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羊口疮
2020-01-11李成武
李成武
(甘肃省渭源县大安乡畜牧兽医站,748213)
口疮又称口舌糜烂。多为心经积热或胃火熏蒸以及异物刺伤舌体,致使舌体与口膜发生红肿、水泡、溃烂、流涎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现代兽医学称为口膜炎。笔者就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对羊口疮的中西医疗法做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1 病因病理
多因热邪侵入心经,心经积热,热毒上攻,引起口舌生疮,或因饮喂失调,热邪停滞胃肠,上冲口舌而生疮。饲料粗糙或混有木片玻璃、铁钉、铁丝等刺伤口舌,或吃了有毒霉败的草料、过热物质或高浓度的有刺激性的药品等,也可发生本病。此外,某些传染病,如口蹄疫等可继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心经积热或胃肠热盛:患羊精神倦怠,耳、鼻、体表发热,采食感痛,咀嚼困难,口内流诞,水草难咽。初期口膜、舌体微肿,并有红色疙瘩。中期口膜、舌面或舌底肿胀糜烂。后期舌体与口膜溃烂成疮,口涎带血,恶臭难闻。口色赤红,小便短赤,舌质硬肿,大便干燥。
异物刺伤:多表现口舌局部微肿,破溃出血,有时可找到异物或其他刺激因素,无全身症状。如霉败草料和有毒药品所致,多感觉迟钝,呆立无神,或惊恐狂躁,兴奋不安。
传染病继发:如口蹄疫,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口流涎沫带血,口腔恶臭,同群羊只多发病。
3 治疗
治法根据病因,内外兼治。外治:每天以2~5%食盐水冲洗口腔,用方3.1。内治:心经积热,宜清心火,解热毒,可用方3.2。胃肠热盛,治宜清胃解热,用方3.3。异物损伤,除去异物,外治为主。传染病继发,先治原发病。
3.1 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桔梗、儿茶(各等份)。共为细末,取适量吹撒于患处。
3.2 龙胆草 6g,大黄 6g,芒硝 10g,知母、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郁金、连翘各5g。煎汤,去渣灌服。
3.3 柴胡 4g、泽泻 5g、枳实 5g、陈皮 5g、旋覆花5g、黄芩 6g、生地 6g、升麻 3g、芒硝 6g。煎汤,去渣灌服。
3.4 针治:针通关、玉堂、内唇阴等穴。
3.5 盐卤治山羊口炎。用药棉蘸上盐卤,在患部反复涂擦,每日早晚各1 次,连续涂擦2 天,羊能采食,病变面积明显缩小,一般可去痂皮,轻者即可治愈。
3.6 治羔羊口膜炎:清油200ml 倒入铁勺内,加热至沸后离火,待油温降至约70℃时,将10g 花椒倒入油内炸约3 分钟,即成花椒油,凉后再加大蒜泥50g,搅拌均匀备用。治疗时先用0.1%的高锰酸钾水洗净羔羊口腔患部的附着物,再用小毛刷或新毛笔蘸清油大蒜泥涂抹患部,每日2~3次,3~5 日即可。
3.7 清胃散加味:生地 30g、当归 20g、丹皮 20g、黄连 10g、升麻 12g、石膏 50g、神曲 30g、甘草 20g。上述药物水煎取汁,候温灌服,每天2 次,每次300ml。此方清胃凉血,笔者曾用本方结合西药治愈羊口炎 11 例,3 天后好转,开始采食,流涎减少,口疮溃烂缩小,开始愈合。
3.8 防风 24g、升麻 24g、黄芩 24g、栀子 24g、黄连24g、生石膏 24g、藿香 24g、白芷 18g、半夏 15g、甘草15g。上药共为细末,加蜂蜜100ml 为引,每天1 剂,开水冲调,候温分2 次灌服,3 天为一疗程。此方清热泻火,笔者用本方治疗羊口腔黏膜溃疡,治愈率约90%,疗效较为满意。
3.9 加味黄连解毒汤:黄连20g、黄柏40g、黄芩30g、栀子 30g、大黄 30g、芒硝 80g、金银花 50g、连翘 25g、甘草 20g。用法用量:加水 1500ml,煎至500ml,每只羊灌服 15ml,每天 2 次,连用 3 天。此方清热解毒,用本方结合西药、局部处理治疗幼绵羊弥漫性坏死性口膜炎12 例,取得显著疗效。多数在2~3 天内痊愈。
3.10 硼砂散:硼砂 15g、冰片 10g、薄荷 10g、苏打10g、青黛 10g。薄荷、冰片分别研末,再与硼砂、苏打、青黛混合拌匀。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口腔,把药末吹入患部,每天早晚各1 次,连用2~3 天。此方清心泻火,消肿止痛。用本方治疗羊口膜炎,用药后2~3 天即可痊愈;病情较严重并伴有溃烂者,用蜂蜜调入药末后涂之。
4 小结
羊口疮病采用内外兼治,一般均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此外,还可用以下药物治疗:①用0.1%高锰酸钾、0.1%雷夫奴尔、2%硼酸或1~2%明矾溶液冲洗口腔。②用碘甘油(碘1:甘油9)或龙胆紫涂擦患部。③用 1~5%蛋白银溶液,0.2~0.5%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银溶液涂擦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