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刺绣的历史演变

2020-01-10陈丽琴

社会科学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刺绣服饰技艺

陈丽琴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广西刺绣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唐宋,明清时达到鼎盛,民国时期逐渐衰落。1949年以后,南宁、桂林、钦州等地相继成立专业刺绣厂,采用现代先进设备生产刺绣产品。“文革”时期,刺绣品难见踪影。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西刺绣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穿或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作为传统服饰附属装饰的刺绣应用率随之降低。如今广西刺绣用品已淡出日常生活,传统技艺衰落,传承主体凋零,传统刺绣工艺陷入传承危机。

广西各民族刺绣工艺精致,风格独特,是广西传统文化的艺术奇葩,也是我国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然而学界相关成果比较少,多探讨广西刺绣的传承和保护,如:黄约、江燕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广西靖西壮族刺绣文化传承》[1]、尹述睿《广西壮族刺绣在桂林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再应用》[2]、黄淑娴《浅谈服装设计中壮族刺绣元素的运用》[3]、刘晓玉《浅谈服装设计中壮族刺绣元素的运用》[4]、梁汉昌《壮族传统服饰文化特质及保护传承》[5]、田非《从广西三江侗绣基地发展现状看民族工艺的传承与保护》[6]等,另有论文论述了广西刺绣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如杨帆《靖西壮族绣球形式美特征初探》[7]、玉时阶《壮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8]等,其余相关论述散见于各民族地方志与历史书籍中。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多是对广西刺绣的一般性简介,缺乏对广西各民族刺绣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钩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及田野调查方法,详细梳理广西各民族刺绣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造成其沉浮兴衰的因素,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刺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一、古代广西刺绣

广西刺绣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文献记载,也无考古发现,至今已无法考证。先秦时期,广西先民就有“被发文身”(《战国策·越策》)之俗。所谓“文身”,是用颜料在人的身体上临时绘画纹样,或借助坚硬之物在人的皮肤上刻划破皮并涂抹颜色形成永久纹饰。从手法上看,刺绣与文身有某种相似,人们是否会受文身习俗影响,在发明并掌握了纺织技术之后,进而发展出装饰身体的刺绣工艺。这只是一种推测,学界并没有形成定论。

广西刺绣最早见于文献是在汉代,而此时的刺绣、纺织、印染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后汉书·南蛮传》载:“南蛮,‘好五色衣服’。”说明包括今天广西各少数民族先民在内的当时“南蛮”族群不仅能利用天然树木、草卉纤维和染料纺织布匹、印染服饰,且穿着色彩斑斓的服饰,反映出当时纺织、印染、刺绣技术有了发展和提高。

隋唐时期,广西刺绣已有名气。《隋书》记载:“莫徭……斑布裙。”“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唐李延寿《北史·僚传》载:“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可见染绣工艺之精美。

宋、元时期,广西各民族的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壮族“衣青花斑布”。《宋史》卷四九五也记载:“诸蛮族类不一……衣服斑斓。”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载:“钦州村落,土人新妇之饰,以碎杂彩合成细毬,文如大方帕,名衫。”同书卷三载:瑶人“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窣。”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六载:“峒徭斑斓其衣”。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载:瑶人,“衣斑斓布褐”。说明当时的广西刺绣已比较普遍,且工艺精致,颜色丰富。

明清时期,广西刺绣达到鼎盛。从明清史籍记载来看,当时壮族各地除以织锦、蜡染装饰外,刺绣为服装的主要装饰。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四〇云:壮人“妇女亦著黎桶,下围花幔。”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土僚……妇女衣花绣短褐,系桶裙。”清人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载:壮人“男女服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但领、袖五色绒线绣花于上。”永福县“妇人……裙拖十幅,刺花成彩。”同书卷二七九亦载:壮族妇女“缀五色绒于襟袂裙幅间。”“蛮……巧者或织彩成锦,或擘丝绣巾。”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云:兴安县壮族“妇……衣裳俱缘以锦绣”。贺县(今贺州市八步区)“男花巾缠头,项饰银圈,青衣绣缘。”从这些文献中看出,这一时期的壮族普遍穿绣花衣服,刺绣工艺精巧。

这一时期,瑶族刺绣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炎徼纪闻·蛮夷》卷四载:瑶人“斑衣”。《粤西丛载》卷二十四载:瑶人“用五色绒,染绣花卉”。《皇清职贡图》卷四记载:临桂大良瑶,“男子……短衣缘绣……瑶妇……以蛮锦刺绣为衣”。灌阳竹箭瑶,“男衣缘边短衣,女花领绣裙。”罗城瑶人,“男五色布裹头,领缘花,绒带缀制钱。女以竹片缀珠覆首,布衣花袖……”庆远府(今河池地区)过山瑶人,“男女俱插长簪,短衣绣领……”陆川县山子瑶,“女则以绣缘领。”合浦县瑶人,“山妇喜以绣帛束胸。”修仁县(今荔浦)瑶人,“男女短衣花领。”清人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也有记载:临桂熟瑶,“青衣绣缘。”灵川六都瑶,“衣领绣花,以镶红绿为缘。”说明当时绣花工艺流行地区广泛,瑶族常以刺绣作为服装装饰,华彩斑斓。

苗族刺绣工艺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清人钱元昌《粤西诸蛮图记》载:“怀远(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苗,男女服以青布绣花,极工巧。”“头以布裹,或绣或素。”“跳月”时,“女抛绣笼”。由此可见,苗族服装普遍绣花。道光《龙胜厅志·风俗》云:苗人“外穿丝绒织花布长袍,五色线边。”改土归流后,大批汉人及屯兵进入广西苗族地区,带来先进的种植技艺,促进苗族纺织、刺绣工艺水平的提高。

明清时期的史籍记载广西各地服饰时多用“花衣”“斑衣”“花裙”“绣裙”等文字,足见当时刺绣运用之广泛。广西各民族掌握了平绣、布贴绣、十字绣、反面绣、错针绣等多种刺绣技法,男女衣服皆绣花边,并善融织染、挑花、刺绣于一体,刺绣工艺之精美令人惊叹。

二、现代广西刺绣

民国时期,广西各民族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开始出现新潮时髦服饰,少数民族着装趋向汉化,繁杂的服饰逐渐被简便服饰替代,衣、鞋少绣花,花边之类装饰逐渐消失。陆学人《宾阳县志》载:宾阳县壮族“入民国,男服多改对襟,女服不尚镶边。”藤县蓝靛瑶“今渐改素妆矣。”[9]由于广西大多数地区把绣花服饰改为素色唐装,人们不再像明清时期广泛使用刺绣品,刺绣工艺受到冲击,渐渐衰落了。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保留古装,刺绣仍是这些地区人们的常用品。刘锡蕃《岭表纪蛮》载:“沙人,亦僮类也……女花衣花裙。”同书亦载:“妇女头覆帕……花带束腰。”在瑶族地区,人们多穿传统民族服饰,妇女多会绣花,且各地瑶人所绣花色、图案、风格等丰富多样。“瑶妇……领袖绣花边,胸部绣团花或方形之花,或结绒球为饰……至若裙裤有长短,有叠摺,有五彩,有文绣。”[10]“绣工复杂,耗时极多。”[10]恭城瑶人,“妇人……衣服则用五色绒绣其衣裙襟领,男子亦以绒绣花帕束以花带。”[11]庞新民在《两广瑶山调查》中描述:思恩(今环江)瑶人,“妇女则小袂长裙绣刺花纹”,板瑶,“女人胸前悬挂长方形布一幅,上载满绣花纹,裤脚亦刺有花纹。”盘古瑶“妇女,缠以两端绣花之蓝布包头,胸前繫一块长方形之蓝布,表面饰以刺绣……腰际束蓝布腰带一条,两端俱绣纹彩。”[12]《凌云县志》卷四载:盘古瑶,“女子挽长发于顶上,缠以两端绣花之蓝布包头,其状成一尖形。短衫长裤,妇女胸前束一块长方形之蓝布,表面饰以刺绣,外加长可及踵之外衣一件,形状颇类西式外套,衣领及袖俱有华丽之绣饰,腰际束蓝腰带一条,两端俱绣文彩。”[13]宜北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部分)瑶人“好尚种棉纺织刺绣。”[14]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到:“妇女的衣服两袖和下沿绣着各式花样”,男头巾“两端都绣着蓝色的花边”。[15]

刘介《苗荒小纪》载有融水苗族服饰:“女子服式……白苗襟绣白花,裙裾亦然。凡苗与瑶,皆喜着桶裆……花辫缘之。”[16]阮镜清在《广西融县苗人的文化》中描述:苗人“妇女的装束,则现在尚保存古风。通常头上缠一布巾,巾蓝底而有花纹……普通领上、袖口及开襟之处,皆缝缀有美丽的花纹。”[17]民国《三江县志》载有侗族服饰:“女子……胸衬以绣花肚兜,布裙至膝。”可见广西苗、侗等民族地区仍保留穿戴刺绣服饰的习俗。

民国时期出现了专业刺绣厂家及职业刺绣艺人。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柳州首家刺绣工厂“天宝湘绣厂”开业生产。[18]1949年前,许多地区出现刺绣艺人,他们依附于车缝业户,为他人刺绣服饰,刺绣多用于背带、衣服、饰物上。

尽管一些地方仍保留刺绣传统,但从总体上看,民国时期广西刺绣已不如明清时期盛行,呈现衰微趋势。

三、当代广西刺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地区,人们还较普遍穿本民族传统服饰,刺绣产品仍被人们需要,因而还传承着传统刺绣工艺。“文革”时期,传统服饰尤其是刺绣品被视为“四旧”遭到禁止,人们被迫放弃刺绣衣饰。80年代以后,传统手工刺绣工艺有所恢复,但因受各种流行时装的冲击,加之手工刺绣成本高,刺绣品销路不好,刺绣工艺衰微凋零的局面已不可避免,也难以扭转。

这一时期,广西刺绣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成立刺绣集体企业

20世纪50年代起,广西先后成立了几个专业刺绣厂,有过辉煌,也有衰落,几度沉浮。代表性的刺绣企业有南宁市刺绣厂、桂林市桂绣针织品厂、钦州市抽纱绣品厂、柳州市工艺美术厂、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用品工业公司、融安县长安镇民族刺绣厂、临桂县桂花针织服装厂、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工艺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服装厂、宜州市民族服装厂、都安瑶族自治县民族工艺厂、龙胜各族自治县二轻民族工艺美术厂等,主要生产刺绣衣服、领饰、枕套、被套、床单、机罩、门帘、窗帘、手巾、台布、盘垫、杯垫、工艺旅游产品等,一些企业的刺绣产品曾远销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甚至走出国门,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国。这些刺绣集体企业终因效益不好而陆续关门停产或转为生产其他产品。

(二)出现刺绣民营企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广西各地陆续出现了不少民间刺绣工艺公司、刺绣工艺坊等刺绣民营企业。较有代表性的刺绣民营企业有: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南丹县绣玉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西南丹芳芳白裤瑶手工刺绣厂、南丹县桂丽民族工艺坊、天峨艳梅手工刺绣坊、南丹县梅兰工艺店、罗城四把镇中寨刺绣加工店、罗城民族服饰店、马山壮美坊壮绣手艺厂、隆林县锦绣民族刺绣工艺坊、富川冬梅瑶绣公司、贺州瑶家服饰文化设计部、融水县唐小梅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桂林市盛佳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三江县覃记绣荘、金秀瑶凤凰瑶族织绣店、广西隆林凤高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田林盘海燕民族服装店等,这些民间工艺公司、工艺坊主要从事民族服饰、民族刺绣工艺品设计、制作、销售,其创意产品,以传统刺绣结合新材料,把传统与新潮、古朴与时尚相结合,凸显其立体感,拓宽了民族刺绣的应用范围,受到市场消费者的赞誉和青睐,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刺绣散户逐渐增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兴盛,人们看到了刺绣工艺品带来的经济效益,重新拾起针线制作刺绣品出售,因此广西各地出现不少民间刺绣散户。在靖西、隆林、那坡、田林、三江、乐业、凌云、龙胜、南丹、富川、八步、融水、金秀等地的乡镇集市上,各民族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工艺品已成行成市,在广西、云南、贵州不少城市的工艺商店也有广西刺绣工艺品摆卖。广西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刺绣生产基地。如靖西县旧州街,从小女孩到老太太都会刺绣,人们绣制绣球、刺绣虎头鞋、挎包、壁挂及小饰物等,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给当地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刺绣收藏与展演

对包括刺绣在内的广西各民族服饰的有系统收藏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等民族院校文物馆、博物馆和地方省市的博物馆对广西各民族服饰进行收藏。但60年代中期后,收藏工作中断,许多搜集的刺绣实物被损毁,有的则丢失,直到80年代后,各民族刺绣等的收藏工作才又重新启动。

各地服饰文化展演向世人展示了广西服饰、刺绣艺术的魅力。1986年国家民委在北京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成就展,广西参展,其中有服饰、刺绣工艺展示。90年代以后,广西博物馆对外交流展演日渐活跃,如“广西民族文化展”曾赴北京展演;“广西民族服饰展”到美国、日本等国展演,其中有刺绣技艺表演。1999年举办了“99 中国(南宁)民族服饰博览会”。2004年11月,“中国广西民族服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阿拉腊特美术馆开幕。2004年3月,“柳州市少数民族服饰展”在柳州市图书馆三楼演讲厅展出,美国辛辛那提市友好访问团到馆观展。2004年以来,一年一度“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均有民族服饰、刺绣艺术展演。2005年5月,“中国广西民族展”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音乐博物馆开幕。这些展览及表演活动均有广西各民族服装、刺绣工艺品实物展演。有些展览演出甚至直接促成了刺绣工艺品交易,成为一些机构或个人对民族刺绣工艺品收藏的肇端。

(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广西各地政府组织人员积极将各民族刺绣技艺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广西各民族刺绣进行有效保护。以下是2006年以来与刺绣相关的自治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国家级 瑶族服饰 南丹县、贺州市治区级 侗族刺绣 三江侗族自治县2012 自治区级 京族服饰制作 东兴市2012 自治区级 仫佬族刺绣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12 自治区级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南丹县2012 自治区级 瑶族织绣技艺 金秀瑶族自治县2012 自治区级 龙胜北壮服饰制作 龙胜各族自治县2012 自治区级 北海疍家服饰制作技艺 北海市2012 自治区级 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 靖西县2014 自治区级 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隆林各族自治县2014 自治区级 壮族服饰制作技艺 南宁市2014 自治区级 南丹壮族服饰 南丹县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拨给一定资金扶持,鼓励传承人将刺绣技艺传承下去。

广西各地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邀请包括刺绣在内的各门类工艺传承人表演传统技艺。相关部门组织评审广西民间工艺大师、广西工艺大师、广西高级民间工艺师、广西高级工艺师等,对拥有出色技艺的艺人给予荣誉称号,其中就有不少民间刺绣艺人。同时,各媒体也大力宣传传统工艺的保护。这些举措无疑使刺绣等民族传统技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复兴。

然而,在现代经济浪潮冲击下,刺绣已呈衰微面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广西刺绣的保护刻不容缓。

四、结语

上文我们对广西刺绣的历史作了梳理与回顾,可以看出,广西刺绣经历了起源、发展、兴盛、衰落、复兴、衰微的过程,其沉浮兴衰的背后有政治、经济、民俗以及族群交往等重要原因。

(一)政治因素

历史上,政治气候一直深刻影响着包括刺绣在内的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张“新生活运动”,“新桂系”在广西各县成立“风俗改良委员会”,1936年颁布《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其中规定:“男女服装须购国货,不准奇装异服。”少数民族妇女的裙装、饰物被视为“奇装异服”遭禁止穿戴,服饰的附属品――刺绣也随之衰落了。六七十年代,刺绣品被视为“四旧”遭到禁用,刺绣衣饰难见踪影。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有意识的介入、引导使包括广西刺绣在内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获得动力,传统手工刺绣工艺有所复兴。

(二)经济因素

刺绣是广西各民族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下发展起来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结构是解决他们衣食为本的生活基础,也是其刺绣工艺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广西刺绣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其原料选择经历了从麻、棉、蚕丝、化纤产品的发展过程,刺绣工艺也愈发精致。而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经济接轨过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用手中的余钱从市场上方便地买到机织布和刺绣成品,从而免除了自己种棉、纺纱、织布、刺绣的繁重劳动,年轻人不再愿意传承传统织绣技艺,刺绣工艺的衰微已成趋势。

(三)民俗因素

在广西不少民俗活动中都使用到织绣品。过去,婴儿过“三朝”、满月时,外婆要送绣花背带、衣帽等。一些祭祀活动中,要有织绣品祭祀。姑娘的女红技艺是小伙子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姑娘会将自己精心绣制的布帕、布鞋、腰带、绣球等赠给恋人。姑娘出嫁时,嫁妆一般要有织绣品。这些习俗无疑促使刺绣技艺代代传承。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婚娶、寿诞简化,刺绣品主要是制作喜事用的服饰、被面、门帘、花鞋、枕套、背带等,随着移风易俗,这些刺绣工艺品用量减少。织绣技艺也不再是人们衡量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掌握刺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四)族群交往

明清及以前,广西少数民族衣饰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绣花装饰较为丰富。民国时期,因受汉文化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衣着普遍改为唐装,衣服、鞋子很少绣花滚边,只有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使用刺绣品。1949年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族服饰影响更为显著。21世纪以来,甚至连偏远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很少再穿本民族传统服饰,刺绣品更是少见了。

由上文论述可知,广西刺绣起源于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繁盛期,民国时期由盛转衰。1949年后,广西刺绣有短暂的发展。“文革”时期,刺绣品遭到禁用。80年代以后,伴随着传统服饰的逐渐衰微,作为传统服饰附属装饰的刺绣也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刺绣技艺陷入传承的困境。广西刺绣的兴衰沉浮与政治、经济、民俗以及族群交往等有密切关联。广西刺绣凝聚了广西各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广西各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刺绣技艺刻不容缓。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对其多一份关注,多些研究,多些保护措施,留住我们的缤纷刺绣,留住我们的传统手艺。

猜你喜欢

刺绣服饰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雪人的服饰
清新唯美的刺绣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