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语感层次调查分析
2020-01-11李华平
李华平
摘 要:从语法、语义、形式、气韵等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感层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汉语语法感相对较好,但语义过渡衔接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形式的和谐感存在较大问题,语言节律感问题尤其突出。对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语感的训练,更应该重视语篇层面的语言和谐感、节律感等高层级的语感内容。
关键词:语感;语感层次;语法感;语义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以中国语言文学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语言方面,需要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1](P86)。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语言表达(口头与书面)、语言研究、跨文化交际三种能力。而要达成这三种能力,语感是基石。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感能力究竟如何呢?本文拟结合对学生语感的调查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一、语感调查的内容与层次
(一)语感的内容
吕叔湘曾说:“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个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2](P181)这说明语感主要包括语义、语法和语音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语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特殊、相异的敏感。朱德熙认为,这种敏感还能使人指出言语中哪一部分有問题[3](P178)。王培光指出,语感能判断哪些句子合适而没有偏差,哪些句子不合适而有了偏差,判断偏差是语感的第一种能力,指出偏差是语感的第二种能力,改正偏差是语感的第三种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可以条列如下:
1.语感可以是知道言语的恰当不恰当,判别言语是不是合适的能力;
2.语感可以是指出不恰当的言语中哪一部分有问题,指出言语不当之处的能力;
3.语感可以是修订不恰当的言语,订正言语的能力。[4](P4-16)
(二)语感调查的内容和层次
综合上述各家观点,我们确定了本次语感调查的内容和层次。语感调查的内容涉及语法规范、形式和谐、语义明确、节律顺畅四个方面。语法规范是指语法层面的用词和句法符合汉语规则,讲究的是“正确”的问题;形式和谐是指相近的句法结构及其内部成分(自然也涉及音节音步)整齐匀称,配合适宜,讲究的是“协调”的问题;语义明确是指语义层面的表意集中与连贯,讲究的是“清楚”的问题;节律顺畅是指语流过程中由句子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而体现出的节奏合理,语势自然,声情并茂,讲究的是“流利”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包含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和语言形式的协调感、节律的顺畅感,对它们的调查结果能反映语言的敏感度,以及语言水平的层级:语法规范和语义明确是基本的语言能力,形式和谐与节律顺畅则是高一级的语言能力。
对语感层次调查的第一种形式是将调查方式分为判断和指正两级:判断是指要求学生通过直觉判断所给语料是否顺口,此项为必做;指正是指要求学生根据直觉指出语料中不顺口之所在,此项为选做,学生如果不能完成则可以留白。判断的指标能体现语言的敏感度,指正则是高一层次的语感能力,指正准确率越高,语感层次越高;而王培光所说的“改正偏差”这一层次可能更多地需要理性分析参与,我们不纳入语感层次的调查范围。按照我们确定的调查内容,这一形式的测试再细分为8项子内容:用词、句法,音节、结构,集中、条理,节奏、语势。其中,“集中”和“条理”各设测试语段1例,其余6项各设测试句子2例,共14例。
第二种形式是在衔接完句题型中,我们用A/B两级来表明语感层次的高低。这一题型虽然是考察学生“写”的能力,但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凭个人语感来完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其语感能力。其中,写得较好的A级体现较高的语感层次,写得一般的B级体现较低的语感层次。此外,由于调查的四项内容同样具有层次性,我们还可以通过统计受调查者对四项内容判断和指正的正确率高低,判断其所处的语言能力层次,分析其语言问题所在。这一形式的测试分为支撑句、过渡句、小结句三项考察内容,每项内容分别设测试语段2例,共有6例。
本次调查问卷的题型有语句评判、衔接完句两种。我们共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314名,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共回收测试句子、语段6280例(含未答)。语料均来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书面语料库。下面,就按照不同题型来分析调查结果。
二、语句评判调查分析
语句评判既包括句子评判,又包括语段评判。调查结果按指正/判断和正确/错误两组参数考察,共有指正正确率、判断正确率、指正错误率、判断错误率四项指标,它们所代表的语感层级依次降低。未答者按判断错误计算。指正数据不重复计入判断数据中,即如果学生指正正确或错误,则只计入指正正确率或错误率而不重复计入判断正误率。但实际上,判断正确和指正错误之间往往会有交叉:即单一判断正确的受试者还不具备指正能力,很可能会指正错误(或者他们没有进一步指正);指正错误其实是在判断正确的前提下所做的后续操作(无论他们的判断理由是否正确)。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如果前面指正正确率、判断正确率两项指标均相当,就可参考指正错误率,指正错误率高,说明判断正确率高,则该项内容的语感能力相对较高。
这样,我们以判断正确率和指正准确率之和(分别代表语感第一能力和第二能力)为分析基数,会出现以下几种由高到低的语感情况:1.正确率之和高,且指正正确率也高;2.正确率之和高,判断正确率高;3.正确率之和相当,指正正确率高;4.正确率之和相当,判断正确率高;正确率之和、指正正确率、判断正确率均相当,指正错误率高。具体如表1所示:
实际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各项内容的指标数差距并不会微小到难以区分,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根据数据作定性分析。正确率量度及评价标准如下:90%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较好,60%-69%为一般,50%-59%为较差,40%-49%为差,40%以下为很差。可供分析的句子共有4396句(314人×14例),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在句子规范方面,学生语感情况为较好。其中,对用词的判断正确率为46.5%(292例),指正正确率为33.92%(213例),正确率合计80.42%(505例);对句法判断的正确率为44.75%(281例),指正正确率为27.39%(172例),正确率合计72.14%(453例)。该项的平均正确率为76.28%,在四项中为最高。由此可见,学生在语言的基本规范上相对较好,敏感度和语感层次也较强,尤其是用词一项表现最为突出。
2.在形式和谐方面,学生语感情况为差。形式和谐包括结构和音节两组(从广义上说,句子的节奏、语势也是和谐的指标之一,本文对它们单独分析)。其中,学生对结构和谐的判断正确率为40.92%(257例),指正正确率为8.92%(56例),正确率合计49.84%(313例),说明有一半的学生对结构匀称的敏感度和敏感层次很低。如测试句“学生们通过朗读可以更进一步培养阅读的兴趣,对文章的内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三个并列分句的结构明显不够协调,可以将其改为:“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进一步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文章内涵,提高语文素养”,这样就好多了。但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察觉问题所在,而且还有14.33%(45例)指正错误。
在音节协调上,学生判断正确率为36.78%(231例),指正正确率为11.31%(71例),正确率合计为48.09%(302例),与结构和谐的敏感度大致相当,属于较差的水平。如测试句“请勿坐或搁放重物在桌上”,是列车座椅上的一条公益提示语,该句谓语中心词部分是一个并列短语(“坐或搁放重物”),但并列的两个部分字率不一,单音节动词对双音节动词,单一动词对动词短语,读起来觉得音节不谐,轻重失衡,同时,“搁放重物在桌上”也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如果改成“请勿搁放重物或坐在桌上”,虽然结构不完全对称,但至少是音节平衡了。该句测试结果,判断正确率为38.54%(121例),指正正确率为11.78%(37例),正确率合计为50.32%。又如测试句“陈述句后面还可以通过接疑问语气词表达疑问语气”,介词“通过”后面的宾语中心词应该为双音节词语,改为“通过接续”或“通过后接”即可。该句判断正确率为35.03%(110例),指正正确率为10.83%(34例),正确率合计为45.86%。
3.在语义明确方面,学生语感能力一般。我们共提供了两组语段,其中,一段语义不集中,另一段则逻辑不畅。我们要求学生对语段的整体表达进行评判,调查结果表明:对语义不集中的判断正确率为40.45%(127例),指正正确率为32.17%(101例),正确率合计72.62%;对条理不顺的判断准确率为37.26%(117例),指正正确率为21.34%(67例),正确率合计58.60%。在测试语段中,语义不集中表现为支撑句没有扣住中心句,结论不是中心句的延伸;条理不顺表现在句序逻辑不对,或者转换太突兀,缺乏衔接语。学生只要正确指出其中一个问题,我们都视为指正正确;如果只指出该段用词、语法等其他问题的则视为指正错误。这两项(集中、条理)数据说明,学生对语义集中的敏感度高于语义有条理的敏感度,且高出一个层次。两项的平均正确率为65.61%,仅次于语法规范方面,而高于形式和谐和气韵流畅两个方面。
4.在节律顺畅方面,学生语感情况很差。我们设置了两个测试内容:节奏和语势。其中,受试者对句子语势的判断正确率仅为23.41%(147例),指正正确率为0,均为最低,这说明超过3/4的受试者对句子的语势完全缺乏敏感。我们给出的句子是:“如今,全院教职员工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立足新起点,迎接新挑战,为社会培育更多人才。”这是一个结尾句,按照文意和语流发展的态势,最后一个分句“为社会培育更多人才”应该是语势最重之处,才利于收束全文。而该分句只是一个简单的状动结构,不足以承载较重的语势,语感强的人会觉得此句力度不够,收束无力。排除朗读重音等因素,在书面上修改该句的方法是:或者是与前面分句构成一组整句以加强气势,如换成“力争再谱新乐章”;或者是将该句叠加若干词句以加重气势,如改成“力争为社会培育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
在节奏方面,受试者的判断正确率为40.29%(253例),指正正确率为0,说明学生对句子长短、整散而形成的语言节奏同样缺乏敏感。如测试句之一是:“众多的底层人物充当着社会的基数,他们的话语作为多数民众的诉求理应得到重视。”该句式明显受到西化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后一分句,限定语糅合中心词构成长句,使全句节奏急促,读起来十分拗口。在调查时,有43.31%(136例)的受试者感觉该句有问题,但说不出问题所在,不能指正;另有8.28%(26例)的同学虽然感觉句子不顺,但是指正原因错误。从语句节奏的角度看,最好将后一分句的限定语单独分出,改为:“作为多数民众的诉求,他们的话语理应得到重视。”将句子变为短句,使全句长短配合,节奏舒缓。另有一个测试句:“这首童谣所运用到的诸如‘地塘等词汇就是广东话中经常使用到的早期社会生活用语。”受试对该句的判斷正确率为37.26%(117例),指正正确率也为0。节奏判断的正确率仅高于语势这一项,总体情况属于差。
总体来看,以上4个方面8个小项内容总的正确率为55.68%,说明学生总体语感情况较差。各项平均正确率由高到低排序为:语法规范76.28%(用词>句法)>语义明确65.61%(集中>条理)>形式和谐48.97%(结构>音节)>节律顺畅31.85%(节奏>语势)。这说明,学生的语感能力只限于语法规范和语义明确两方面,并且只在较好和一般区间;学生在语言形式和语言节律两方面的语感仍亟待加强。
三、衔接完句调查分析
衔接完句主要包括支撑完句、过渡完句和小结完句三项内容,每项内容测试句2句,要求学生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句子,这是对语义明确的进一步调查。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空白三组参量考察。其中,合格又分为A、B两档,A档是所填句子语义适合且表达周全(指前文所说的语法规范、形式和谐、节律顺畅等),代表较高的语感层次;B档是所填句子语义适合但表达不够周全,表示有一定的语感但层次不够高。不合格是指所填句子不符合语义要求。空白是指未填写。可供分析的句子共有1884句(314人×6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学生对支撑句和小结句的语感能力较好。支撑句和小结句的合格率基本相当,分别为76.76%和75.16%,说明均有3/4左右的受试者具备一定的支撑句和小结句的语感能力。但语感层次较高的均不到1/3,支撑句为30.1%(189例)、小结句为26.91%(169例);支撑句B档为46.66%(293例)、小结句B档为48.25%(303例)。以支撑句测试题为例,测试句之一是:“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俗。”此题要求学生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句子。有些学生的答案是“这里土地平旷,湖泊密布”,这既扣住了前句的“江汉平原”和后句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支撑,又句式整齐,与前后句形成整散交错的节奏,这一类属于A档,占受试学生的31.18%(98例)。有些学生能扣住上下文,如“土地肥沃,河流交错,是古云梦大泽所在之地,著名的鱼米之乡”,但表达不够通畅,句间条理也不够清楚,这一类属于B档,占调查对象的48.73%(153例)。不合格的答案大多是围绕“鱼米之乡”“湖北钢腰”“三国文化”等内容展开,且衔接不畅,有的甚至只填入不成句的词或短语,完句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情况占20.06%(63例)。
2.学生对过渡句的语感能力较差。该项合格率分别为A档19.11%(120例),B档37.42%(235例),总合格率56.53%,敏感度和语感层次都相当低。如测试句之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俗,( ),因而荆州方言也具有独特性。”此题要求学生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句子。有些学生的答案是“这些生活习俗都不可避免地在方言俗语中得到记录和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荆州地区独特的生活习俗会反映在荆州方言中”等,这些句子串起习俗和方言两个方面,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列入A档,但这类情况不到测试总人数的1/5。有的只扣住一方面,或者虽扣住两方面但表达不够通畅,如“荆州方言描写了很多生活习俗”“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方言是生活的一部分”之类,属于B档,占调查对象的1/3多一点。同时,仍有41.24%的受试对象写不好过渡句,如所填句子“这里有独特的节日习惯和戏曲民歌”“荆州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等,均不具备过渡作用。此外,还有2.23%(14例)的受试者没有答题。
总体来看,以上三类过渡句总的合格率为69.48%,与表2“语义明确”的平均正确率65.61%基本在同一水平度,均说明学生的语义感一般。三类合格率由高到低排序为:支撑句76.76%(A[30.10%]小結句75.16%(A[26.91%]过渡句56.53%(空白[2.23%]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语感能力在总体上是存在较大问题的:语法感能力相对较好;语义感能力一般,其中语义过渡衔接能力较差;语言形式的和谐感和语言节律感问题尤为突出。这就提示我们,对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语感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语法感和语义感等内容的训练上,更应该重视对语篇层面的语言和谐感、节律感等高层次语感内容的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吕叔湘.语文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朱德熙.从作文和说话的关系谈到学习语法[A].中华函授学校编.语文学习的基础[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