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改革弥新
2020-01-10何治民
何治民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2019年12月23日,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等单位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34个主要城市中,2018年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评分排名第一。
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好不好,民营企业家最有发言权。此次《报告》正是以民营企业家对当前营商环境的主观评价为主要依据,从企业经营需要的政务环境、市场经营环境、企业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价。
近年来,千年商都广州一直是各类营商环境榜单的“常客”。此次荣登榜首,本不足为奇,它的意义或许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榜单背后,营商环境的建设给广州带来了什么?哪些方面仍需努力?
狠抓营商环境,一年三提速
全国经济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各城市都需回答新旧动能转化问题,营商环境无疑就成了突破口。作为千年商都,广州营商环境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了厚望。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期间要求广州,“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出新出彩”。
如何做到出新出彩?政策制度先行。2018年10月,广州旋即出台了《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开启广州营商环境1.0;2019年3月,制定印发《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7月制定《广州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进入广州营商环境3.0。
一年之内,三个政策提速可圈可点。比如,《若干措施》是广州营商环境的2.0版本,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涵盖不动车登记、获得电力、缴纳税费等43条举措,更重要的,还提出打造1个全国领先的“智慧政务”平台、争创2个走在前列的国家级试点示范区域、推进10大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攻坚工程。
而从《若干措施》到《行动方案》,广州营商环境政策从2.0版本到3.0版本,指向越发明晰,就是要减流程、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提效率,解决营商环境最突出的问题。
然而,政策能否落地取决于机构的执行力。各个区域,铆足干劲,全市迅速铺开。
比如,早在2005年,广州开发区就成立了“广州开发区企业建设局”,这是广州早年建设营商环境的机构基因。2019年3月份,广州开发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揭牌,其中,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第一个直接以营商环境命名的机关部门,提高行政机构执行力的意图非常明显。
机构的执行力最终落实与工作人员的意识息息相关。近年来,广州提倡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意识,让营商环境的建设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
近三年,广州每年新成立企业平均增长20%以上。2019年1-9月,广州新登记的企业约有24万户,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约900个企业选择在广州成立。
从制度、机构到公民意识,广州正全方位地将营商环境建设做实、做细。俗话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好的营商环境能吸引企业进驻,目前累计已有3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或设立机构,其中超过120家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广州,3.4万个外商投资企业在广州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近三年,广州每年新成立企业平均增长20%以上。2019年1-9月,广州新登记的企业约有24万户,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约900个企业选择在广州成立。
尊重市场主体,降成本先行
每份报告或榜单评判营商环境的标准不同,如《报告》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来考量,而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则从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财产登记、获得信贷、执行合同、纳税等10个指标来衡量。
尽管各类机构对营商环境的评价标准大多不同,但核心标准都是,能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降低企业发展的各类成本。
这就意味着,营商环境涉及两个主体:政府和市场主体。首先谈谈政府。营商环境涉及多个衡量指标,这就注定了营商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此时的政府主体是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整体,需要它们各司其职,且协调合作。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政府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也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
数据作出了较好的回应。2019年1-10月,广州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18.4%。其中,全市完成投资超10亿元的大项目共126个,占全市投资超过一半。
GDP的增长也喜人,前三季度,廣州全市GDP增长6.9%,比2018年同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和全省水平,分别高出0.7和0.5个百分点。
这是营商环境建设给广州城市发展带来的浅层结果。而深层次的正面效应,还在持续显现。
如今,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开启,全球经济都在力求实现新旧动能,寻求新的增长突破;在国内,在贸易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城市经济增长从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各大城市争相建设营商环境的大背景。
对政府而言,营商环境的改善带来投资和GDP的增长固然重要,但能否赢回外资和民间资本的信心,助力城市产业发展升级,才是未来城市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欣慰的是,广州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态势。2019年1-11月,全市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38.0%和31.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为67.51亿美元,同比增长8.0%。
近年来,广州正全力打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五大全产业链”,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能量。
目前,新动能的积聚效应开始凸显,为新旧动能转换积蓄后劲。2019年1-11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8.7%,重点培育成长的生物药品制造业、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2.5%和16.7%。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拥有82所高校,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余家,仅2018年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量20余万件。这些都为未来新产业持续发力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
此外,民间消费水平也能侧面反映营商环境的真实状况,2019年1-11月,广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5.30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同期北京(5.1%)和上海(6.6%)都要高。
改革创新,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如今,社会对民营企业“五六七八九”的特征不再陌生,即民企贡献了五成以上的税收,六成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
所以,营商环境的市场主体,其实主要就是指民营企业。如果说,政府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本入驻,助力产业升级,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那么,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占据九成市场主体的民企发展来实现。
民企对营商环境的期待,莫过于降本增效。降本,是指降成本。民企发展中承担的高成本,不断压缩收益空间,这是民企发展艰难的关键点。“高成本”集中体现为制度性交易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指,企业在执行政府制度所付出的成本,如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等。
广州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如何回应?广州是全国首批5个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试点城市之一,三年里,广州市先后推出206条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企业发展的减税措施。
减税效果明显,《报告》显示,广州税负情况评价排名第一。广州市纳税人协会数据,2019年广州市前三季度,广州市累计新增减税481.1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达253.74亿元,占新增减税总额的52.7%,受益最大。
2019年1-11月,廣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5.30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同期北京(5.1%)和上海(6.6%)都要高。
此外,2019年1-11月,广州个人所得税收入下降31.4%,同比回落47.8个百分点,与当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收入相比,下降幅度最大,直接让利于民,仅上半年累计306.4万人不再缴纳个税。
民企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背后是风险定价成本高、融资渠道受限等因素。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提高对民企的风险定价水平,或者拓宽民企融资渠道,提高民企的直接融资比重,是目前常用的应对措施。
广州为企业的直接融资服务上尽心尽力。《报告》称,在2018年全国城市市场经营环境分项指标排名中,广州的“资金可及性”排名第三。数据显示, 2018年,广州市企业债券发行量创历史新高,全年获批核准发行金额365.2亿元,占全省获批金额的43%。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实行企业申请企业债券实行“直通车”机制的全国10个市(区)之一,这就意味着,自2019年起两年内,广州市行政区域内企业申请企业债券,可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不需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转报,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
此外,广州还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还举办“行长接待日”活动,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获得性。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也是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报告》显示,在“企业迫切希望政府部门强化的事项”中,“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占比47.8%”排名第4。
对民企而言,部分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形成“官商一体”等,都会间接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会影响民营企业的公平有序竞争。《报告》显示,民企业竞争有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评价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杭州。
这或许得益于,2018年以来,广州市出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如2019年11月21日,广州市纪委监委通报四起破坏营商环境典型问题。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再过几天,即2020年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就要实施了,有了近年来对营商环境的精心耕耘,再加上制度的加持,“宜商宜业之城”广州会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