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否定结构词汇化及问题的研究计划

2020-01-11严筱雯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

严筱雯

摘   要: 否定结构词汇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种手段。前人多立足于对某一否定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尚无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否定结构演变而成的这类双音节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期望通过探讨汉语否定结构“不X、非X和无X”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探索否定结构经历词汇化过程的动因和机制,并进一步丰富汉语词汇经历词汇化的例证。

关键词: 否定结构   词汇化   语法化

1.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1.1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词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含有否定成分的一类词,即由“不、非、无、否”等否定词与谓词性成分组成的否定结构发生粘合,演变成的双音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鉴于“否X”式双音词数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不作讨论。

1.2研究问题及意义

本研究问题为:第一,如何判断否定结构词汇化?否定结构演变成词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不X、非X和无X”为何经历演变之后,词性走向存在差异?第二,从句法成分演变成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的双音节词,“不X、非X和无X”有着怎样的语法分布?动因和机制是什么?未来的走向如何?第三,“不X、非X和无X”演变成副词性和连词性词类的特点、动因和机制又是什么?之后有没有可能继续虚化?第四,否定结构词汇化是不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演变机制和特征如何?

词汇化是汉语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Jerome L. Packard(2000)认为词汇化是汉语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不仅是汉语构造新词的一个特别来源,而且可以解释词语成分之间关系的变化本质和词的内部信息在总体上对于语法的可用性。通过了解双音节词的词汇化过程,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词汇的历史来源,解释词语中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地位、关系,而且可以预测到今日某些结构有可能会成为将来的词汇。虽然已有学者对某个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现象有过论述,但是并未有文献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否定结构演变而成的这类双音节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系统地对一个群体的研究可以比较该群体中不同个体的特征,归纳出这一群体的特点。

2.文献回顾及其相关综述

2.1词汇化的定义

索绪尔(1983)指出的一种“粘合”现象称得上是词汇化的雏形。虽然国内外学者都认同词汇化在语言演变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对在其中的地位如何,观点有何差异等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词汇化是从非词形式演变而来的(来源);语言演变动态过程说,语言演变结果说(发展)及动态、过程互为结果说(历时、共时互相作用)三种看法。我们认为词汇化的本质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從历时角度看,短语、句法成分或跨层结构等句法单位由于长期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凝固成一个词,这些因素既包括语言内部的竞争,又包括外来因素的作用。从共时角度看,词汇化的结果在共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词这一语言形式,但不排斥惯用语、成语等其他词汇化语言单位。因此,我们认为词汇化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应该互相借鉴、互为补充。

2.2汉语词汇化研究进程

2.2.1历时研究

汉语词汇的历时研究为词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1958)中,首次初步地勾勒出汉语词汇发展历程,为词汇化现象的探讨提供了最初的思路。但早期普遍使用训诂学的思路探讨词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后,赵克勤(1987)、蒋绍愚(1989)、汪维辉、方一新等学者,或着眼于对汉语词汇进行了词义系统演变、词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不同历史阶段义位有无情况、常用词演变情况等方面的探究,或依托上古或者中古的原始语料,对一些古代著作中的词语进行考证,还原其本来面貌。这对我们了解某个词语甚至某一类词语的“前世今生”大有裨益,可引导后辈用更广阔的视野讨论历时的汉语词汇演变。

2.2.2理论基础

词汇化理论和当代语言学理论是密切相关的。Briton和E. Traugott在合著的《词汇化和语言演变》(2005)一书中指出,当前词汇化研究主要是基于生成语法和功能—类型的理论框架的词汇化理论。前者更多关注词汇的共时研究,该理论认为词汇和语法系统处于不同的层级,两个系统互相影响的概率较小,因此词汇的变化只涉及词汇内部成分的竞争,并不涉及语用、语体色彩、文化等因素。后者着重关注词汇的历时研究,但并不排斥共时研究,将词汇化和语法化纳入一个更宏观的语言演变框架进行讨论,同时兼顾语言的内部竞争和外在因素。本研究倾向于采用后一种理论探讨问题,原因在于语言演变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从历时角度看,语言的演变具有渐变性,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2.3研究现状

当前词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词汇化与语法化关系探究、个案研究及某类词的词汇化研究。词汇化是伴随着语法化现象而产生的,语法化理论的研究不免把视角投放到词汇化的领域中研究两者关系。许多学者从历时角度出发,或是探讨个别词语的词汇化或是比较两个词语的词汇化过程。这些研究对一个或者几个具有相似结构的词语进行了历时描写,概括了词语词汇化的成因,讨论了词语涉及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关系。个案研究为我们认识汉语词汇起源、发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某类词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这类研究对象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学者们一般通过详细描写某种形式中的几个词语,归纳某一类词的特点,并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及认知的角度出发概括该形式词汇化的原因。

2.4词汇化和语法化

词汇化与语言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伴随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产生而来的,但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当代语言学界有以下两种倾向:词汇化、语法化完全对立和词汇化、语法化互为补充。Jakobson认为词汇化是非强制性的,语法化是强制性的。这成为此后众多词汇化与语法化关系问题探讨的开端。尉万传转述了Ramat(1992)的观点,他认为词汇化伴有非形态化的解构语法化。因此,词汇化和语法化是对立的。Hopper(1998)认为,语法化和词汇化都是有效的演变途径,均具有渐变性和单向性,语法化和词汇化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两者是互补关系。本研究赞成词汇化和语法化互为补充的观点,因为两者都是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受语言演变的规律制约,两者的关系具有双向性:语法化的过程包含词汇化,词汇化的过程也包含语法化。

2.5否定結构的词汇化研究

董秀芳(2002)第一次提出了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概念,即否定结构是句法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句法结构研究的分支,已有的研究首先主要集中在从否定结构的宏观角度出发对该结构涉及的词汇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分析,董秀芳(2002)关于词汇化现象的论著,区分了否定结构和否定性质的偏正短语。但就否定结构而言,她只在注释中提到“不”不是普通的副词,它代表了重要的语法范畴,是句法上的一种功能性投射(functional maximal projection),具有否定运算元的功能。可以推断,作为语法成分否定中心词。“非、无”也具有否定算子的功能,因此本研究讨论的否定结构都应该被视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而不是偏正短语的词汇化。其次,以某一类否定结构或者某一个否定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许多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否定结构的某一个附属成员,如对程度副词“非常”进行了历时的描写。我们认为,否定结构“不X、非X与无X”互相有着密切关系,必须系统地进行研究。

3.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内容计划分六章进行。第一章绪论,从宏观的角度概述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第二章讨论否定结构成词的前提条件,包括“不、非、无”的语法化与其成词的关系、语义条件、成词前后语法特点和词类举例。第三章将对由否定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探讨,包括界定词性,概括其特点,以及词汇化的机制和成因,讨论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第四、五章主要对否定结构词汇化形成的两类虚词展开具体论述。第六章在前面章节分析各类成词个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否定结构词汇化的成词机制和演变特征。

4.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本研究从宏观视角出发,坚持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原则,严格遵循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式,对否定结构所涉及的语言材料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同时在分析、解释否定结构词汇化过程中,以语法化相关理论为主,如重新分析、介词并入等对这个结构进行分析,辅以新兴的韵律构词学说和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力求对其进行详尽、充分的说明以保证文章的信度和效度。语料来源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新闻媒体的报道为基础,并进行定量统计。

5.结语

汉语词汇演变、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词汇化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本研究期望通过探讨汉语否定结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了解其经历词汇化过程的动因和机制,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人类语言发展普遍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1998(05).

[4]尉万传.词汇化和语言演变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75.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7]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8]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9]Blank A. Pathways of Lexicalization[M]. Berlin and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1596-1608.

[10]Briton L. From Matrix Clause to Pragmatic Marker.The History of Look-Form[J]. 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 2001(2):177-99.

[11]Ramat P & P Hopper. The Limits of Grammaticalization[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ms, 1998.

[12]Packard J L .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16.

[13]L Brinton & E Traugott.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猜你喜欢

词汇化语法化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