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020-01-10温指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家庭

温指香

(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 广东·珠海 519000)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行为准则、道德品格、健康心理等德育要素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德育教育的成功与否几乎决定学生之后人生道路的方向与人生目标所能企及的高度,更决定学生是否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无论是从培养“完全人”这一教育目标出发,还是从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的规律与价值出发,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都需要全面地渗透感恩教育。

1 当今社会强调与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1 巨婴与啃老族现象带来的反思

通过社会观察发现,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物质水平普遍提高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似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啃老族与巨婴存在的数量远远超过过去的任何年代,他们中间不乏高收入人士,但依旧依赖父母供应购房首付,以及抚养他们的孩子。当然,更多关于巨婴与啃老族的印象是,这是一群无所事事,不从事社会劳动与生产,赋闲在家榨取父母退休金与存款的人群。

即便这些人的父母已经竭尽所能照顾好他们及他们的家庭、孩子,父母们还是会遭受各种不满与怨怼。比较典型的是,这类群体中的一些人会将他们人生的平庸与失败归咎于父母的平庸,他们在发泄个人对社会存在就业不公、机会不公的怨言时,心底隐隐涌动着一句潜台词——“为什么我不能拼爹。”于是,他们将对自己原生家庭与父母的不满及不认同,发酵为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与刻薄的言语。

当社会普遍开始反思巨婴现象、啃老族现象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现象的角度,而是需要回归到基础教育的根基结构之处进行反思。从这个立场出发,不得不感慨,在社会、家庭,乃至个人极致地追求优秀成绩、令人艳羡的职业、备受推崇的社会地位的时候,有一两代人的品格教育、道德教育是被忽略了的,从而直接导致当今社会的沟通,总是弥漫着欲求不得的酸楚与愤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缺爱的社会沟通关系,还是需要回到小学的德育教育上,才能最终解决教育失败的核心问题。

1.2 校园霸凌与青少年抑郁症高发带来的教育思考

当我们谈论了不知感恩的成年人后,将目光转向当下的中小学学生身上,我们会发现在这个时代,学校的环境似乎也比过去都要复杂很多。校园霸凌与抑郁症都似乎朝着越来越低龄化的方向发展。用一个简单的逻辑来解释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难——青少年的心理或物质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导致愤怒直接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与思想,其中一些情绪转化为嫉妒,再转化为落在同学身上的拳头;而另一些人的情绪则转变为无以名状的困扰,最终转化为刻划在自己身上的刀痕,或者转变为放弃生命的意念。无论是什么表现,我们都可以归结为这是缺乏感恩教育所导致的后果。当这些学生一直处于被父母无条件的满足之中,会导致他们根本无法评价自身家庭的真实经济水平,从而进一步导致他们主观认为,只要需求不被满足,就是父母在拒绝与羞辱他们。

《孝经·开宗明义》教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现在的青少年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再顾及周围任何人的建议或意见时,他们便迷失了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当“自我与个性”这面大旗在青少年群体中被高举时,他们便陷入了可以任意妄为处置自己身体的偏狭之中。

各种教育失责现象的背后,核心还是指向——时代的冷漠,是因为缺乏感恩。

1.3 家校教育矛盾之反思

康有为曾说过:“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反观当下,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学校、老师常常沦为媒体与家长抨击的众矢之的。学校一直在代偿经济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失责带来的后果,但是学校教育与教师的行为似乎越来越被媒体的放大镜检验着。导致很多教育工作者诚惶诚恐,内心惴惴不安。这样的现象其根源同样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缺乏感恩教育,不再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付出所致。

种种令人痛惜的现象尤其给小学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在当下做好感恩教育是多么重要与必要。当教育过于强调“服务与被服务”这一对更多基于经济利益的关系时,育人的灵魂便因谬误的教育定位而扭曲了。

2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原则

为了能够在小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尤其加强感恩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德育工作需要同时渗透到所有学科之中,发挥每一个学科的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渗透德育与感恩教育的内容与核心精神。作为小学老师,需要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遵循“施以真诚;以身作则;开展实践活动”三项原则,通过身体力行引导学生清楚地认知感恩的情境、行动过程、内涵,培养学生激活内在的感恩知觉,让感恩之心与感恩之行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3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3.1 各个学科同时发起“从小事中感恩”的渗透策略

首先,各个学科的教师都需要明确一个身份——每一位老师都是德育老师。进而一边发挥着学科渗透德育、感恩教育的力量,一边及时观察、发现学生在必要的感恩行为上的失当之处。比如说,学生是否存在在具体学科的学习中忽略感恩同学协作的问题,是否存在不尊敬师长的问题,是否存在不尊重学校各个岗位教育工作者劳动成果的问题等。从小事着手,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予以指正,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输出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同时,及时发现与调整学生及家长对“感恩”存在的误解。在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学生家长以“贵重的礼物=感恩”这样的理念影响了孩子,甚至导致在一些孩子心中形成“老师是爱收礼物的”这样的概念。这样的意识直接成为影响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重大隔阂,成为一种不公平的价值评价标准。诱发一些家长在面对问题时,简单地将事情的原因归咎为“因为我们没有送老师东西”。

因此,对于小学各个学科的老师来说,还需要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促进关系和谐长久维持的感恩。根除小学生内心中滋长的物质主义。

3.2 实施家校联合的感恩教育策略

比起其他非常具体的学科教育内容,感恩教育更需要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当学校发起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时,需要家长积极配合,为学生营造可实践感恩的家庭氛围与环境,消除中国传统家庭仅以沉默的行动表达爱,而吝啬用言语表达感恩与赞美的习惯。借由转变这一代学生的感恩教育策略,直接实现改变这一代学生的家庭。通过创设需要学生与家长开口感恩、行动感恩的各种实践性活动,在学生与家长心中都埋下因感恩而感动的种子。

3.3 实施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感恩教育策略

为了让感恩的格局可以在小学生心中长大,那些实践性强的学科,例如道德与法制、劳动、美术、语文等,可以通过联系社会组织机构,为学生创设一些可以亲身实践的感恩活动,比如说开展一些职业体验、环境保护、描绘城市感恩城市建设、拜访养老院或孤儿院等活动。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能够站在与他们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群的视角,去感受社会上存在的多元化的人群生活状态,撼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因为心存感恩而树立崇高的梦想。

4 结束语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直接关乎“全人教育”的成败,重点并不在于丰富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而在于发自内心、言行合一的教育真诚。通过多学科多管齐下,老师们都肩负起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责任,教育势必因爱与真诚大获成功。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家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家庭“煮”夫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寻找最美家庭