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判断研究综述:困境类型、后果考虑

2020-01-10李雪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后果困境道德

李雪榴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南宁 530299)

0 引言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对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假设困境的道德问题上,研究者们更是喜欢用经典的“天桥困境”,“电车困境”等来研究道德判断。但是正如Grafman及其他人所质疑的:这些假设的困境是否真的涉及日常道德推理神经机制的参与,是需要验证的。谢熹瑶和罗跃嘉强调目前常用的道德研究范式缺乏生态效度,研究结果很难推广到真实的道德场景中。李茵和徐文艳也指出理解日常生活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关键,往往是人们对真实困境的阐释,而标准化的假设道德困境早已帮人们规定好了道德冲突,并没有机会让他们去解释自己的处境或引入其他的考虑。然而,人们在考虑和排解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时,远比假设性的道德困境复杂和困难,因为个体要考虑多种现实的因素,比如亲情,友情,代价等后果。

因此,本文针对国内外真实生活道德判断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视角。

1 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类型

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一致占据着道德心理学的领域。Kohlberg的主要研究范式是给个体呈现一系列假设的道德困境(如经典的海因兹偷药困境),随后要求被试对若干个探测性问题给予回答,研究者根据这些回答来推断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模型。然而,有研究者批评道德判断研究使用这些假设的困境,认为这种方法的普遍性存在局限,因为当个体面对那些不熟悉或不相关的道德困境时,这些困境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识别和情绪卷入程度。研究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才能准确地探讨个体的道德判断本质。因此,就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Walker等人采用自我报告法,让被试报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道德困境,Walker等人就被试所报告的这些道德困境进行分类发现,发现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类型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种类型:

(1)哲学困境:一些并不直接牵涉被试或她/他的朋友的抽象的、哲学的困境,它们是在日常生活中被讨论或被争论的事情,如安乐死,动物权利等。

(2)反社会困境(对违规的反应):当发生违规、不公平、犯罪或者违背规则时,个体必须做出决定,怎样反应,怎样做,如朋友考试作弊,一群人殴打一个陌生人等。

(3)反社会困境(对诱惑的反应):被试面对那些能满足他/她的需求、实现他/她的欲望、获得资源、促进他/她自己发展的诱惑时以至不诚实、不道德、不公平、忘恩负义,如为了避开麻烦对父母撒谎,伪造简历等。

(4)违背自己价值观或同一性的社会压力:被试受到来自其他人或群体的压力(有时是暗含的有时是明确的),进而进行与自己身份不一致的行为以致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如为了家庭,改变生活方式和职业;为了朋友,接受宗教等。

(5)亲社会困境(对冲突需求的反应):被试面对两个或更多的人时,被要求做出不一致的需求,通常卷入了与他们之间的友谊,这时被试必须决定帮助谁或者决定对谁实现承诺,如被试在离婚的父母之间左右为难。

(6)亲社会困境(其他需求的反应):关于他/她是否有责任对其他人的利益进行一些积极的行为,并且对于正在讨论的人,他/她的责任或义务是什么,这时他/她感到冲突,如帮助犯罪朋友,丈夫帮助妻子自杀等。

由此可见,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类型远比Kohlberg的假设困境所涉及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也复杂得多。假设困境推导出来的道德判断规律,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同时也因为真实生活中道德现象的复杂性,其规律也是存在局限性的。正如Grafman指出用更真实的道德情境做出的道德大脑成像的研究也许可以更加了解人类道德一些潜在的神经机制。因此Grafman与一些同事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收集了上千的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社会经济的人们的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经历。他们此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探究真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的本质。从此以后研究者们便可采用这些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来研究人类的道德判断,而不是采用类似电车,天桥等缺乏生态效度的假设材料。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的,这些电车问题实在太难为人了。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也逐步采用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研究道德判断,并且还使用了不同于科尔伯格式的研究方法。正如上述所提及的真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复杂多样,仅用假设的道德困境很难了解到真实生中道德现象的本质,更难理解人类潜在的神经机制,因此需要采用真实生活中的各种道德现象,使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来研究人类的道德。

2 真实情境道德判断的后果考虑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面对道德冲突时,他们往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办?”,而在类似Kohlberg的假设困境中,人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人该怎么办?”当人们在真实生活中做道德判断时,他们实际上做出的判断大部分都是关于他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而不是在假设困境中,我所认为的最道德的行为过程是什么。在“我应该怎么做”中的“应该”通常包含了道德和实用的部分(如“我该避免受到损失”)。正如李茵,徐文艳所说标准化的假设性道德困境,并不能表征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及其复杂性,也未能揭示人们如何理解和排解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真实生活环境中的推理相比于假设环境下的推理更多是实用的、自私的,并且存在较少的合理性。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主要受到以下四种后果考虑的影响:

(1)对自我身体和物质后果的考虑:人们在回答Kohlberg的假设困境时,也常常会考虑后果,但是研究发现对假设人物后果的考虑与对自己和自己所熟悉的人后果考虑存在极大的差异。许多人都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取药物,但是假如他们实际面对这种决策时,他们将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不愿意遭受这样的后果。如 Damon研究了孩子们对分配资源最公平的方式的行为决定,结果发现当孩子们能从他们的决定中获得利益相比他们不能从决定中获得利益时,他们做出更多自私的决定。

(2)对自我社会后果的考虑:在真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在他人的位置考虑假如他们自己做出这种或另外一种选择时,其他人将会怎么反应。换位思考的功能常常被用于避免社会指责或者保护和增强自己的社会形象而不是用于决定对每个人来说哪个决定是最公平的。Carpendale和Krebs研究发现,当被试是面对一个商业管理教授而不是哲学教授进行他们的经济决策辩护时,被试显著地调用更低水平的道德判断。

(3)对自我心理后果的考虑:Swann指出自我概念受到来自他人反馈和自我评估的影响。事实上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相比于其他人更道德——一种称之为自以为是偏见的现象。Denton和Krebs在一项酒精对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所有被试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可能去喝酒驾车。当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他们的同一性不一致时(如当他们撒了谎)和当他们通过预期或体验内疚(自我谴责)或者来自他人的负面反应导致这些不一致很明显时,人们便会通过为他们的行为辩护来降低这种不一致,比如调用最低阶段的道德结构来为他们的行为进行辩护。但当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自我概念和声誉是一致的时,一个道德自我的概念就被增强了,因此不需要自我保护的辩护理由。也就是说,人们所体验到的来自自己和他人的消极或积极的反应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判断。

(4)对他人后果的考虑:对他人后果的考虑不同于对自己后果的考虑,对他人后果的考虑往往产生利他行为。Carpendale和Krebs进行了一项商业交易道德的研究,调查商家是否会向潜在的购买者透露有关商品的缺点,结果发现,相比于在真实情况下,人们在假设的情景中,被试会向购买者透露更多商品的缺点。然后有趣的是,从交易中获得利益的商家,他们实际上做出更多的透露。也就是说商家对购买者,而不是对他们自己作了后果的考虑,因此也就表现得更加大方。

对真实生活环境下的道德困境,人们通常会进行一个重要的认知加工即预期有效的行为后果对他们自己或对他人后果的考虑。对不同后果的考虑,产生不同的道德判断。然而,关于真实生活环境下,对不同后果的考虑是怎样影响道德判断的则鲜有研究。面对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做出道德判断的认知加工不同于面对假设困境做出道德判断的认知加工,因此要想了解真实生活中人们道德判断的加工方式,那么我们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研究技术如ERP,fMRI等来研究人们的加工机制。

3 总结

后果是影响真实生活中道德判断的一个关键因素。早在2001年,孙立平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对绝大数人而言,由于对社会中的某些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的内化和认同,在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情况下,人们是愿意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的(孙立平,2001)。随后,很多学者(也从道德成本和收益的观点对这些现象进行阐述。当收益大于成本,至少不能太低于成本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做出利他的事情。对不同后果的考虑,人们倾向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后果是研究真实生活道德判断的一个重要视角,怎样从后果这个视角更深入真实情境的道德判断,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后果困境道德
“耍帅”的后果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上朝迟到了 后果很严重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