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钠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保护作用的观察
2020-01-11黄钰
黄 钰
(铁岭市清河区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心肌而导致,小儿患者较为多见,普遍表现出心肌损伤的情况,相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也随疾病的变化而波动,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一定的检测价值[1]。磷酸肌酸钠是临床中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但是关于本药对患儿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仍相对少见,且结果有一定差异。因此,本研究就磷酸肌酸钠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保护作用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诊治的7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组)3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磷酸肌酸钠组)35例。对照组中,男童19例,女童16例,年龄2.0~13.9(7.5±1.8)岁,病程为2.5~8.5(4.2±1.3)d。观察组中,男童18例,女童17例,年龄2.2~14.0(7.7±1.9)岁,病程为2.0~8.5(4.3±1.5)d。两组患儿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主要为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每次以磷酸肌酸钠按照0.5~1.0 g进行静滴,每天1次。两组患儿军治疗7 d为1个疗程,并均治疗2个疗程。检测、统计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的心肌损伤相关指标(血清cTnI、CK及CK-MB)表达情况,以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
1.3 统计学检验:本研究中的数据检验软件采用SPSS21.0,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类处理,检验方式分别为χ2检验与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的血清cTnI、CK及CK-MB水平分别为(0.60±0.07)μg/L、(223.63±30.65)U/L及(84.89±9.71)U/L;观察组的血清cTnI、CK及CK-MB水平分别为(0.61±0.08)μg/L、(224.10±30.59)U/L及(85.10±9.63)U/L。
治疗后1个疗程对照组的血清cTnI、CK及CK-MB水平分别为(0.45±0.05)μg/L、(180.46±27.63)U/L及(68.78±7.56)U/L;观察组的血清cTnI、CK及CK-MB水平分别为(0.30±0.03)μg/L、(150.24±20.75)U/L及(57.67±6.10)U/L。
治疗后2个疗程对照组的血清cTnI、CK及CK-MB水平分别为(0.33±0.04)μg/L、(137.67±22.52)U/L及(38.20±5.51)U/L;观察组的血清cTnI、CK及CK-MB水平分别为(0.23±0.02)μg/L、(89.98±17.63)U/L及(28.35±3.97)U/L。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心肌损伤相关指标(血清cTnI、CK及CKMB)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0.064、0.09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218、5.174、6.766、13.228、9.864、8.580,P<0.05)。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临床多见,患儿主要为优于病毒感染引起,患儿的心肌因此受到不良影响,表现为心肌损伤相关指标表达的异常,其中以cTnI、CK及CK-MB等指标的异常升高为主,主要与上述几类指标对于心肌炎症损伤及心肌损伤坏死等情况有较高的反应价值有关,而上述指标在损伤得到有效控制后,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因此对其表达水平的调节幅度可作为治疗干预有效程度的参考依据[2]。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患儿,治疗后1个疗程与2个疗程的cTnI、CK及CK-MB等指标均显著降低,且低于未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患儿,进而肯定了本药对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说明其对本类患儿的心肌保护作用较好,这与磷酸肌酸钠对ATP的有效调控作用有关,同时对心肌纤维的损害与代谢也有改善作用[3-7]。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磷酸肌酸钠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保护作用较好,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