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癌扶正Ⅱ号方治疗乳腺癌术后45例
2020-07-21彭艳芳张莹雯张亚兵叶太生王秀萍
彭艳芳 张莹雯 张亚兵 叶太生 王秀萍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及生命[1]。手术、放化疗等为其主要治疗方法,虽然提高了生存率,但仍可能出现转移、复发等情况。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明[2],中医药可以通过协调阴阳平衡、调理气血,提升乳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癌防癌能力,而有利于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协同化放疗起到增效减毒;改善并发症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生存时间。“抑癌扶正平衡Ⅱ号方”是以“抑癌扶正平衡疗法”为基本原则,其核心思想[3]为“抑制肿瘤,消肿散结,扶助正气,平衡阴阳,调整机体内环境,激发自身免疫力”。抑癌扶正法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在治疗术后并发症、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改善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等诸多方面优势明显[4]。笔者在跟师学习中,观察抑癌扶正平衡Ⅱ号方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医科、放化疗科门诊乳腺癌术后复诊患者90例。收集病例均为女性,年龄30~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治疗中1例患者脱落,观察组未出现病例脱落的情况。观察组45例,平均年龄(52.03±18.05)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非特殊癌32例,浸润性特殊癌8例,早期浸润癌5例;对照组44例,平均年龄(50.17±17.15)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非特殊癌31例,浸润性特殊癌8例,早期浸润癌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5]相关标准,临床上行改良根治或者保乳手术,术后病理学检查或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乳腺癌者,并行规范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6],证型以痰热互结、气虚血瘀的患者为准。主症:神疲乏力、心烦失眠、胸闷气短、乳房肿块、疼痛。次症:面色无华、胁痛、盗汗自汗、腹胀便溏、舌质瘀斑或紫黯、苔微黄腻、脉弦细滑等。具备主症二项,次症一项。
1.3 纳入标准
(1)确诊为乳腺癌并行常规性手术、局部放化疗、联合治疗等门诊复诊患者;(2)年龄为30~65岁者;(3)身体状况尚好,卡氏评分≥60分者;(4)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及精神病患者;(3)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抑癌扶正平衡II号方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依据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予以抑癌扶正平衡II号方为基础方治疗,处方:黄芪、茯苓各20 g,伸筋草、丝瓜络、昆布、浙贝母、蒲公英各15 g,三棱、莪术、水蛭、白花蛇舌草各10 g,郁金、开口箭、夏枯草、大血藤、皂荚刺各6 g;临证加减,加减药物控制在7味药物以内。以上中药均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中药房,符合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标准,由本院中药房代煎,服用方法:早晚各1袋,8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疗效评估指标
1.6.1 中医症状及疗效评估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及临床症状制定中医症状积分表:积分症状包括主症:神疲乏力、潮热多汗、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上肢肿胀;次症:头晕耳鸣、咳嗽咳痰、腹胀便秘、食欲不振;根据症状程度主症用0分表示无症状,2分表示症状轻微,4分表示症状较重,6分表示症状严重。次症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舌脉仅作记录,不计分,得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同时根据积分评估疗效,总有效率(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患者中医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患者中医症状及体征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 ~70%;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同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受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2 生活质量的评定 参照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FACT-B)[9]该量表共包括5个领域,36个条目,5个领域分别为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附加关注。每个条目分为5个等级(0~4分),量表总分范围为0~144分,分值越大表示生命质量越差。
1.6.3 血清乳腺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试剂由美国雅培公司生产,型号Architect i2000)检测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抗原153(CA153)、糖抗原125(CA125)的水平差异。
1.7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检验对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1%,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26.02±1.37 16.08±1.76a 44 25.59±1.56 23.05±3.15对照组
2.3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FACT-B量表评分的评定)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FACT-B量表中除情感状况外其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FACT-B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FACT-B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家庭状况 附加关注 总分观察组组别 例数 生理状况 功能状况 情感状况 社会/4 24.97±4.92 79.92±23.16 45治疗前 16.13±3.27 12.78±4.13 13.12±4.06 14.39±3.74 26.02±5.61 83.13±20.72治疗后 12.57±2.96ab 10.07±4.25ab 12.24±3.94 11.85±2.96ab 22.13±5.06ab 69.68±18.25ab对照组 44治疗前 15.87±4.32 12.43±4.54 13.09±3.91 14.23±4.13 25.85±5.03 82.95±21.95治疗后 15.02±4.92 11.96±4.73 12.86±4.14 14.02±4.3
2.4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乳腺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CA125、CA15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CA153下降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CA153、CA125比较(±s)
表4 两组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CA153、CA125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CEA(ng/mL)CA153(μ/mL)CA125(μ/mL)观察组45治疗前 5.04±2.15 62.47±12.36 33.25±5.75治疗后 4.12±1.64 39.14±7.96ab 28.14±4.96a对照组 44治疗前 4.83±1.78 62.03±13.47 32.96±6.13治疗后 4.78±1.59 47.57±10.05a 27.97±5.04a
2.5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状态,平均增长率高于欧美国家1%~2%,严重影响了女性身心健康,也是最常见的癌症和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0]。中医学中并无乳腺癌的病名,根据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其属中医学“乳疳”“乳岩”范畴。中医学认为,“女子乳头属肝”“肝经布胸协绕乳头而行”,乳岩多因肝郁气滞,气血失调,痰瘀郁毒凝阻经络而致,《诸病源候论》载:“恶核者,内中生核,累累似李梅,小者仿佛豆粒,此风而夹毒可致。”气郁、热毒、痰浊、瘀血等邪气盛实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因素[11]。长期的肝郁气滞等暗耗气血,气虚血瘀、痰湿等邪毒聚集互结经络,导致复发转移。故认为乳腺癌主要归因于外受热毒之邪,内伤于气郁、瘀血、痰阻而致乳络不通,临床上主张运用“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化痰散结”之法防治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及放化疗后的并发症;手术及放化疗治疗等虽然除去病灶,但耗伤正气,造成肝、脾、肾等脏腑虚损,且癌毒并未完全清除,故术后患者常伴气虚邪恋之证,所以在治疗中要权衡抗癌、清毒、扶正等多种因素。
抑癌扶正平衡II号方运用大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活血化痰等抗肿瘤治疗,同时针对肿瘤患者西医综合治疗后气血亏虚、肝郁脾虚等,辅以补气、疏肝药物,全方有的放矢,标本兼治。方中开口箭、夏枯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芪等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癌中药。开口箭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善治痈肿疮毒,其抗肿瘤的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影响肿瘤细胞周期、抗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等[12]。夏枯草配伍蒲公英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活性,对移植瘤小鼠模型具有防治作用,是抗乳腺癌常用组合药物[13]。蒲公英为抗乳腺癌的经典药物,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能量代谢等不同环节治疗乳腺癌[14]。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治疗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等有良好的疗效,其抗肿瘤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组织血管及淋巴管生成、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抗氧化、抗诱变等多种途径[15]。黄芪配伍茯苓是治疗肿瘤中药饮片中用药频次较高的药味组合,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等功效,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所致脾胃运化失调,多见恶心、呕吐、体倦、消化不良等症状,黄芪配伍茯苓可以改善患者脾胃气虚、湿滞脾胃等证,减少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16]。研究显示,黄芪可补气调节机体免疫力,增效疗效,减少放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其含有的黄芪多糖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17]。痰为恶性肿瘤的重要病因,其诸多特性与肿痛特性相类似,即可作为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而致瘀、毒产生,形成痰、瘀、毒胶结之势,故用浙贝母、昆布化痰软坚散结;丝瓜络清热解毒、通经活络,配伍蒲公英、浙贝母等治疗乳痈肿痛。乳腺癌综合治疗后患者内分泌紊乱,且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会合并骨痛、骨质疏松、高钙血症等严重并发症[18],常会出现全身酸软关节疼痛等不适,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予以伸筋草、丝瓜络、皂荚刺祛风通络止痛;三棱、莪术、水蛭为破血化瘀代表药,临床中三棱、莪术常相须为用治疗癥瘕积聚癌块诸症,二者协同可通过调控相关凋亡信号转导通路和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来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干扰细胞周期遏制肿瘤细胞的发生和发展,还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抗肿瘤侵袭转移[19]。郁金,归肝、胆、心、肺经,功效为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丹溪云其“属火而有土与水,古人用以治郁遏不散者,故名”。乳腺肿瘤患者因疾病及治疗过程等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等表现,辨证以肝郁血瘀、痰热内扰为主,用郁金改善患者睡眠及抑郁情绪。综观全方,具有解毒散结、活血通络、益气扶正的功效,于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有利。
前期实验研究证实,抑癌扶正平衡Ⅱ号方具有明确的抗乳腺肿瘤作用,可显著抑制乳腺癌小鼠移植瘤的增殖和肺转移[20-21]。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抑癌扶正平衡II号方治疗乳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等得到改善。乳腺癌患者常合并有失眠、乏力气短、内分泌失调等,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病情的康复[22]。本次研究观察治疗后患者FACT-B量表中功能状况、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附加关注和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情感状况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可能与观察时间短有关。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水平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这进一步说明,抑癌扶正平衡II号方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治疗中可控制残留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对西医常规治疗具有减毒增效的协同作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引起乳癌复发的风险。但本研究缺乏对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故还需后续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以保证本研究结果的严谨性。
综上所述,抑癌扶正平衡Ⅱ号方治疗乳腺癌综合治疗后患者的效果确切,能增强疗效,降低肿瘤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等都有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对乳腺癌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