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论治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一例

2020-01-11罗晓颖路理杰刘华一

环球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白术气血脾胃

罗晓颖 路理杰 刘华一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74岁。2018年5月28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6月哑铃锻炼后出现双上肢乏力,继又出现双下肢乏力并致跌扑,后四肢乏力持续加重,双下肢近端明显,并伴有吞咽困难,生活难以自理。2015年5月辗转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予:激素、胆碱酯酶抑制剂及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醋酸泼尼松片10 mg每日一次,溴吡斯的明片120 mg每日两次治疗。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40年,糖尿病史20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10年,规律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一次,厄贝沙坦片75 mg每日一次,阿卡波糖片100 mg每日三次,优甲乐150 μg每日一次治疗,发病至今无肿瘤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不适,故来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就诊。现症:面色少华,四肢痿弱,下肢尤甚,行走不稳,搀扶助行,胃脘痞闷,食欲差,吞咽无力,偶有呛咳,半流质饮食,每日勉强进食1~2两,近2月消瘦约5 kg,时咯吐黏白痰,夜间口中干,小便可,大便1~2日一行,量少,干燥,排便困难,夜寐尚可。舌黯苔白厚不匀,脉弦细。素喜冷食。中医诊断为痿证,辨为脾虚湿阻型,治以辛开苦降、行气化湿。处方:清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干姜 3 g、大枣10 g、蒲公英30 g、紫苏叶10 g、厚朴10 g、枳壳30 g、乌药 20 g、木香 10 g、炒麦芽 30 g、生白术 50 g、槟榔20 g、浙贝母10 g、石菖蒲20 g、郁金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6月11日二诊:脘痞减轻,大便不爽,余症同前,舌黯苔黄不匀,脉弦数。处方:丹参30 g、党参10 g、木香10 g、茯苓 30 g、砂仁 10 g后下、乌药 20 g、炒麦芽 30 g、炒鸡内金 10 g、生白术 50 g、当归 30 g、黄连 10 g、厚朴 10 g、枳壳30 g、蒲公英30 g、紫苏叶10 g、生薏苡仁40 g,服上方14剂后,胃脘痞满已好转,纳食稍增,体力渐增,大便尚调,故仍守前法继服14剂。

2018年10月15日来诊,诉服药后纳食增加,体重保持稳定,体力有所增加,但仍下肢乏力,行走不稳,现又觉大便不畅,排便乏力,故来复诊,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弦。处方:上方去厚朴、黄连、生薏苡仁,生白术改为40 g,当归改为20 g,蒲公英改为20 g,加生黄芪30 g、肉苁蓉20 g、炒白芍20 g、生甘草1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11月5日来诊:服上方后大便转调,双下肢乏力减轻,舌黯苔稍黄少津,脉弦。处方:党参15 g、生黄芪30 g、生白术 40 g、当归 20 g、升麻 10 g、柴胡 10 g、石斛 20 g、天花粉 20 g、沙参 15 g、麦冬 15 g、知母 15 g、蒲公英 30 g、紫苏梗15 g、枳壳20 g、炙甘草15 g。服上方21剂后,患者整体状况较前已明显改善,食欲佳,吞咽乏力减轻,正常饮食,每餐可进食1~2两,体重稳定,四肢乏力减轻,可独立行走,生活尚可自理。仍原剂量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溴吡斯的明片。后患者复诊3次,效不更方,随症加减,随访半年余,患者病情稳定。

2 病案分析

2.1 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

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LEMS),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血清中存在P/Q型电压门控式钙离子通道抗体,导致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障碍,出现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病态疲劳,下肢重于上肢,休息后症状不能缓解等临床表现,西医对于肿瘤性的LEMS患者,一般在治疗其肿瘤后症状改善较好,对于肿瘤治疗效果不佳及非肿瘤性的LEMS的患者,目前对症治疗主要有钾离子通道阻断剂、胆碱酯酶抑制剂、钙离子通道激动剂及免疫抑制疗法[1-3],但治疗效果尚不稳定。中医方面有关报道较少,根据其“四肢乏力、多下肢近端乏力明显”等特征表现,临床可归于“痿病”范畴。《证治准绳》言“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痿病的病变部位虽在筋骨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虚损,尤与脾胃关系密切,《内经》中即有言“脾主身之肌肉”“脾病而四肢不用”,脾为中土,以溉四旁,人体脏腑、四肢百骸均有赖于水谷精微的滋养,若脾病,五脏之气失于和顺,则易变生诸症,甚则四肢不举,九窍不通。湿邪是痿证的一个重要病因,《灵枢·九宫八风》言“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此为外湿,脾喜燥恶湿,脾胃虚弱则易内生湿邪,为痿病病机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4]。《素问·痿论篇》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大法,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认为痿病的病机多为脾气亏虚、肾精不足、肝肾亏虚及血瘀等,本病又常以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的形式出现,故临床上医家多从健运脾胃,益肾填精、调补肝肾,活血化瘀等法论治[5-7]。

2.2 中医辨证与临床思维展示

本案患者年逾古稀,肾阳本不足,难以温煦脾阳,又过食生冷,脾胃受损更甚,脾胃运化失常,内生痰湿,病久则气血亏虚,故见四肢痿弱、脘痞纳差、舌黯苔白厚不匀、脉弦细等虚实错杂之象,证属脾胃虚弱、湿浊中阻、气血不足。

调气血即调脾胃,若湿浊内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运化不及,气血不充,故初诊治以祛湿消痞为主,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尤怡《伤寒贯珠集》言此方“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一辛一苦,一升一降,以复脾胃升降斡旋之能,则脾湿易去,“而其所以泻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此因患者湿阻明显,故去人参、甘草,而用大枣与白术健脾安中,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又可缓脾生津,且生白术相较炒白术,助运之力强,临床大剂量应用更有助于通便下行[8],方中又多用行气之品以通降胃气,助化湿浊。全方辛开苦降,理气消痞,又健脾燥湿,行气化湿,用药平和,祛邪而不伤正。二诊患者脘痞减轻,舌苔由白厚不匀转为苔黄不匀,此湿邪稍退,脾胃气机升降初见转机,但患者脾胃病久,胃气阴亦有不足,若过用辛燥,易致胃热积盛,湿从热化,故以健脾益气,淡渗利湿为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患者气虚血弱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血证论》有言“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方中丹参、当归可活血养血,以助气血运行。服药后患者脘痞已消,纳食增加,故守方继服。

2019年10月15日来诊时患者舌苔已转薄白,纳食增加故体力渐增,但下肢乏力行走不稳,排便乏力,此湿浊渐退,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故加黄芪、甘草以合当归、白芍补气、生血,《本草新编》言“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加肉苁蓉温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脾肾双补,正合万全“肾为元气之根,脾胃为谷气之主,二者当相交养”之意。2019年11月5日患者诸症减轻,舌黯苔稍黄少津,仍以补益为主,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补脾气,用补中益气之法,重用黄芪、生白术,合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加升麻、柴胡“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养胃阴,用甘凉濡润之法,药用石斛、天花粉、沙参、麦冬、知母,津液来复,则胃的通降得以复常;气血同调,用蒲公英、紫苏梗、枳壳理气行滞,使补而不滞,重用当归养血活血。后患者复诊3次,均于原方基础上加减,健脾胃调气血,直切病机,故诸症平稳。

2.3 结语

补脾气,健脾胃是治疗痿证的基础,也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健脾之法贵在运,补而不可壅,故调理脾胃气机贯穿始终。若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脾胃失于健运,比如临床常见的虚实夹杂证候可致清浊相干,升降反作,虚可为脾虚、胃虚,实可为湿浊、湿热、食滞、气滞、血瘀,临床辨证论治时可适当选用一些药物调节气机,如生白术与虎杖并用,利湿通便;丹参与木香同用,活血理气;当归与胡黄连并用,清除食积瘀阻,刀豆与荜茇同用,温中下气等[9]。脾胃虽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但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通补之法,一在调理脾胃气机功能,二在顺从脾胃生理特性,脾胃升降相因,纳运相得,气血得以生化。另外,脾胃受伤,易于出现食滞,故在治疗过程中可酌用消食药,如炒鸡内金、炒麦芽、炒莱菔子等。叶天士有云“初病治气,久病治血”,痿证多为慢性虚损性疾病,治疗上当气血同调,故养血活血为全程治疗的重点。由本病例所示,中医药治疗可缓解LEMS患者的多项临床症状,尤其在西医药治疗效果不稳定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支持,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本病虽少见,但近几年发病率有所上升,中医药或可在本病的防治方面提供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白术气血脾胃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气血不足我来看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