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旨归

2020-01-11董世华侯长林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能职业

董世华 侯长林

(铜仁学院 乡村教育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 贵州 铜仁 554300)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相继步入既互相联系又略有区别的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2016年1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报告》宣称,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技术变革即将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国家连续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技术的出现使社会正在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转型,旧领域生发出新的产业形态,多领域催生了新兴的细分行业①。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导致大量传统职业消失,职业迭代加速,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强烈冲击。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与就业市场关系最为密切。职业的危机也是职业教育的危机,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分析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变化规律,重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围绕现代职业人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对于未来改善职业教育境遇意义重大。

一、岗位极化: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形态的演进方向

所谓岗位极化,是指高技术技能与低技术技能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中技术技能劳动者数量的减少,岗位呈现中部压缩、两极增长的哑铃型分布状态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大批中技术技能需求的重体力甚至智力耗能较高的职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新的职业形态围绕着人的闲暇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创造与运行维护方向聚集。

1.中技术技能需求类职业正被人工智能广泛替代

纵览历史,人类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使大量传统职业消失,新型职业相继出现,职业替代效应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堪称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类生产技术之“集大成者”,其影响波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职业领域的冲击也概莫能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机械性、可重复的体力类程序性工作岗位将率先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如记账员、制造业生产线工人、银行柜台服务人员等;紧随其后的是一些程式化强、重复性高的认知类程序性工作岗位,文职人员、信息处理、会计等岗位;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结合,那些容易被计算机化、代码化、程序化的岗位或环节,也将陆续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这些被替代岗位的技术技能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化训练形成,可以称之为中技术技能需求岗位。可以说,人工智能对中技术技能需求职业影响的广度、深度及短周期性更是史无前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云计算、移动讯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构成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逐步形成,一个“无处不联网、无物不联网、无物不智能”的世界初见端倪。BCG阿里研究院曾发表过一组数据,未来5年之内因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将有71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702种职业和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③一项基于OECD国家教育报告的数据分析表明,2016年至2030年,商业、行政专业、法律专业等职业的增长率将超过20%,处于中间技能水平的职业如文职人员和制造业手工相关工作失业率最高④。

一般来说,中技术技能需求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制造行业。在制造业领域,传统企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采用流水线生产,熟练工人就是效率的保障。自从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以来,大批拥有可重复性技能的工人被人工智能排挤。据美国行业组织协会先进自动化协会(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Automation,A3)报告:2018年全美公司采购的机器人数量达到35880台,同比增长了7%。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智能机器人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改往日集中于汽车行业的现状,有16702个机器人直接流向了非汽车公司。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美约有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未来较有可能被自动化技术取代⑤。麦肯锡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提供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多达3.75亿的劳动者,或相当于14%左右的全球劳动力需要更换职业类型,而中国就有近1亿⑥。德国工业4.0开启了智能制造时代,围绕着人工智能,机器人被广泛研究并投入应用,在工厂车间、电力勘察、餐厅、军事上都能够见到机器人的影子,这些领域的人力劳动已经在最大程度地减少⑦。2019年1月10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工业富联“柔性装配作业智能工厂”入选“制造业灯塔工厂”网络七名新成员,成为工业4.0未来智慧工厂的一分子。该公司生产中采用全自动化制造流程,真正成为“关灯工厂”。目前,富士康已经拥有10条完全自动化生产线,部署了逾4万台Foxbot工业机器人,用机器人去代替人,去做人们不愿意做、没有趣味的工作,或是危险的工作。以深圳“关灯工厂”为例,整个项目导入108台自动化设备,共计减少用工280人,人力节省88%,提升效益2.5倍⑧。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进而颠覆传统职业,催生新的工作岗位。

2.新职业围绕人类生活服务向低技术技能方向集聚

人工智能在颠覆传统职业的同时,围绕人类生活质量提升产生了大量新型职业。满足人类闲暇生活与精神世界服务需求,更多需要以贴心、敬业、责任等工作品质为主的低技术技能需求职业。技术进步不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回归个体生活才是本真,技能需求最终都要指向人的幸福生活。人工智能时代,所有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服务人的个性化需求的低技术技能职业将逐渐增加并长久存在。人工智能时代,以人为本的“制造业服务化”与“产品定制服务规模化”将创造巨大就业空间。制造业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从而实现向消费者提供“制造+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这种新型产业形态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又是面向服务的制造⑨。面向服务的制造并不需要更多高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贴心呵护理念最为重要,关注细节是制胜法宝。为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于购买日本生活用品,如日本汽车、电子产品、护肤品和服装,甚至是马桶盖?著名传媒人蒋丰在《日本的细节》一书中道出了原委:日本在商业领域的成就归功于对细节方面的执着。从保温杯的热销,透明胶伞的完美逆袭,到遮挡服务、无声服务,再到百年基业的传承、坚守,细节的改善只会让产品更具优势,让服务更加温暖⑩。满足人类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定制服务也能赢得无数商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渐成主流。手工时代的个性化定制的回归,表现为一种螺旋式上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由单一、重复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个性化、自动化的智能制造模式。《2018年个性化趋势报告》显示,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产品早已不能满足当下用户“一人千面”的需求,制造业亟待由“以企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制造”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转型。海尔率先开展大规模定制实践,把用户需求直接“接入”工厂,着力实现高精度下的高效率。目前,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十大互联工厂样板,产品“不入库率”达到71%,订单周期缩短一半,生产效率提升60%。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卡尔·弗雷研究发现:一种职业是否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取决于对三方面能力的要求:感知和操作能力、创造力和社交智慧。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Carl Benedikt Frey认为,就业市场中人类具备三个不可取代的优势:一是人类有复杂的社交、人际沟通能力;二是创造力;三是人能够在感觉、认知和操作之间进行协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分层递进。从整个职业领域来看,新兴职业朝着人类需求层次所对应的职业提升,人类职业最先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是与生理、安全以及社会需求有关的职业,然后才是可能影响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相关的职业。满足人类高级需求的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一般来说,自动化或计算机化难以替代低技术技能需求的工作岗位,特别是个人护理、家政保洁、餐饮服务等服务工作,以及高技术技能领域,如法律、社会和文化,特别是心理治疗和咨询等与人文相关的知识领域中主要的工作任务,“手工”任务仍需要人凭借身体灵活性或交流沟通能力来完成,职业需求最为强烈。中国人民大学赵忠团队研究发现,中国就业替代率较低的行业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3%)、卫生和社会工作(20%)、教育(8.8%),这些行业属于服务业,对知识和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英国剑桥大学一项研究也表明,演员、艺人、化妆师、写手、翻译、理发师、运动员、警察、程序员、记者、保姆、健身教练等职业被淘汰的概率均在50%以下。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企及人类无限的创意与想象,凡是与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创造力、审美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和同情心等有关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建筑师、心理医生、科学家等职业,其服务对象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必将成为未来社会长期存在的低技术技能需求的高端职业。

3.新职业循着智能机器操作与研发向高端展开

人工智能对岗位具有创造效应。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催生了大量基于人工智能的操作与研发就业岗位。发展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需要大量AI工程师,以推动人工智能的研发。同时,人工智能设备投入生产也会产生相关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领域对人工智能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这体现了人工智能就业岗位的创造效应。伴随着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推广,人机合作领域也会产生一批新的高技能就业岗位。人工智能在与制造、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的融合中,无疑需要各行业高技术人才的支持。人工智能还是一个涉及逻辑学、数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的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这就为复合型人才拓宽了未来就业渠道。未来工厂里,“人+机器人”组合将是最普遍的劳动呈现方式,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与机器人“共事”的人,即能够独立操作各种工业机器人的工人,甚至能够集成、维修机器人的高级技术人员。

2017年7月,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发布业内首份《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AI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也超过5万人,位居全球第七。中国资深AI人才数量与美国差距显著,中国资深AI人才数量约为美国的1/30。从数量上看,中国与美国及欧洲领先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质量上看,全球AI人才普遍资历深厚,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占比高达65.4%,美国的十年以上AI从业人员比例更达到全球最高的71.5%,而我国这项指标仅有38.7%。2017年深圳人才高交会上,某集团给AI硕士提供的待遇是年薪30万元,博士则高达50万元。2018年,硕士的待遇基本没怎么变,但博士的年薪提高到了80万元左右。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人工智能就业市场供需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增长近3倍,并且40%拥有AI技能的人才薪酬区间主要集中于10001元/月至15000元/月,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凸显了这一行业典型的高技术技能需求特征。2017年12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浙政发[2017]47号)中提出:“集聚50名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顶尖科技人才、5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1000名高端研发人才、10000名工程技术人才、100000名高技能人才,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由此可见,未来中国AI就业前景广阔。

二、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现代职业人的行动坐标

1.现代职业人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何谓职业人?《汉语大辞典》对职业一词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日本学者尾高邦雄认为:“所谓职业,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职业人就是指承担一定职业工作任务的人或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在两个定义中“生活来源”和“维持生活”都是指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后者的“连续性”指向工作的稳定性,“个性的发挥”则是对职业的高标准的期望和要求,与职业人的自我实现相对应。可见,职业不仅仅是指为了生计而从事的比较稳定的工作,还包括为了个性的发挥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目的而从事的人类实践活动。关于现代职业人,夏卫星等认为,现代职业人就是置于现代职业空间,从事职业活动的人。现代职业人是对具体职业人的抽象,也是相对传统职业人提出的概念。现代职业人在职业人格上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在职业能力方面是具有核心能力的人,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是社会贡献与个人幸福最大化的人。该界定从应然层面回答了现代职业人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职业人应该具备哪些禀赋呢?汪园超等从现代职业人成长现实环境实然层面做了另类解读:第一,现代职业人建立在分工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基础上,专业化要求职业人具有“岗位优势”,系统化又强调现代职业人具有系统化意识和合作精神;第二,现代职业人需面对职业更替与流动快的现实,不仅要具备创新的理念与开拓精神,还得研究市场需求,更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现代职业人要求以职业人本主义为指导,关注职业人的需求层次、能力结构、心理状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的目标;第四,现代职业人要有遵守自然规律、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以及岗位规范的意识。可以看出,以上解读基于传统职业观,强调了社会化背景下的技术技能的核心需求,忽视了社会当下正在形成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的劳动分工正由细化向极化方向发展,劳动过程趋向于实现有效的人机合作,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生产技能,在商品流通与生活服务领域还要具备涉及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素质技能。换句话说,分工细化是机器介入生产环节的基础,过度细化反而使人类失去了中技术技能需求的劳动市场,最后被人工智能机器逼入了替代性较小的低端服务市场与高端智慧市场。低端市场以贴心服务为主,高端就业市场需要管理工厂或者从事智能机器的维护、保养升级之类工作的人才,在无法被技术取代的常规技能中,以领导力、适应能力为代表的软实力成为新焦点,二者更多需要的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因此,再技能化又使人类回到了“艺多不压身”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结构要素高位上移,未来职业强调高度的复合性、创新性和人文性,批判性思维、交际表达能力备受重视,“软实力”成为劳动者职业迁移能力的重要支撑,认知技能与人文知识交叉成为新亮点。由此可见,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提升职业人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提升综合素质将使职业教育回归“以人为本”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本真是关注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真是关注现代职业人。理论上讲,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该遵守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实践中,普通教育因为过度追求分数而滑入应试教育的深渊不能自拔,职业教育也因为过度瞄准就业而设定了不切实际的技术技能目标。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连就业这个“应试”目标也因诸多阻碍而难以实现,最终落入了就业与升学的夹缝,处境尴尬。如果说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形势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工智能将率先将职业教育推回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前已述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最终会把就业市场撕裂成三块,每一块对就业者素质要求都有不同侧重点。因此,要使职业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本真,对于低、中、高技术技能需求的就业市场还必须分别对待。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新兴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形成的层次递进的纵向结构,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教育、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渗透、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等构成的职业教育系统的横向结构,再加上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备受家长及学生轻视,这些都导致职业学校生源数量与质量得不到保障,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办学艰难。据此,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必须尊重职业学校办学实际。本文以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领域低、中、高技术技能需求岗位分层趋势为基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院及职业大学(含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与三级技术技能需求目标耦合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分类推进高素质现代职业人培育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处于职业教育纵向结构的最底层,主要以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与技工学校为主体,学校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较为落后,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学校中没有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中部分属于学困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类学校可以面向低技术技能需求的服务行业培养人才,如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主要培养学生勤劳、善良、敬业、诚实、爱心、责任等品质,辅之以人文素养的适当提升。学校要面对现实,适当减少文化课,代之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及实习实训,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力争帮助他们从差生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服务业,特别是个人护理、家政保洁、餐饮服务等工作,这一领域较低的生产技能需求、较高的人际交往等素质技能要求正好契合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违背此意,不顾实际的过高素质要求,不仅难以达成目标,还会使学生的校园生活黯然失色,偏离“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目前,中国家庭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婴儿潮的双重压力,城市老人护理与小孩照看市场潜力巨大,具备较高人文素养与善良品质的中职毕业生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定,也难在这一领域产生较多替代行为。另外,中职学生最有可能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中提出:“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作用,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这既是对中职学生现状的坦然面对,又是对其综合素质的合理定调。

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15所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职业大学,同时升格为本科院校,此举使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专科与本科两个层次。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专科性质的职业技术学院仍可将就业定位在中技术技能需求的职业领域,由于该领域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替代的重点,围绕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综合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中职学生,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好,他们从高中选拔而来,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面向定位是:“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定位在高素质技术技能领域,重点服务的中小微企业短时期内也不在人工智能取代范围。至于“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指向未来将大批出现的职业技术大学较为合适。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还提到:“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这一定位反过来证明了以初中为基础的中职教育定位于低技术技能需求职业领域的合理性。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分为基础、技术和应用三层,职业技术大学应普及一些基础知识,适当涉猎技术领域,着重在应用人工智能机器方面下功夫,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机器的使用与维护等知识。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研发与创新等方面,受知识基础限制,职业技术大学学生不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有优势。另外,我国职业教育规划中还提出了“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届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会加入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甚至研发中来。

总之,尊重学生文化素质基础,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应职业领域的耦合机制,确立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综合素质提升目标,既可以保证学生快乐成长,又能对口培育专业素养较高的应用人才,还能使毕业生在未来职场游刃有余。综合素质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未来就业展开,就是“以人为本”,反过来,“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自由成长,改变以往专注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模式,从单纯培养“打工仔”转向培养现代职业人。只要将综合素质培养作为现代职业人培养活动的坐标,“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就不会迷失方向。

三、动态调适: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行动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得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弱势地位带来了机遇。传统职业教育紧盯学生一技之长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适应未来中技术技能需求空心化的产业格局。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工具人”向“现代职业人”转变,职业教育必须适时调整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并且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实际,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动态调适机制。

1.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实现职业教育层次整体上移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职业领域岗位极化日益显现,目前基于中职与高职并存现实而设定的教育层次与职业分层耦合机制将失去合理性。人工智能对职业取代将沿着“低技术技能需求岗位——中技术技能需求岗位——高技术技能需求岗位”的路径逐步推进。当绝大部分低技术技能岗位发展到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阶段,与其对应的初等职业教育就基本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走向消亡;当绝大部分中技术技能需求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后,与其对应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人工智能取代学生就业岗位呈现逐步上移的发展趋势,因而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必须随之上移。根据人工智能将部分取代学生就业岗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进行部分专业调整的同时,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要做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上移的规划和各项准备工作。否则,待某个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失去存在价值时再考虑对策,必然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21世纪之初,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的改革,恰逢高校大扩招,全国因此大面积出现中职学校生源萎缩、部分中职学校倒闭的现象,教训惨痛。在职业教育层次上移过程中,各级政府可以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完全交给市场,借助市场的灵活机制实现渐次退出的目标。职业高中继续由政府举办,改变办学模式,使其成为普及高中教育的有力支撑。推行“职教高考”,打通普职融通渠道,着力实施素质教育,将职教功能逐步上移,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接面对低技术技能需求的职业素质培养。逐步扩大职业技术大学覆盖面,试点职业技术大学专业硕士及博士培养,承接对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高技术技能需求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任务。与此同时,实现职业技术大学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学分互认,于高端处实现普职融通,从而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整体上移。

2.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聚焦现代职业人综合素质提升

过去几十年,我国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工具人”,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提升。人工智能发展的冲击将促使这些职业院校注重对学生作为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全面自由发展、奉献社会、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等方面,从而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这需要各职业院校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实现由偏重“工具人”的培养转向现代职业人的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结构要素发生重大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呈现高移化趋势,强调高度复合、创新性、人文性及职业迁移能力。以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主体的综合素质将成为现代职业人培养的主要内容。由传统的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转型关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人工智能发展速度的快慢,人工智能发展越快,教育重心转移就越快,反之教育重心转移的速度就会放缓。另外,在目前技能培养还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的现实情况下,稍不留神就会使改革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职教高考”政策的驱动下重蹈普通教育的应试之覆辙。

3.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设置与人工智能产业契合度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内生于区域产业需求,其专业设置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质量和水平。建立专业设置结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有利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有效对接,降低其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风险。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逐步取代一些职业,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就意味着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被取代,这对职业教育中的相关专业教育是致命的打击。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专业就无法生存。无法生存的专业,必须进行调整。职业学校要时刻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替代规律,建立灵活、高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缓解地域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变革对职业教育造成的冲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人才培养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讲,始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职业院校务必在坚持稳定性的前提下,分析市场变化,增强专业调整的前瞻性,超前部署符合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职业院校要紧盯劳动力就业市场动态,动态评估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就业行情预警机制,动态优化专业设置的结构,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坚定信心,及早规划学校层次与专业,避免大规模人工智能机器袭来时慌乱应对,错失学校发展机遇。职业院校调整专业对教师而言是很痛苦的事,尤其是对一些在这个专业上从事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教师,难度更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加强调研,把握人工智能取代相关就业岗位的趋势,进行早预测、早安排、早部署,恰到好处地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过早撤销会浪费专业教育资源,过晚撤销则会影响学生就业。教师没有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也会手忙脚乱。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人工智能取代相关就业岗位的调研机制,未雨绸缪,经常开展前瞻性调研与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增补机制,适时开设或撤销过时专业。另外,专业动态调整主要涉及专业招生改革、专业增设、专业淘汰、专业改造、专业建设与评估等方面具体内容,需要综合考虑学校师资、实习实训场所等多种因素,整体推进,避免专业增减的随意性和不顾实际地应景设置专业。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以及生源条件的弱势特征,决定了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置应更多面向智能机器操作和维护等方面。

4.动态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课程体系

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仅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规划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上,即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现代职业人特征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体系,其内容及课堂教学形式都需要做大幅度的修改,甚至颠覆性的改革。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许多人长期而艰苦努力才能完成。为了达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职业院校要适当开设工具类课程、素质教育类课程、公民生活类课程、职业生涯和心理类课程,通过学习实践性、专业性和生活性等多元化知识,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学生适应职业迁移的复合能力。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可能与AI共同完成。因此,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需补充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向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了解人工智能的前沿信息,并对今后就业发展动向有一定认识,将未来从业所要掌握的信息通信、软硬件开发管理、数据分析等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要增设对接人工智能相关的实践课程,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及时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注释

①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②邱子童、吴清军:《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者技能需求的转型:从去技能化到再技能化》,《电子政务》2019年第6期。

③程永杰:《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中国就业》2019年第11期。

④梁珺淇、石伟平:《人工智能视域下技能人才需求的未来走向与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OECD教育报告的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9年第4期。

⑤《这一幕在美国发生了!机器人正以创纪录的规模涌入工厂》,2019年3月5日,http://news.ifeng.com/c/Tkn48u2cnLs,2019年7月5日。

⑥陈秋明:《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⑦《富士康裁员6万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时代已经开启》,2016年10月18日,http://365jia.cn/news/2016-10-18/6533CA1089B6D1CB.html,2019年7月5日。

⑧《富士康关灯工厂:熄了灯也可以生产的自动化工厂》,2019年5月24日,http://www.sohu.com/a/316206450_99946933,2019年6月24日。

⑨黄群慧:《中国制造如何向服务化转型》,2017年6月16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9年7月5日。

⑩《为何千里迢迢去日本买马桶盖?只因日本商品做到了这1点》,2019年6月25日,https://www.sohu.com/a/322775889_100276115,2019年7月5日。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技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人工智能
职业写作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数读人工智能
我爱的职业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