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战重来?太空不是“狂野西部”

2020-01-10张茗

南风窗 2020年1期
关键词:军事化火箭太空

张茗

2019年我国太空捷报频传:除了连续两年保持“火箭发射总数世界第一”以外,我国还在1月成为“第一个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在7月由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航天民企商业运载火箭”首次将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环顾世界,太空的民主化、商业化和军事化持续推进,美国不仅在新一轮太空商业化浪潮中拔得头筹,而且是新一轮太空军事化的积极推动者。随着太空商业化高歌猛进、太空军事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太空形势喜忧并存;太空在成为开发热土的同时,也面临着“公地悲剧”的困境和沦为战场的危险。为维护太空长期和平、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太空热进行冷思考。

“一超多强”格局未变

随着太空技术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太空探索与开发的潮流。仅在过去10年,就有澳大利亚、阿联酋、土耳其、葡萄牙等13国成立国家航天局。

而在过去一两年里,建设太空港的热潮遍及欧亚。英国、瑞典、德国、意大利、苏格兰、葡萄牙、挪威、印度尼西亚等,都计划在其境内兴建太空港。目前,在軌2200多颗在役卫星分属70多个国家所有。在此意义上,太空民主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太空探索与开发能力的分布将更趋均衡。

不过,相当长时间内“一超多强”的格局仍将延续。

首先,美国作为唯一太空超级大国的地位难以撼动。据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的统计,2018年全球政府太空支出达708亿美元,美国约支出410亿美元,约占全球4/7 。目前美国在轨在役卫星1000多颗,约占全球1/2。

就技术能力而言,美国“猎鹰”重型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60多吨,为全球现役最强火箭。美国在建的新一代超重型火箭“太空发射系统”,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0吨,超过史上最强火箭“土星5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0吨)。而美国为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而计划打造的“门户”空间站将围绕月球飞行,如果最终建成,将实现从“绕地飞行空间站”时代向“绕月飞行空间站”时代的跨越。

其次,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太空国家,与俄罗斯、欧盟等传统太空强国(及国家集团)多强并立。2018年,中、日、印三国政府的太空支出,分别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并带动整个亚太地区的政府太空总支出超过欧洲。

三国太空能力也各有千秋。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航天工程体系,近年来载人航天、月球探索和空间站建设也稳步推进。日本在深空探测方面独具特色。2019年11月,日本“隼鸟2号”在顺利完成对小行星“龙宫”的探测取样任务后开始返程之旅,预计2020年12月抵达地球,整个任务飞行时间长达6年。印度则在国际商业发射方面斩获颇丰。截至2019年12月,印度已累计发射外国卫星319颗。

太空商业化浪潮正劲

随着太空技术持续从政府部门向私营部门扩散,全球掀起了又一轮太空商业浪潮。

据美国太空天使(Space Angels)投资公司的数据,过去10年共有约246亿美元私人资本投向509家太空公司,其中2018年投资占比超过20%;2019年前三季度,太空投资更是达到新高,共约50亿美元私人资本进行了146轮投资。

另据美国太空基金会的报告,2018年商业太空活动收入达3288.6 亿美元,占全球太空活动总收入的 79.2%,比2005年增加了162%。

2019年9月法国在空军内部成立太空司令部,11月北约正式承认太空为第五行动领域,日本“宇宙作战队”则将于2020年成立。

从地理上看,美国是本轮太空商业化的弄潮儿和领头羊,全球80%的种子和风险资本流向美国太空初创公司。得益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以及火箭、卫星的快速迭代量产等颠覆性技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行星公司等被称为“新太空 ”的初创公司,已跻身行业翘楚,堪与波音、马克萨等“老太空”分庭抗礼。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近地轨道标准发射报价约2700美元/公斤,全面碾压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主力火箭。为保持市场竞争力,波音公司、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等老牌巨头也不得不积极应战,开始加快新型火箭的研制。

在美国的示范效应下,太空淘金热席卷全球。举例来说,在新锐遥感公司中,除了美国的行星公司 、尖顶公司、五车二太空公司、鹰眼360公司等之外,加拿大的地球直播公司、芬兰的冰眼公司等,也已占据一席之地。以国家而论,据未来宇航研究院统计,2018年我国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达141家,其中123家是民企;商业航天融资额近36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67%。

虽然太空商业投资热度不减,但也存在泡沫风险。2019年,由于技术不成熟,美国“深空工业”和“行星资源”两家公司在被收购后,黯然退出了太空采矿行业。而在小火箭、小卫星星座领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仍是其突出特征。以小火箭而论,目前全球在研小火箭达130多种型号。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行业洗牌不可避免,曾经风光一时的矢量小火箭公司,已于近日宣告破产。而由于顾虑无线电频率干扰,美国鹰眼360公司近日将其近地轨道小卫星星座规模从原来的80颗削减到15颗。

目前,商业太空收入仍主要来自火箭制造与发射,以及卫星制造与应用等传统领域。尽管有预测称,未来二三十年全球太空经济将达1万亿乃至10万亿美元规模,但从近地空间商业化到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太空军事化愈演愈烈

由于95%的太空技术是军民两用的,太空军事化与太空时代相伴而行。

在被称为“第一场太空战”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太空系统持续为美军提供精确的“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战略战术通信以及导弹早期预警和跟踪,令美军如虎添翼。

而在此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中,太空资产作为赋能器和军力倍增器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不仅军事太空能力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对象,动能、共轨、电子战、定向能以及网络攻击等太空对抗能力也呈扩散态势,太空军事化向纵深发展并向全球蔓延。

特朗普入主白宫以后,确立了美国优先和大国战略竞争的执政理念,“太空是作战领域、是与陆海空网无异的第五战场”最终上升为美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为确保美国对太空的主导权,应对所谓中国、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挑战,美国慑战并举,积极打造太空作战架构,加紧开发、验证、储备乃至部署各种太空及太空对抗能力,推进以重建美国太空司令部、成立太空军和太空开发局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太空体制改革。

美国还多管齐下,着力编织与盟国及国际、商业伙伴多层次、多领域的太空合作网络,包括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法国和德国建立联盟太空行动伙伴关系,与21个国家、2个政府间组织、80多个商业太空公司签署了100多项太空态势感知协定,推动“施里弗”太空模拟战、“全球哨兵”太空态势感知演习、“杜立德”“太空旗帜”等太空战演习的国际化,邀请澳大利亚、新西兰参与美军“宽带全球卫星”系统建设,与挪威、日本签署在两国卫星上搭载美国军事载荷的协定等。

更令人忧虑的是,把太空视为战场、加强太空军备并非个别现象。2019年以来,印度在短短半年内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太空军事体制、演练太空作战能力:3月进行了“夏克缇”反卫星试验,4月建立负责指挥印军所有太空资产的防务太空局,6月成立隶属于防务太空局的防务太空研究组织,7月举行“印度太空快车”桌面太空模拟战演习。

印度之外,9月法国在空军内部成立太空司令部,11月北约正式承认太空为第五行动领域,日本“宇宙作战队”则将于2020年成立。在全球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太空加速军事化刺激了太空军备竞赛,“星球大战”阴云挥之不去。

太空不是“狂野西部”

从商业角度看,“新太空”在打开新的商业前景的同时,也存在赢者通吃和行业垄断的风险,需要未雨绸缪。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不仅深耕火箭研制和发射,而且强势进军卫星业务领域,风头无两。得益于显著的价格优势,2018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下了全年21发的纪录,不仅占据了美国太空发射的半壁江山,而且拿下了全球商业发射市场60%的订单。就卫星业务而言,该公司更是集“星链”小卫星星座发射商、制造商和运营商于一身,开始在近地轨道部署一个由4.2万颗小卫星组成的“星链”超级互联网星座。对此,阿丽亚娜首席执行官伊斯雷尔批评其正试图垄断低轨互联网行业。由于轨位和无线电频率有限,且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行业寡头的垄断对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来说绝不是福音。

如果未来主要小卫星星座计划得以部署,在轨卫星将逾5万颗,势必大大增加卫星碰撞概率。2019年9月,为避免与“星链”卫星发生碰撞,欧洲“风神”地球观测卫星被迫变轨。

从环境和科学探索角度看,太空商业化的野蛮生长,还对太空脆弱的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太空科学探索带来威胁。以小卫星星座为例,如果未来主要小卫星星座计划得以部署,在轨卫星将逾5万颗,势必大大增加卫星碰撞概率。2019年9月,为避免与“星链”卫星发生碰撞,欧洲“风神”地球观测卫星被迫变轨。

与此同时,巨量近地轨道小卫星还可能加重夜空的光污染和无线电干扰,并因此妨碍地基天文观测。随着2019年5月首批60颗“星链”小卫星发射升空,其在夜空列队行进的图像曝光,引发了广泛质疑和担忧。6月,代表全球100多个国家1.35万名天文学家的国际天文联合会特别发表声明,称无论是对于推进对宇宙的理解、还是作为一种全人类资源,一个黑暗、无线电静默的天空都至关重要。

总之,目前太空领域“治理赤字”严重,国际社会尚未就太空旅游、小卫星星座、在轨服务等太空商业活动的规则达成共识,太空军控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如此,太空绝不是法外之地,而是受到《联合国宪章》等一般国际法以及《外层空间条約》《日内瓦公约》等特别国际法的约束。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6月,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员会”正式批准促进太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21条非约束性指导方针。

为避免无序太空商业开发所带来的“公域的悲剧”并化解太空军事化所带来的安全困境,就现阶段而言,国际社会应该三管齐下,从行业、国家和国际层面同时推进太空治理。更重要的是,太空治理必须回归到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确立的“全人类共同区域”和1979年《月球协定》确立的“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实现太空治理从国家至上范式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范式的革新。

猜你喜欢

军事化火箭太空
上太空,安个“家”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走进世纪阳光感受军事化管理的魅力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太空遇险
航海类院校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设初探
畅游太空
迷失在太空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