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之我见
2020-01-11刘炼
刘炼
摘要:本文“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育德。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实际,结合学生思想和知识能力的现状,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利用各种形式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挖掘教材;实践应用能力;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165-02
“育人先育德”,这是教育界很早就提出的教育宗旨,德育教育不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而是全方位、多学科的。数学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思维规律性很强的科学,有的人认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很难进行思想教育,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德育修养相比,道德修养更为重要,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德育的首要作用落到实处。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一点粗浅的认识。
1.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育人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教材,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中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一年级的教材中“上学了”的图片就是对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图中有的学生进校门在给老师行礼问好,有的学生为校园的花浇水,有的在踢球……学生看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团结互助,尊敬老师,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低年级“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中有客车中乘客半途上、下车的问题。如“公交车上原有乘客82人,到半途中有13人下车,又有16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针对此类题教学时,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渗透在乘车时应先下车再上车这种行为习惯。还可让学生说到要尊敬老人乘车有座位要先让老人,教育学生要遵守公共秩序,这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在二年级教学“乘法口诀”时,让学生了解乘法口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已有很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教“时、分、秒”时对学生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二年级下册里介绍了“聪明的高斯”,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图书查询、访问等形式去搜寻我国的数学家及其成就,让学生在这些搜寻访问中能够获得很多知识,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利用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例如,“光明小学四、五年级同学植树,四年级植48棵,五年级植的树比四年级的2倍少18棵,五年级植了多少棵?”我除了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解答方法外,同时还让学生了解植树造林的好处,教育学生多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绿化我们的家园。在教学“节约一粒米”时,对学生进行珍惜农民伯伯的汗水,爱惜粮食的教育。再如,抗震救灾活动中学生捐款捐物,我以此为例让学生编题解决,进行祖国是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教育。同学们在做这些题的过程中,既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环境保护和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学生的道德、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2.结合教材,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生活化,培養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以及课的特点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看一看、查一查、议一议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把身边的事情数学化,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概念及其规律,切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例如,在教学“带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装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1瓶矿泉水的五分之三和同样大小的另1瓶矿泉水的五分之三合在一起,一瓶就不能装完,就出现了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这时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带分数。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小学阶段中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真正起到培养应用意识的作用。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课前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在家时间的多少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小组交流自己用水的情况,评出了小组内节约用水的家庭,并且交流了节约用水的经验,每位同学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这样把“身边的数学”予以充分的发掘和融合,有机地把学习与生活结合了起来,从而在“数据整理”活动中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这样的教学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使学生理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从而产生研究的兴趣,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又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再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实验,发现就不是倒三次装满水。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其它几何知识教学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大家经过反复实践多次争议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其他能力得到锻炼和对生活的体验。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要引导学习归纳、提炼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有观察与操作、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类比、联系与转化等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中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来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养成正确探索数学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是教书育人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计算及检查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索的习惯、动手研究的习惯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具体做法:第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我在学生做一些计算题时,要求学生看清符号和数字之后,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算,而是让他们先观察是否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学生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要让学生仔细多读几遍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抓关键的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通过对学生审题方面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做题的质量与速度。第二,学会自己阅读数学课本。在数学课中,让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还让学生收集一些数学小知识,自己还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独立作业习惯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规范书写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学生容易在数字、格式的书写上马虎潦草,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书写、态度等方面的不良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对问题从正面、反面、侧面、平面、立体、多角度地观察、分析,以求得对问题看得更全面,看得更正确,更具体。当然这已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不管学生能否有能力单独解决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养成探索、研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
总之,德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真正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教学水平,才能把数学学科中德育渗透到学生思想道德中。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的实际,结合学生思想和知识能力的现状,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利用各种形式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