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探讨
2020-01-11江滨
江滨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类型,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同属甲状腺癌,主要分类依据为组织学依据,同时分化型甲状腺癌又可以分类为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滤泡状甲状腺癌(follictalar thyroid carcinoma,FTC)[1]。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本文就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探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手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5例,女20 例;年龄18~52 岁,平均年龄(41.24±8.20)岁;体重55~68 kg,平均体重(65.5±5.8)kg。对照组患者中男6 例,女19 例;年龄19~53 岁,平均年龄(41.15±7.39)岁;体重55~67 kg,平均体重(67.1±5.9)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穿刺或术中病理证实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所有对照组患者术前或术中均签署要求双侧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改良颈外侧组淋巴清扫治疗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病患者;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恶性肿瘤患者;因为各种因素拒绝进行检查的患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委员会对本研究每一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双侧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患侧颈部淋巴结改良清扫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手术治疗方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手术治疗小组 对患者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循证方式提出问题,并且在问题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手术经验和院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基本确定治疗方案。
1.2.2 治疗方案分类与实施 将患者的癌症表现进行分型,如果是双侧甲状腺癌并且伴有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改良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如果是处于低危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则行单侧甲状腺全切+甲状腺峡部切除术;如果是出现微小浸润滤泡状甲状腺癌的,并且包膜位于下极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则采用患侧全切术+对侧大部分切除手术+中央区淋巴结切除;如果是癌症病灶较多且出现明显颈淋巴结转移、浸润包膜的患者则进行甲状腺全切术+双侧颈淋巴结廓清术。同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应当适当改变手术方式。
1.2.3 基础手术工作 ①术前准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有效保证患者在手术中呼吸顺畅,随后引导患者采取仰卧体位,根据患者的身形适当垫高肩部,拉伸患者头部,保持后仰状态,充分暴露术野。为方便手术顺利进行,防止手术当中患者头部倾斜移动污染切口,头部两侧可以考虑使用沙袋等具有缓冲固定作用的工具进行固定。②甲状腺上极的处理:主刀医生对患者上侧进行分离,按照规范切断甲状腺悬韧带,并且及时结扎,随后顺着甲状腺侧叶外部分用手指慢慢的向上极进行剥离,完全暴露出上极,接着将甲状腺叶朝着下方内部进行牵引,再用小拉钩将甲状腺前肌群上断端向上拉开,露出上极,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细致操作以免割伤患者附近相关神经。继续钝性分离甲状腺上级的后面,遇有血管分支时,可予结扎、切断。将甲状腺轻轻牵向内侧,在腺体外缘的中部可找到甲状腺中静脉,分离后,结扎、剪断。③峡部处理:在游离甲状腺下极后用血管钳由峡部下缘的气管前方向上分离峡部后方,将钳尖由峡部上方穿出。张开血管钳,扩大峡部和气管间的间隙,引过两根粗丝线,分别在峡部左右结扎后在两结扎线之间将其切断。④切除甲状腺:一般来说,按照外侧预定的切断线采用一排或两排蚊式直血管钳夹住少许腺体组织。然后在血管钳上方楔形切除部分甲状腺。对于单侧切除患者,还需要先行喉返神经解剖并游离至入喉处,再将腺体完全切除。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3.1 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有效:术后1 个月甲状腺球蛋白(Tg)正常,甲状腺彩超未发现肿物存在;无效(术后1 个月复查Tg 异常或彩超提示有肿瘤存留。
1.3.2 生活质量 包括交谈能力、吞咽能力、疼痛程度、运动能力,所有指标均按照0(完全不能)、1(稍微能够)、2(大部分能够)、3(基本能够)进行分级。
1.3.3 术后并发症 在1 个月后进行复查,并在后续恢复过程中采用随访的方式统计分析患者出现术后低钙、乳糜漏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治疗有效25 例(100%)、无效0 例(0);实验组治疗有效25 例(100%)、无效0 例(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交谈能力分级(2.01±0.14)级、饮食能力分级(1.89±0.11)级、运动能力分级(2.45±0.12)级均高于对照组的(1.56±0.51)、(1.47±0.31)、(2.10±0.33)级,疼痛程度分级(1.65±0.24)级低于对照组的(2.12±0.45)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54、6.384、4.984、4.608,P=0.000、0.000、0.000、0.000<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术后发生低钙3 例(12.0%),乳糜漏2 例(8.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实验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18<0.05)。
3 讨论
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双侧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患侧颈部淋巴结改良清扫手术是最常见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之一,该术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效果虽然十分有用,但是多年的手术治疗数据表明,每例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癌症对甲状腺的影响、扩散速度、有无远处转移等因素对于实际治疗效果影响巨大[2,3],对于绝大多数微小癌患者该术式是扩大治疗的术式,且对于有明显远处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清扫范围还存在不足。很多患者的病灶为单发的微小癌,且很多微小癌患者都没有颈淋巴结转移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进行双侧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患侧颈部淋巴结改良清扫手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存在远处淋巴结转移者,该术式并未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是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均不存在明显的远处淋巴转移,并不影响治疗效果。另外,该术式还可引起术后低钙、乳糜漏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往往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方式变得十分重要[4]。
个体化手术治疗方式在结合了全切手术特点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较为充分的病情分析,观察甲状腺癌对机体的影响、扩散速度、有无远处转移等因素,随后制定相关的手术治疗方式,制定了常规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双侧颈淋巴结改良清扫术、甲状腺患侧全切+甲状腺峡部切除术、甲状腺患侧全切+对侧大部分切除手术、甲状腺患侧全切术+对侧大部分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甲状腺全切+双侧颈廓清等多样化的针对性手术[5-8]。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手术组合方式的实施,更加有效的对恶性肿瘤进行切除,并且能够明显减轻因为手术范围过大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加具有实际治疗意义。
在本研究中,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5)。实验组交谈能力分级(2.01±0.14)级、饮食能力分级(1.89±0.11)级、运动能力分级(2.45±0.12)级均高于对照组的(1.56±0.51)、(1.47±0.31)、(2.10±0.33)级,疼痛程度分级(1.65±0.24)级低于对照组的(2.12±0.45)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54、6.384、4.984、4.608,P=0.000、0.000、0.000、0.000<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18<0.05)。
综上所述,由于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病情发现缓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针对性手术治疗应用于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中,能够有效遏制病情发展,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使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