、度量衡相和合的古代观念[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32).
[2]王小红,李婷婷.推进黄骅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思考与实践[M].国际供天,2019(06).
[3]尹德辉.艺术哲学视野下的古希腊“技艺”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年.
[4]郝晋.先秦儒家乐教评注[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5]黄秋尘.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的传播问题与策略[J].探索与争鸣,2018(12).
[6]赵璐.择时耳穴贴压联合五行音乐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观察[D].晋中: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
[7]白玉潔.音乐心理效应:增进积极品质与舒缓消极情绪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13年.
[8]杨思杭.江西户外音乐节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构建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
[9]李玉坤.江西万安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
[10]褚福锋.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研究——以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为例[M].艺术品鉴,2017(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