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治疗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的疗效
2020-01-11代楠
代 楠
(辽宁奉天中医院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1],患者常常由于心理上的焦虑而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噩梦惊厥、睡眠时间短、质量差等状况,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但大大加重了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容易导致病情恶化,严重的病情更容易造成睡眠障碍,如此恶性循坏,使患者痛苦不堪[2]。更加有效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是广大医护人员的不懈追求,更大程度地提高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如今医学界的当务之急。神经内科疾病像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患者想要更快地康复,就必须要有足够好的睡眠休息,所以对如何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3]。笔者为了能够得到一些临床实践的指导,就地取材,研究了中医治疗对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大致的过程和结果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近两年在本院进行医治的94个神经内科失眠患者,均等划分为A组和B组,每组47个。A组患者中有男性25个,女性22个,年龄在22~75岁,平均为(43.9±10.67)岁,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时长为7个月~8年。B组患者中有男性24个,女性23个,年龄在21~76岁,平均为(43.7±10.53)岁,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时长为6个月~9年。两组患者都经临床确诊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PSQI均大于7分,表示伴有睡眠障碍。
1.2 方法:A组患者采取基础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除了进行和A组一样的治疗外,另外采取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应以辩证的思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患者有肝郁气滞的症状,则所用方剂的组成为:郁金10 g、白芍10 g、柴胡10 g、延胡索9 g、香附8 g、川芎8 g、炙甘草5 g。如果患者有血淤气滞的症状,则所用方剂的组成为:郁金14 g、丹参18 g、延胡索12 g、砂仁8 g、香附10 g、枳壳18 g、五灵脂8 g、炙甘草14 g、蒲黄12 g、当归14 g。如果患者有脾胃虚寒的症状,则所用方剂的组成为:黄芪19 g、桂枝8 g、白芍16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大枣15 g、延胡索10 g、生姜10 g、郁金9 g。如果患者有肝胃湿热的症状,则所用方剂的组成为:陈皮10 g、佛手9 g、白芍15 g、青皮9 g、丹皮10 g、黄连8 g、山栀子8 g、吴茱萸5 g、甘草5 g。应辅以中药足浴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以丹参30 g、酸枣仁20 g、肉桂16 g、夜交藤15 g、合欢皮15 g、香附10 g、黄连6 g制成浓缩药液,患者每晚睡前以药液泡脚1次。
1.3 评价标准:采用PSQ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入睡所需时间、睡眠保持时间、睡眠的效率、睡眠的质量、睡眠的障碍、催眠药物使用情况这六项,分数之和为PSQI总分,总分在0~21分,分数越高者则睡眠质量越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给所有实验研究中的患者发放特别制定的、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使患者或其家属匿名填写对治疗效果的评价,由相关人员分别对A组和B组患者的评价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情况分为差评、好评、超好评三级,总好评度为好评度和超好评度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4.0统计学工具统计分析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把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提高情况比较:B组患者比起A组患者入睡所需时间更短、睡眠保持时间更长、睡眠质量更好、服用催眠性药物更少,且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情况比较:A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总好评度为78.6%,B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总好评度为96.8%,B组的总好评度大大高于A组(P<0.05)。
3 讨 论
中医的治疗讲究对症下药、以辩证的思路对人的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治疗一般比较持久稳定,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比较小,引起的并发症较少,且治愈后的复发率很低,往往会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4]。本次所用中药除了对患者的身体进行一些必要的调理外,重点是采用中药足浴的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足浴所用药液的组成中,起养血安神作用的有酸枣仁和夜交藤,起活血通络作用的有丹参,起解郁安神作用的为合欢皮,起引阳入阴、交通心肾作用的为黄连和肉桂,起疏肝理气作用的则为香附,把各种药物一起使用,共同达到滋阴潜阳、清热宁心、益志安神的作用,通过采取足浴法,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被吸收,使中医治疗有更明显的改善血气运行、提高睡眠质量的效果[5]。
经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在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中医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效果的好评度更高,能够有效地减少医患纠纷,如果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