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路径思考
2020-01-11孙雪
孙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文化强国的涵义
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从文化强国的涵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强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以及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而我们国家现在只能称之为文化大国,并不能称之为文化强国。
依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中,中国及其它亚太国家仅占4%,澳大利亚占5%,日本占10%,欧盟占35%,美国占46%。与此同时,关于中美两国文化发展主要数据比较来看,美国人口比中国人口少10亿人左右,然而在博物馆、图书馆等方面,美国拥有的数量却超越中国,可想而知,如果涉及到人均占有量的话,美国是领先于中国的。
虽然如此,中华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弘扬和传播,经历了许多的朝代与时期,孕育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中华文化具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强大的力量,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砥砺前行,从远古时期的夸父逐梦精神到后来的革
革命精神、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国精神等等,都在证明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渊源流长,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个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了。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历史责任和使命,是党和国家对未来的政治宣言,这也要求中国要从一个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首先必须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人们在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现实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其次不断加强理论武装,用八个明确清晰阐释、十四个坚持作为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引着想要透过中国找寻未来方向的世界目光。与此同时,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而推进中国新型智库建设。
再次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各种手段,宣讲好、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维护好、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确保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品质、中国风采、中国味道。
最后加强对网络新闻信息、网络视频的管理,增强对主流新闻媒体的建设,加大对错误言论和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软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等。在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今天,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形于中”而“发于外”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
首先努力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时代的考验与实践的检验,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如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如青花瓷器,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明清时期则是青花瓷器达到的一个鼎盛时期,直到现在,青花瓷器也受人们喜欢和研究。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音乐、医学等诸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去发扬、去传承、去创新,进而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孔子学院是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所设立的机构,给全世界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教材及学习渠道。目前,在162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教学平台。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结合了十九大精神,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在大银幕上呈现祖国的发展和成就,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是一部非常有新意的充满正能量的纪录电影,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遵循了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同时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变文化交流“逆差”为“顺差”,提高了国际话语权。
最后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具体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对建设精神文明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具有引领作用,能够扩大交流平台和载体,帮助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国际,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要继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事物发展,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仅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按照公益性、基础性、便利性等要求,不断完善平台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人民对文化的基本需求,进而帮助人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发展文化产业,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基础之上,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满足不同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促进其科学发展并提供重要的支持。如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人民群众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全国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近4.9亿人次,带动就业人数近92万人,综合收入近4000万元,红色文化红遍中國,可见红色文化产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大。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机制。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厘清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个轮子”。
文化生产力是促进文化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作为新时代的一份子,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希望大家都能够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同时都能够担起一份责任,拥有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的政治情怀。
(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