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碘胺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在急诊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0-01-11吴霰
吴 霰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人民医院内五科,辽宁 盘锦 124200)
急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心血管疾病范围,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1-2]。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心悸、胸闷、低血压为其典型临床表现,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来说,往往会合并心房颤动、心动过速等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对患者的脑组织直接造成损伤。在临床急诊救治工作中,如何最大程度保障急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安全并提高其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中所重视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律失常患者为例(收治时间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7∶13,平均年龄(53.57±21.43)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6∶14,平均年龄(53.85±21.16)岁。所有患者均通过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律失常,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两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未见明显差别(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常规治疗,采用盐酸利多卡因(山东华鲁公司,国药准字号H37022147)注射液,行静脉注射,其注射剂量不可超过1.2 mg/min,并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加用碘胺酮(法国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80044)注射液,行静脉注射,初始注射剂量为0.5 mg(kg/min),并持续滴注,持续滴注注射剂量从0.5 mg(kg/min)开始。如患者生命体征依旧处于紊乱状态或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可斟酌加重该药物剂量并持续滴注。
1.3 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为优、良、差三部分。优: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经心电图检查并显示正常,心室率降低至20%以上。良: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心室率降低至15%以上,经心电图检查显示收缩次数明显减少。差:患者临床症状未见任何改善,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有加重趋势,心室率未见降低,心电图检查显示其收缩次数未见减少。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在此基础上,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31例、良7例、差2例、治疗优良率95%,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优23例、良10例、差7例、治疗优良率82.5%,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更高,(χ2=7.825,P=0.005<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心绞痛2例、并发症发生率5%,对照组患者出现心绞痛3例、血栓脱落2例、中风3例、并发症发生率2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χ2=10.286,P=0.001<0.05)。
3 讨 论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加重,导致急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正呈年轻化的趋势增加。如长期熬夜、过量饮酒、情绪激动等,均可将人体神经兴奋程度提升,极易引发急性心律失常,再加之部分老年人因机体功能退化,或患有心脏病,都可导致急性心律失常发生,对其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威胁[3]。因此,临床中务必要对该病引起重视,并采用正确、安全的治疗措施。
盐酸利多卡因一直是临床急诊中对于急性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治疗药物,其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者体内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较好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其在患者体内可快速吸收,对患者的心肌细胞内的K+外流速度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以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但单纯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治疗,往往效果一般。且该药物一旦用药剂量过多或过少,易引发惊厥、休克等不良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影响了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近年来,临床中多在行盐酸利多卡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其进入人体后,可显著降低患者窦房结自律性及房室旁路传导速度,对于其心排血量也有着较好的维持作用,降低了其心室率并缓解其临床症状[4]。与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及效果,以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在行盐酸利多卡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胺碘酮,结果表明,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更高(P<0.05)。
由上述研究结果得知,在急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急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